分享

大学时光之——在大学,遇见你想成为的自己(一)

 遇见未来111 2023-02-01 发布于新疆

    记忆,是那北方的秋天里,飘落的黄叶,一片一片落下,来年春天里,又抽出嫩芽,渐渐舒展开来,由嫩绿转成鹅黄,最后变成深深的绿,结满了一树,还有一树。凋零、新生,不绝。记忆是那南方的树木,一年四季,常常的绿,常常伴有黄色的叶落,地上一层落叶,树上依旧有黄的叶,绿的叶,无声的诉说着关于四季,关于光阴的故事。   

    我们一边经历着,一边回忆着,念着过往,继续着当下,书写着未来。有些人,有些事,有些风景,时不时会被勾起来,情不自禁。如丰子恺所说,“万般滋味,皆为生活”。    

   下面是我的大学生活,由几句话串联起的四年时光。

在大学,遇见你想成为的自己

    刚步入大学,翻开《新生入学导则》这本小册子,当中的一张图片和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图片展示的是整个学校的平面布置图,我在图纸上仔细看着校园里坐落的教学楼,看着体育场,看着图书馆,还有一块规划的未来区域版图,还好,在毕业之前也有幸看到了。而那一句话则是“在大学,遇见你想成为的自己”,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看得我双眸放光,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我开始想绘制自己的大学蓝图,并对此充满了希冀。在大学,我想遇见什么样的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来,也没得到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答案,因为都是一些很笼统的字眼,比如:很优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还不够,我要提前了解我们这个社会,我的学习成绩要优秀,我要成长成一个光芒四射的人,自己都觉得为自己感到骄傲的那种,诸如此类。太过笼统,但是仔细想想,倒也非常符合“我的大学,我的梦”之后的一种状态。因为大学前,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共同的目标——我的大学梦,可是步入大学之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我们开始面临诸多选择。

    记得那时我很惶恐,这一点从我当时的日记本当中可以证实,原因是我突然间发现,我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我没有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感到恐慌和紧张。同时,我认为刚入大学,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不能落后,我想我一定要去做些什么才行。现在想想,那时候会有“我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这种想法,还真是挺幼稚,显然,这样的想法是很狭隘的。但是我喜欢那时的自己,尽管没什么眼界和格局,但是散发着年轻的力量,是个热血青年。将自己的思绪做一个整理,苦恼一番之后,我决定我要多去尝试。既然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去尝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了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才知道适不适合,我要做的就是尝试,没错。

    首先我决定竞选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我很渴望竞选成功。作为学委,至少学习成绩不能差,不管忙什么,学业不能落下,以此来“逼迫”我自己。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当时竞选的整个情况,只记得个大概。选班委这事进行的挺突然,临时通知。我是个腼腆而土气的姑娘,短的头发,黑的皮肤,军训期间也和别的同学不熟,我竞选心里没底,想着应该很少有人选我,除了我的舍友会支持我。当时在几个班级职务里瞄准了学习委员一职,我紧张的思考着竞选时说些什么才能让大家选我!竞选的时候“勇敢的说出了“你们选择我!你们的选择不会错!相信你们的选择!”这样的话。现在想想,还真是有些意思,骨子里应该是个有点霸气的姑娘吧。几个竞选结果:我胜出了。初战告捷!

    接下来就是选择参加一些社团和学生会这类的活动。首先是学生会相关部门干事的纳新,我选择了实践外联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为学院活动拉赞助和举办学院大型活动。想着这是与外界社会接触的一个好机会,是我想要做的事情,便认定了它。准备工作里,需要做一个简历,说是简历也算不上,就是一个从学院官网上下载的一个表格,内容大概就是涉及谈谈你对该部门的理解,你选择这个部门的原因这类问题。至于面试的时候那些面试官会问些什么,一概不知,只能随机应变了。面试官就是我们的学姐学长,都是相关部门的部长之类。同学们也做几手准备,准备了多个部门的面试简历。我是就选了一个部门,要是成功则甚合我意,如若不成,其他部门我便不再去尝试,寻找其他机会。但我也打印了几张简历,不过全是针对实践外联部面试做的,差别就在于修改了好几次。

    我看见有个同学拿着几个不同部门的简历就进去了,我觉得不能这样。这时,我特别希望面试官能发现我手里有几张简历,可以直接问我这个问题,这样,才是真的与众不同!我面试的的成功机率会增大。但当时去实践外联部面试人超多,有些人一看面试人多直接选择去其他部门,我也有些迟疑,但我只有这一个选择。后来得知面试的有七十八个人,是所有面试部门里最多的一个。那我要怎么样才能从这么多人里脱颖而出呢?

    我拨了个电话给我们班其中一个导员,他是我们的学长,也是学生会主席之一。“学长你好,我是某专业某班的小A,我即将参加实践外联部的面试,我非常想去这个部门,可是人非常多,我现在有点紧张,你能给我一些建议么?谢谢你”。热心的学长告诉了我该部门未来的计划,尤其是正在策划类似于“职来职往”的一个“简历大赛”活动,他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我做了解释,我觉得足够了。面试顺利,手里故意“招摇”的几张简历成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证明给他们看都是关于该部门的简历,修改过好几版的。面试结束,我觉得我就像一只狡猾的小狐狸,结果没出意外,我加入了该部门。

   社团的话,最后锁定这样几个。喜欢演讲,所以参加演讲协会。做做公益也很不错,为环保做贡献,做个温暖的人,所以参加环境保护协会。这两个社团是不需要面试的。还有一个需要面试,虽然名字叫“新闻社”,但不算是社团,它属于学校党部宣传。我想做采访,了解一些特别的人以及有关于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所以选择了采编部,成为了一个校园记者。就这样,我开启了忙忙碌碌的大学生活。那段时间,我是真的忙,但是干劲十足,那段时光很充实,也没有耽误学业。尽管后来想起,已明白有不少事都是瞎忙,但是不经历过又怎么知道呢。

    事实上,在学生会的那个部门,也只有面试值得一提,其余的,对我而言真是“折磨”。这和我的性格有关,但我在拉赞助的过程中也努力去尝试过突破自我,但是关于平时的一些琐事上来说,我又觉得“很无聊”,我在痛苦中发现,我的能量和精力不是来自于热情的社交,而是来自于一个人独处,我从安静中汲取力量和养分。后来也便不在勉强自己,因为这种改变让我很不开心,比较容易感到疲惫。而恰恰最珍贵的是,从这种环境之下,我的思索,对于我自身特点的认识,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我自己。那时耿耿于怀,现在一看,那时候的我,多傻啊,关心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是比在意别人的眼光重要的多吗!?好一个矫情的姑娘。

   大一第一学期快结束,我开始选择放弃一些活动。比如遗憾的放弃了演讲协会的活动,因为活动少,也没有学习到关于演讲的一些东西,更没有平台,我选择了离开。环境保护协会待的那段时间挺开心,那些人很可爱。就是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可惜的是当时会长让我运营我们协会的人人网账号,我发的内容很少,也没特别去花时间做这件事情,一方面是不太会,另一方面是真的比较忙,没精力和心思花费在这方面。现在想想,真的是遗憾,没有学习学习多媒体运营方面的东西。

   在新闻社做校园记者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可以以校园记者身份参加各学院一些活动,活动结束后写报告类新闻,在开校运会期间,带着相机去抓拍一些画面,为校运会专题报告做资料积累。最开心的莫过于采访一些学姐学长了,不过有几个人一起采访,倒也轻松多了,就像是聊天一样。从他们身上也能学习到很多,最后可以把他们的事迹书写下来,经过相关流程,最后可能被刷成铅字。当然,收藏一份上面印刷了自己写的文章的校报是必做的,心里乐开了花,自己写的文字也被刷成铅字啦。也有稿费,不同类型的文章,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印象中一篇简短的报道是五元钱。做了一年的新闻记者,最后有不到四十元的稿费。后悔的是我没要,现在想想,那是一份奖励与认可呀!留着作纪念也是极好的,说不定在某个时刻还能唤起我要靠文字谋生的冲动,从而,一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便自然而然往外延伸。

    大学一年级,很快结束了,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用一个字概括的话,这个字就是“忙”。学业还算可以,也接触到很多新的人,新的事,看到更多。还是在主动寻求着成长,但是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挣扎,也困惑,关于“成长”这个字眼,我总是有些无所适从,像个小孩,手无足措。

    很庆幸,一个习惯几乎没变过,就是困惑的时候就试图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我的经验,而且屡试不爽,总有种我的成长和每个阶段读的书之间有些命运使然的感觉,我之所需,书之给予,如此循环。古人说的极好,“寒读之当之以裘,饥读之当之以肉,欢悦读之当之以金石琴瑟,孤寂读之当之以良师益友”,我读的书不多,便觉得从中受益颇多,确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消遣,是一种享受,一种和知己聊天、思辨的方式。

    在大学,遇见你想成为的自己。现在,重新审视这句话。

    加上“在大学”这个状语,则是这般:毕业之际,从我遇见那句话开始,我遇见了四年后的我,只是,离我当时想成为的自己有差距,这个差距大小,我说不好,我不能否定我所经历的计划之外的意外经历,那也是构成我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也是酸甜苦辣样样齐全,万般滋味。我把这视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岁月和经历是不可逆的,只能说,大学,我留有几多愁,留下几多遗憾!

    就“遇见你想成为的自己”这句话而言,则是:现在依旧要进行的事情,往后也是。因为我们都在成长,都在经历更多的事情,会产生不一样的眼界和想法,我们都在对我们的未来之路及时的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我们的初心是在不断修正着的。往后余生,我们都在努力遇见,遇见我们想成为的自己。

在经历,也在不断的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关心自己

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化学的。看看今天说啥!

氮肥
   发现氮气之后,人们一直认为其性质稳定,不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化合物,难以利用。1849年,科学家发现豆类植物的根上寄生着一种细菌,能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变为氮的化合物而供植物吸收,这时氮气才引起了农业化学工作者的注意。人们注意到含氮化合物是植物最需要的物质之一,因之提出“氮肥”这一概念。最好的氮肥是硝酸钠,产于南美洲的智利,因此也被称为“智利硝石”。

《化学多大点事儿》

我的朋友,晚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