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赵孟頫书法艺术及其复古之风的成因

 茂林之家 2023-02-01 发布于湖南

文◎韩彬

摘要: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和书法艺术以复古为主, 他倡导学书应效仿“二王”, 回归魏晋笔法。他的复古主张不仅是元代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与元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当时的书风紧密相连, 而且在他的字体及书论中均有体现。复古之风对后世的书法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赵孟頫、书法艺术、复古之风

正文

赵孟頫 (1254—1322) , 元代著名书画家, 字子昂, 号松雪道人, 别署水精宫道人、鸥波。他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 (1254) , 是宋室后裔, 因赐第湖州, 故为浙江吴兴 (今湖州) 人。元十六年 (1279) , 南宋灭亡, 中国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命程钜夫到江南访贤, 赵孟頫以遗逸应召入仕。至元二十四年 (1287) , 授兵部郎中, 历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仁宗即位, 召授集贤侍讲学士, 中奉大夫, 延祐元年 (1314) , 改翰林侍学士、贤德大夫, 三年 (1316) , 拜翰林学士承旨, 荣禄大夫, 时称“赵承旨”。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 , 追封魏国公, 谥文敏。

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领袖, 他主张学书应上溯魏晋, 推崇“二王”, 以实现技法的规范, 提出“当则古, 无徒取于今人也”的复古口号, 并将其充分体现在自己的书法艺术实践中。

文章图片1

赵孟頫《赤壁赋》局部

一、赵孟頫的书法艺术特点

在复古理念的支配下,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 直追“二王”风格, 其书法作品典雅秀逸, 用笔精熟, 汲取各家之长, 各体兼擅, 尤以楷、行二体见长。其书法艺术风格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1、追求古韵, 书法作品具有中和之美

《书法雅言》之《中和》篇曰:“奇不失正, 会乎中和, 斯为美善。中也者, 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 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 和亦不可离中。”这段文字说明正奇相融合才是美善, 中即不偏不倚, 无过分或不及之处;和即和谐一致, 无背离与乖张。“中”、“和”二者相辅相成, 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

元代书法的发展, 有别于“宋尚意”的形态, 其追求的是对平和、闲逸的向往。这种思想在书法字体上的体现, 便是崇尚一种妍媚秀雅的风格。元代书法家把平正安逸之风寄托在对作品整体美的把握之上, 给鉴赏者一种美的享受。赵孟頫在遵循师法魏晋风骨的原则下, 又突出了自己字体里那种柔美雅正的韵致。

正如项穆所评价的“若夫赵孟頫之书, 温润闲雅, 似接右军正脉之传”, 赵字点画饱满圆润, 用笔粗细均匀, 结体端正, 字形秀美, 章法整齐规范, 有庙堂之气, 集各家所长, 大方雍容, 温润平稳, 正体现出“中和”之美。

2、用笔精熟, 字迹结体求美求全

《书法雅言》之《神话》篇曰:“盖欲正而不欲邪, 欲熟而不欲生, 人之恒心也。”这句话证明人们的普遍心态都是追求熟练而不喜欢生涩的。书家论书, 常涉及“生”和“熟”的话题, 并将其作为评书好坏的参照标准。“熟”是学习书法的终极目标。苏东坡云:“作字要手熟, 手熟则神气完时而有余”,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

据史料记载, 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精气不衰, “下笔神速如风雨”。因临摹各帖, 故对章法、用笔的驾驭能力极强, 书写技术熟练, 基本功扎实。

柳贯在《跋赵文敏帖》里云:“予问其何以能然, 文敏曰:'亦熟之而已’。”如从《苏轼次韵僧浅见赠诗》里“林”、“相”、“柚”的“木”字旁, “磨”、“庭”中的“广”字头, “情”、“惮”里的竖心旁, “邀”、“远”、“迎”里的走字底等都可以看出赵字的用笔精熟。

文章图片2

赵孟頫《苏轼次韵僧浅见赠诗》局部

3、各体兼擅, 书法技法集大成

在师古过程中, 赵孟頫集各家之长, 其传世作品如《般若波罗蜜心经》 、《洛神赋》 等, 赵字形聚神逸、用笔圆熟、结体严谨工整。

赵孟頫的楷书承传古韵, 避繁就简, 顿挫分明, 在圆润饱满的点画中暗藏着筋骨的劲道, 布白均匀严谨, 结体端秀方正, 以行入楷, 字的笔画间有连贯性, 显得流畅生动。虞集评价赵孟頫生平所学:“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 饱《十七帖》而变其形, 可谓书之兼学力、天安、精奥神话而不可及矣。”明代何良俊称赵孟頫为“自唐以后书法之大成者”, 如其代表作品《归去来辞卷》 、《赤壁赋》、《国宾山长帖卷》、《兰亭十三跋》等在书风上继承了右军的温婉平和, 用笔厚重沉稳, 结字俊逸秀美, 气息高古。

再如其小楷《过秦论》、《法华经》等, 均师法“二王”的《洛神赋》及《乐毅论》, 其结体严谨、笔画精确、疏密适当、秀媚萧散, 是历代书家中的佼佼者, 又如《汲黯传》、《道德经卷》, 用笔精到, 在极短的笔画中亦能窥见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细致到位, 尽显《洛神赋》帖精髓。郭天锡云:“子昂百技过人, 就中楷书尤妙绝。”鲜于枢在跋子昂小楷《过秦论》中提到:“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倪瓒认为“子昂小楷, 结体妍丽, 用笔遒劲”。

赵孟頫的大楷则初从钟繇、智永, 师法魏晋、姿奇俊秀, 使楷书和行书相通, 无顿挫用笔, 晚年后又融入李北海的书风, 故而又增添了灵动峭拔之势。在书法史上, 欧、颜、柳、赵四家并驱, 代表作品有《湖州妙严寺记》、《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碑铭稿》、《道教碑》、《龙兴寺碑》等。这些作品最能体现赵孟頫晚年书风的面貌, 师法李北海, 有其浑厚沧桑之风, 既汲取了“二王”的庄重肃穆, 又不失赵字独特的风趣意蕴。

总之, 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有朴实雍容之风, 赵字外显柔润, 内含筋骨, 大方典雅, 用笔细腻严谨, 结体妍媚遒丽, 流美之中尽显魏晋的张扬洒脱。

文章图片3

赵孟頫《胆巴碑》局部

二、赵孟頫书法复古之风的成因

赵孟頫之所以能在元代书坛上兴起复古之风, 在一定程度上与元代社会的背景条件和赵孟頫特殊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更与书法本体的前进步伐所带来的机遇紧密相连。

1、元代社会的特殊性

一方面,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 统治者深谙汉文化对统治中国的重要性, 所以选择接受中原传统文化, 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汉人来获取实际功利;另一方面, 元朝统治者也须多掌握一些汉文化来提高自身素养。所以, 他们在文化上必须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 从而使得前代的文化秩序有幸得以延续。想了解中原文化的精髓是离不开汉字的,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后, 使元朝的文学艺术缺少了唐代那种豪迈雄壮之气, 也没有北宋那种绮丽秀逸之风, 不仅在内容上缺乏深度, 模式上教条死板, 而且总体上还给人一种消极颓废之感, 明显阻碍了社会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发展。因此, 这种状况亟待改观。

在这种情况下, 汉人反元情绪高涨, 他们急于求变。于是在书法领域提出以古为新, 企图以书法的复古来加强民族情感, 弘扬民族文化。

2、赵孟頫人生经历的特殊性

赵孟頫是宋室后裔, 自幼聪颖, 尽管12岁失父, 但母亲的勉励仍促使他奋发向上, 好学不倦。杨载所撰之《行状》内云:生母丘夫人, 董 (智) 公使为学曰:“汝幼孤, 不能自强于学问, 终无以觊成人, 吾世则亦已矣!”语已, 泪下沾襟。公由是刻厉, 昼夜不休, 性通敏, 书一目辄成诵。未弱冠, 试中国子监。《元史》亦本此, 并加注:“为文操笔立就。”待其二十三岁时, 其母又告之曰:“汝非多读书, 何以异于常人?”公益自力于学。其书法成就尤高, 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里云:“天资英迈, 积字功深, 尽掩古人, 超入魏、晋。”

赵孟頫身为宋室后裔, 却在异族里出仕, 并深受五位皇帝重用, 地位显赫, 这不免遭受异样眼光, 被说成是丧失气节忠贞之流, 故平素为人处世小心谨慎, 委曲求全, 在任职期间心情非常压抑。据柳贯《柳待制文集》记载, 他不喜欢别人向他索字, “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与挟贵而来者, 间亦欣然行笔”。赵孟頫的《罪出》诗里云:“谁令堕尘罔, 宛转受缠绕。昔为水上鸥, 今如笼中鸟。”从中可以窥见其内心饱受寄人篱下之苦、亡国之痛, 有思故怀旧之情, 故有书风复古之举。

3、书法艺术发展达到的高度带来的机遇

晋代自“二王”变法创新后, 楷、行、今草新字体日趋成熟;唐代的科举以书取士, 书法被高度重视, 出现欧、虞、颜、怀等著名书家;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尚意书风风靡一时, 铸就了书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书法艺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到了宋末元初, 却出现了书风衰颓的局面, 在这时, 由于赵孟頫官至一品, 荣际五朝, 在汉臣中有居高临下的特殊地位, 加上他出众的才华, 在书法艺术领域有“冠绝古今”之誉, 而他循规蹈矩的书风又恰好符合统治者的控制心理, 这样复古之风很快便得到官方的默认和许可。因此, 这个艰巨任务自然就落在了赵孟頫的肩上。其实, 基于元代当时书坛的局面, 即使没有赵孟頫, 也会有另一个人来领导这场复古运动。

文章图片4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三、赵孟頫书法复古之风的历史意义

元代的书法复古之风, 是当时特定条件下对魏晋古法, 尤其是对“二王”书风的回归, 它不仅使南宋众书家的盲目模仿之风得以缓解, 还使书法回归正统, 流露出典雅淳厚的古朴风格。因此元代的书法复古之风在书法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复古之风是书法史上又一次新的突破

蒙古族人征伐灭宋时, 对汉文化的毁灭举动让汉人的心里布满阴霾, 元代的书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可能有晋人的潇洒豁达, 也不会有唐人的广阔胸襟, 更不具备宋人的风趣意韵, 而如果仅仅是追求一般意义上的创新, 必定会湮灭在南宋诸书家中。所以在元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复古是书家所能做出的最佳选择。赵孟頫深谙想要开启一代新书风, 必须打破前人光环的遮掩, 因此他注重师法文人书法的源流, 强调将古法在复古中纯粹地表现出来, 这样, 书法复古之风为书法艺术增加了秀美文雅的气息, 成为书法史上一次新的艺术突破。

2、复古之风对诸体书法艺术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书法复古之风涉及的书体从大小篆到隶书、章草、今草、行书、真书全面展开, 使各种字体趋于美化, 更有规范性、可视性和欣赏性, 为明清书法的艺术化打下了基础。纵观整个复古运动, 弥漫着的古典主义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学习古法, 不仅可以延续传统, 汲取精华, 继承民族遗产, 还可以引导书法向健康的方向前进。

3、复古之风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由于书法复古之风强调取法魏晋, 回归“二王”书风, 致使元代一些复古书家为“二王”古法所囿, 其作品大多没有区别, 体现了一味仿古的消极审美观, 如鲜于枢、柯九思、邓文原等,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 对后世书家产生了不良影响。不言而喻, 如果只局限于对技巧的重视, 而没有其他任何突破, 那么有钟繇、张芝, 就没有王羲之、王献之;有欧阳询、虞世南, 就没有苏东坡、黄庭坚。在书法创作上, 如果只重视学习古法的表面, 而忽视古人的内在精神, 那么不仅书家的才华得不到展现, 而且书法作品中也将没有作者个人意识的体现, 结果就会使所有的创作都显得千篇一律、淡而无味。这也就意味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