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厚照之死本就扑朔迷离

 花小鼠 2023-02-01 发布于广东

是一个不解谜团,史家各有看法。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朱厚照亲率大军南下征讨朱宸濠。

但诡异的是,就在此次征讨途中,正德皇帝朱厚照接连两次离奇落水,以至于返京后不到三个月就开始疯狂吐血,在此期间朱厚照曾多次下诏让人撤换御医,去民间寻药。但是这一要求,却遭到内阁首辅杨廷和严厉拒绝。最终朱厚照苦熬三月,于豹房不治身亡。

在宁王朱宸濠在叛乱之前,明明已经是人尽皆知了,而各地官员在接到造反通知后,却不约而同的隐瞒了宁王造反一事,所以可以肯定宁王造反是有人故意纵容的结果。

而朱厚照也隐约察觉到这其中的蹊跷之处,在出征之前朱厚照就与刘贵妃约定说:“如果我派人来接你,一定带着信物簪子,如果没有这个簪子就一定是假的,你不要上当”。所以可以看出朱厚照老早就猜出有人会趁他离京时假传圣旨,而特意给刘贵妃留的暗号。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信物朱厚照肯定会保管好,可这个信物簪子偏偏就下落不明离奇的丢了。为此朱厚照只能自己偷偷跑回去将刘贵妃接到自己身边。到此朱厚照就可以确定身边存在内奸的事实。

未等朱厚照到达战场,天降猛人王守仁已平定叛乱。就在朱厚照准备班师回朝刚赶到南京的时候,一群大臣来到朱厚照的所在处,以皇帝可能贪恋南京皇宫豪华不愿回京为借口,拒绝皇帝入住皇宫。

可见此时的幕后黑手极有可能担心皇宫不好下手暗杀,才这样劝阻皇帝。而皇帝此时已经明白对方的目的是弑君政变,但过于自信最终同意了大臣的意见,并在当地一个叫徐霖的富翁院子里暂住了几天。就在徐霖家朱厚照第一次钓鱼落水。

就在朱厚照落水后不久,他居然又落水了。如果说第一次落水是意外,那第二次落水真的只能说是图穷匕见了。第一次落水后朱厚照就确定对方弑君政变的打算,所以他就与心腹大臣王守仁等人密谈三天三夜,试图绝地反击。而王守仁手里不仅有宁王收买百官造反的证据,而且还是老资格可以重新出山重组内阁。所以这群权臣在事情败露后决定铤而走险,先下手为强。他们挟持朱厚照让他强行落水,并以此为借口,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发动政变。

回京之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又严密封锁九门,并把在京替皇帝练兵的心腹江彬调往通州。杨廷和又秘密勾结太医,给朱厚照下慢性毒药。而朱厚照已经察觉有人弑君,他不顾众人反对,强行以虚弱之身入住豹房,这个唯一能让他感到安全的地方。不过可惜此时的朱厚照已经中毒太深,无力回天。

朱厚照在正德十二年可是率领五万人与蒙古小王子五万人在草原上对砍了十几个小时的人,说他身体不好我是不相信的。

为什么说是太医给朱厚照下毒药的呢?因为明宪宗和明孝宗可都是太医刘文泰治死的,刘文泰可不是个庸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都是借鉴他的《本草品汇精要》而来的。更关键的是尽管刘文泰毒死了两位皇帝,明孝宗明武宗都想治他死罪,可文人集团集体为他求情,最后只判流放回乡。可见文人集团与太医院已经深刻绑定了,杀皇帝这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嘉靖皇帝上台后清洗太医院不是没有原因的。

杨廷和为什么要害死朱厚照呢,我认为是朱厚照扶持太监刘瑾等人对抗文官集团的行为触犯了这些人的利益,而后这些权臣又担心朱厚照的改革政策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故意纵容宁王朱宸濠造反。结果他们没想到王守仁这么猛,宁王这么不经打,不仅本人被抓还把他们给暴露了,所以只能暗杀政变。

不过杨廷和做梦也没想到嘉靖会如此的妖孽,在大礼仪事件中与其说是他自己隐退,不如说他已经失去和嘉靖对抗的资本了。

翻开史书,大明历276年传十六帝,按各种史料记载,16个皇帝中,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崇祯结束,除了朱厚照的老爹孝宗之外,似乎朱皇帝们几乎个个是混蛋,或暴虐无常、或私德不修、或祸国殃民、或亲信阉宦,这就比较扯淡了,明帝们真是如此,大明估计早完了。

事实上,看明史,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即皇权和相权的斗争,皇帝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明史中的疑难几乎都能迎刃而解,在明帝国的历史上,皇帝与群臣间的矛盾是贯穿始终的,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朱厚照应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最具反抗精神的人。孝宗死的时候,任命了三位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顾命大臣这个岗位,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牛逼的,牛逼到啥程度呢,说个名人,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他就是顾命大臣。刘禅曾经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可见军政事宜诸葛亮一言而决,皇帝也就是个吉祥物而已,事实上历史也确实如此。

朱厚照一即位,就面临着整个文官集团的全面压制,有着皇权边缘化的危险。

于是他干了一件事,扶持宦官“八虎”来对抗文臣,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刘瑾。其实不仅朱厚照这么干,明朝皇帝们这么干的人很多,这是明帝们的常规操作,文臣们其实也认可,但朱厚照不一样,因为他还有不常规的操作。

扶持宦官上台后,厚照兄稳固了皇权,按理说这样就完事了,推出刘瑾和文官们打擂台,自己则藏在身后搞平衡,岂不快哉。可是厚照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皇帝,看他后面的一系列操作,做成了足可称之为雄才大略、中兴之主,他想干什么?他想改革!

刘瑾代理皇权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动,具体过程不多说,主要来说,就是:反贪、减赋、文官考核、增加商税。哎呦,这上面任何一条措施,都是要了文官集团亲命了喂。刘瑾,一宦官耳,没有朱厚照的指示和支持,他敢这么搞?他能这么搞?

斗争形势很严峻。

正德十二年,应州大战爆发,朱厚照御驾亲征,带领明军五万与小王子决战于应州,大破小王子,鞑靼此后数十年不敢犯边,经此一役,正德威望大涨,咋办,文官们绝望了。

此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多说一句,正德朝是明代唯一一次前后两次藩王造反的时期,我看到这里时,就觉得奇了怪了,其他各帝在位时海晏河清,偏偏到了正德,居然连续两次藩王作乱,要说这其中没有什么内情,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尤其宁王,造反前人尽皆知,造反后,各地官员还隐瞒不报,坐等宁王坐做大,这是明显的放纵藩王作乱。

朱厚照对以上种种,应该是相当怀疑的。他也有反制措施,加强皇权,尤其是加强对军权的掌握,加大厂卫对大臣的监视。具体执行任务,参见江彬此人。

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德五年,白手套刘瑾被杀,正德十二年宁王叛乱,要推翻朱厚照,正德十四年,正德借群臣阻扰他南巡,一次廷杖就打了146位官员,当场毙命11个,可见当时双方斗争的残酷。而这事史书上居然是一笔带过。参照一下嘉靖的大礼仪左顺门事件,廷杖134人打死16个。史书上则是大书特书。前后两次廷杖规模差不多,史书的态度却是前抑后扬,诸位不觉得奇怪么?

史书上是不会写这些的,正德朝看起来温情脉脉有趣的很,朱厚照被描绘成一荒淫无度、日日笙歌且长不大的形象,其实背后暗藏刀光剑影,你死我活。

铺垫这么久,终于要说到朱厚照之死了。朱厚照死因,历来是个谜团,正史上说是落水受惊而死?笑话,一个能上阵砍人的皇帝、养虎豹为乐的皇帝、正值三十岁壮年的皇帝,会落水受惊吓死?而且还是落水后半年才死?我都没法吐槽那帮子写史的家伙们了,当我们后人都是傻叉不成?

正德很有可能是被谋杀的,谋杀动机:换个听话的皇帝;被告群体:文官集团,杨廷和为首;杀手执行人:太医院太医。

太医这个岗位,大家以为是医生,医生,只是副业,他们的本质,还是文官。嘉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医院的官僚们杀光,他也怕啊。

讲到这里,顺带说说杨廷和此人。因为我住在成都,多次去过新都的桂湖公园,这是杨廷和家的宅子,每一次去都让我震惊非常。

这人的宅子,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个城市。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大,大到家里挖了一个湖,这湖是完全用围墙封闭在自己家里的,湖心中亭台楼阁数不胜数,呃,87版红楼梦大观园就是在这取景的;

第二是濠,建筑飞檐挑梁、精美绝伦,四周的围墙是城墙,上面还有城楼、兵道、垛口,我算是走过不少地方,宅子把围墙做成城墙的,全中国只看到过两个,一个是桂湖公园,还有一个是紫禁城。

最后一点是人多,因为大,所以需要伺候的人就是,我曾经想象过,如果我有这么一宅子,要在其中某个湖心楼上宴请宾客,那得多少人伺候我啊。这地方,撒个六七百人进去,宅子内走上几分钟,估计还碰不到个人影的,我终于对史书上有时的夸张描绘“僮仆过千”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这么大的家业,我相信杨廷和肯定不是靠工资修的,为维护文官集团包括自己的利益,杨廷和对正德有充分的动机和必要,至少他是个知情人。

正德是落水后半年死的,为何要半年?因为需要慢性致死,正德死前,症状中有吐血,落水是最多受凉感冒,但感冒居然还能吐血,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慢性中毒症状中倒是吐血的多。

多的也不想谈了,正德死因,大概就那么回事,大臣们最终还是更换皇帝成功,嘉靖上位。

嘉靖登基后,文官集团想继续操控皇帝,又发生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礼仪事件,嘉靖聪明的紧,不搞宦官和文臣对抗了,而是从文官中发掘出了严嵩,挑动群众斗群众。即使如此,还有壬寅宫变,还有大火烧宫,也算死里逃生。

接下来的隆庆就老实了很多,日常生活以妹子为主,少管政事,不过妹子多了,也是要英年早逝的,然后万历上岗,文官政治发展到巅峰,前十年活在张居正阴影下,万历十一年反攻倒算,坚持了四年,搞不赢,万历十四年恍然大悟后就缩了,突然不上朝了,所以他活的很长。

后面天启,又开始搞常规操作,整出个魏忠贤来,天启死的也是莫名其妙,偶然落水,然后服用“仙药”,挂了,大家眼熟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啊,堂堂两任皇帝,连死法都是如此清新脱俗和一致。

朱厚照之死本就扑朔迷离,正因他死的蹊跷,及至今日依然是个热门话题。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武宗之死究竟如何大家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他死的正大光明,我想今天就不会有这些个争论了。

我们史海寻珠,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合理且能自洽的解释。纵观明史,可以发现,所有的大事件都是在围绕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个中心。皇权代表是皇帝及其周围的宦官、相权的代表是内阁及其所在的整个文臣集团。

因此,武宗之死纳入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个范畴来看,就顺理成章。我相信“换皇帝”这种操作,灵感应该来自于朱棣奉天靖难和土木堡之变这两则事件。

朱棣当初抢了建文的位子,大臣们才知道,原来换个皇帝也不是啥大事啊,土木堡英宗当了一把带路党皇帝,亡国在即,文臣们没法子了,将代宗扶持上位,这时候文官们才真正恍然大悟,原来皇位这东西,不光和尚摸得,我们也能摸一摸啊。

武宗朝,文官们应该就实践了这么一次。我大概模拟一下当时文官的想法:朱厚照不听话,和我们士大夫们对着干,这不行,得换一个听话的去坐皇位。于是乎,宁王横空出世,这时候文官们选择的应该还是朱棣的路子,选个不安定的藩王,告诉他我们都支持他,只要起兵打进北京城,皇位就是你宁王的。结果宁王被王守仁给灭了,王阳明也因此获得了武宗的信任,所以才有后来的武宗、杨一清、王阳明三人的密谈。

宁王失败了,看来藩王造反这事不好弄,毕竟朱棣先生历史上就那么一个。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搞死朱厚照,重新选个藩王来当皇帝,保证听话。

喏,后面的大家都知道了,历史就是按这个安排来发展的,厚照兄莫名其妙的死了,文官们选了才15岁的嘉靖来继承皇位。文官们本以为小孩好操控,结果却是真正踢到铁板了,千挑万选结果选了一位不世出的权术帝王,嘉靖!朱厚照想改革,想任用太监收回皇权,想直接和军队接触掌控权力,这不是取死之道吗?

你爹明孝宗弘治都只敢当个好好皇帝,提线木偶,文官们把他夸出了花。就你小子还敢反抗?找死不是!

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两个落水而亡,大部分被毒死,聪明的几个选择不上朝,也才多活了几十年。

宋朝的皇帝比明朝还惨,那都是明目张胆,装都不装,直接把皇帝判成精神病,子嗣全部毒死,到了南宋更加丧心病狂,所有皇帝生前必须禅让给由文官指定的继承人。

可别说什么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宋明两朝除了开国皇帝权力大,剩下的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孤家寡人而已。

真正君主专制的满清,那几个奴隶酋长搞大屠杀、文字狱,活的一个比一个长。

武宗之死,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武宗此人,我也是很是欣赏,毕竟敢改革的皇帝史上也是屈指可数。也许有人另有看法,这没办法,千人千面,就这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