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三)

 我好爱你我爱你 2023-02-01 发布于河北

法家务实,审时度势,求新求变。法家主张以法治精神,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法家对于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的辩论,没有什么兴趣。

譬如说,婴儿会笑,不代表人性本善婴儿会哭,也不代表人性本恶。婴儿会笑会哭,只是代表人类动物,演化出了沟通情绪的能力。婴儿具备了这种能力,使得婴儿能够表达他的需求,得到父母亲更妥善的照顾。婴儿的会笑与会哭,与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的道德评价,没有关系。

就好像是猴子生活在陆地上,与人类分享陆地资源;海豚生活在大海中,不与人类分享陆地资源。如果我们就此论定猴子性恶,海豚性善,乍看大义凛然,其实这样的论述,只是主观情绪的发抒,无法成为严谨的理论体系。孟子议论问题,词藻华丽,但是逻辑水平,大抵若此。

法家就事论事,对于人性的认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良民。治水要了解水性,治国就要了解人性。水性就是从高往低走,太热了会蒸发,太冷了会结冰。水性就是水性,无所谓的善恶,人性也一样,有喜怒哀乐,会趋吉避凶,人都是努力在为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人性就是人性,也无所谓的善恶。

法家所在意的是,在了解人性的基础上,如何来治理国家。法家追求国家的富强,不要让自己的国家,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为敌国所灭亡。

法家的很多说法,都十分精辟。齐国的管仲,襄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我们来看看管仲说的这段话: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势,则群臣不敢为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者,非以爱主也,以畏主之威势也百姓之争用,非以爱主也,以畏主之法令也。故曰: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

管仲的意思是说,明主治理国家,要有威势,也要有法令。属下不敢欺骗君主,不是因为爱君主,而是因为畏惧君主的威势。百姓愿意为君主服务,不是因为爱君主,而是因为畏惧国家的法令。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商鞅与秦孝公的对话: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很明显,管仲与商鞅这些法家人物,逻辑清晰,想法务实。他们对自己都充满信心,不会以远古的尧舜传闻,做为治国的典范。

总结来说,法家是务实的,儒家是虚幻的法家看重当世,儒家讲究崇古法家对自己很有信心,儒家总喜欢在模糊不清的神话传闻中,拣拾问题的答案。

4.法家三派与秦之治天下

法家的理论,分为三派。他们的代表性人物,分别是商鞅,慎到,与申不害。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最后是韩非集其大成。

商鞅重法。他的治国理念,是以君权建立法制,再依法治国。商鞅的治国概念,有点象是今天的君主立宪。但是商鞅式的君主立宪,与今天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有一个根本的差异,就是商鞅式的君主立宪,君主高于宪法。

除了君主以外,商鞅的法治规范,是一律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秦孝公的太子赢驷,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竟然真的犯法了。太子赢驷的太子傅公子虔,与太子师公孙贾,因而受到了严重的惩罚。太子傅大约是由秦国国君的宗室担任,太子师是由非宗室的贵族担任,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宗室。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有二个重大的影响。一是把秦国由原先的贵族治国,改变成为国君的依法治国。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就是把贵族的法律地位,放到了与百姓同等的位置上。商鞅变法,对于提高民权,有他的正面意义。商鞅大幅度的打压了,秦国的宗室贵族,与地方势力的气焰。

秦孝公过世之后,这些宗室贵族,以及地方豪强们,对商鞅进行报复,杀了商鞅。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继位后的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并没有废除商鞅之法。很明显,秦惠文王认为商鞅之法,有助于秦国的富强。

至于慎到,是赵国人,与商鞅同一时代。慎到重势,他着有慎子十卷四十二篇,现在其中的九卷三十七篇都已亡佚了。

慎到有这样的一段话: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则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

慎到的意思是说,鲁钝的当权者,能够号令天下;聪明贤能的人,却无法服众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鲁钝的当权者拥有势位,而聪明贤能的人没有。所以,作为君主,一定要牢牢掌握住势位,才能有效的发号施令。慎到的势,是势力,是形势,也是君主压制属下的威势。

我们常说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意思。两个人在互相抗争的时候,比的不是谁的聪明才智比较高,比的是谁的形势比较强。

有句俗话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以龙虎之才,为虾犬所欺,其含义就是势孤力单的英雄好汉,敌不过声势浩大的混子瘪三。

申不害是韩国人,约早于商鞅三十年,是重术派的代表人物。韩国的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十五年,内脩政教,外应诸侯,结果把小小的韩国,治理得国富兵强,无有侵犯者。

申不害讲究因任授官,循名责实,使用形名参同的管理方法。这个方法,是由官员先行申报工作目标与预算,这是所谓的名在限期内所做到的成绩,是所谓的形;国君在名与形之间,进行差异分析,就是参同。最后,国君以参同的结果,来考核官员的绩效。申不害的术,类似今天企业管理理论中的科学管理,绩效管理,或是系统管理。汉书记载,申不害着有申子六篇。可惜这些著作,全都亡佚了。我们现在只能在韩非的著作中,读到申不害的理论。

申不害的术道,认为君主管理臣下,要有方法。君主不需要事必躬亲,但是必须要建立一个好的绩效评核系统。日常的工作由臣下负责执行,君主的主要工作,是在奖赏好的臣下,惩罚不好的臣下。

二千年之后的明朝万历年间的名相张居正,也是以这一套方法治理朝政,成绩斐然。申不害的著作都亡佚了,十分可惜。否则中国「管理科学」的进展,也许会领先西方很多年。

商鞅的法,慎到的势,与申不害的术的三派理论,到韩非集其大成。韩非口才不好,说话口吃,但是喜欢写作。韩非留下来的著作十分丰富,有十余万言,共分五十五篇。依据考证,虽然其中有几篇是后人补述的,但是大部分都是他的原著。韩非的著作汇集成书,书名韩非子

韩非子书中,评论到了商鞅的法,与申不害的术。原文如下: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人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问韩非,申不害与商鞅的理论,那一个更好,更有效?

韩非回答说,好像是一个人,要穿衣,也要吃饭。穿衣与吃饭,缺一不可。韩非认为,一个国君,要有治国之法,也要有驭下之术。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国君没有驾驭之术,上面就乱了官吏没有治国之法可循,下面就乱了。所以法与术必须兼备,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韩非还有一段话,说的也是十分的精辟:法者,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驭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换句话说,韩非认为国家的法制要尽量公开,要让百姓能知法守法。但是君主的驭下之术,要深藏不露。君主要保持天威难测之势,才能有效的控制属下。

我觉得韩非说得真好。经营企业,尤其在中国大陆经营企业,最好能时时以此为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