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儿时的年味都去哪儿了

 冬歌文苑 2023-02-02 发布于北京

儿时的年味都去哪儿了

 袁福成||江苏

在许多人心中,早年的春节,是一年中历时最长、份量最重、印象最深、最值得回味的重要传统节日。到了当下,又常有人每年一叹,总觉得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到底去哪儿了?

和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相比,历经四十余年改革开放,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说起年味的浓淡,尤其是众多五O和六O后都会觉得,儿时的岁月虽然贫穷,但春节的年味十分浓郁。现今的日子的确富足,年节的年味却日趋寡淡。是贫穷岁月的年节在人们心中烙下的印记更深,还是富足的生活吊高了人们的味口?亦或是另有其它原因?

作为亲历过贫穷又见证过富足的过来之人,如果将儿时的年节和当下的年节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是时代的发展渐渐冲淡和稀释了传统年节的味道。或者说,现代年节的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年节的生活方式并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预见,社会越向前发展,年节中的诸多传统色彩将逐步淡出,春节的传统味道还将会继续寡淡下去。

首先,当现代工业社会完全取代古老的农耕社会,现代年节的快节奏取代传统年节的慢生活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前的年节,传统的味道很浓。单从时间上看,年节的跨度长达五至七周,是一年当中其它任何节日所无法比拟的。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全民共识。一碗“腊八粥”,也成了亿万同胞向新年进军的“集结号”。“腊八”至除夕这三周多时间,家家户户不约而同,围绕如何迎接新年开始谋篇布局、摆兵布阵。尤其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至除夕这一周,忙年渐入高潮和佳境。送灶王爷升天、除旧掸尘、杀年猪、宰年鸡、磨豆腐、打年糕、蒸年馒、祭先祖、贴春联……直忙得晨昏颠倒、不亦乐乎。直到除夕的午夜钟声响起,忙年的工作才宣告结束。

农历的正月初一,噼噼啪啪、响彻云霄的鞭炮声,又成了千家万户统一转入拜年模式的“动员令”。拜年的重点,是要让家人及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忙年的成果,安享一年中难得团圆的天伦之乐。拜年的时间南北有别,少则两周以上,多则一月有余。在温润的南方,拜年只拜到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元宵节)。元宵节之后,河冻渐开,燕子已来,春耕、春播即将展开,人们又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在寒冷的北方,气温回升慢,“猫冬”时间长,春耕来得晚。北方人拜年,如同孩儿吃糖果,要放在嘴里慢慢化、细细品,拜年的时间拉得更长,大至要拜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才肯罢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于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年节慢生活,逐步被现代工业社会的快节奏所取代。儿时的“忙年之乐”,逐步被当下的“店购乐、网购乐”所取代。人们不可能再奢侈地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去慢慢过年。加上国家先后又推出“五一”和“十一”长假,时间跨度和年节完全相同,除了年夜饭和春晚大戏,春节和劳动节、国庆节已无多大区别。同样是七天长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奔波忙碌,满身疲惫,年节的味道尚未来得及细品慢尝,上班或复工的时辰已到,就已行色匆匆地投入到新一轮的奔波奋斗之中。年庆时间的大幅缩水,还使得诸多年节的传统项目失去充分展演的时间和空间,年节的传统味道自然就寡淡了不少。

其次,当物质生活的富足和便利取代了当年的一穷和二白,日常生活年节化或年节生活日常化,也使得年节的氛围寡淡了许多。

在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国家的一穷二白,决定了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尤其是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国家对有限的生活物资,只能实行凭票证配额供应的方式。即便在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的城镇,居民们买粮凭粮票,买油凭油票,买肉凭肉票,买布凭布票,买煤凭煤票。甚至连糖、烟、酒等非生活必需品,也都要凭票供应。和城镇相比,广大农村更穷、八亿农民更苦。平日里,多数人家连基本温饱都未能解决,家中哪还有余粮再去蒸年馒、打年糕?囊中羞涩,袋里无钱,买不起新的布料,拿什么去给家人添新衣、做新鞋?过年如过关,年难过,年年难过还得过。在备年的忙碌和热闹背后,藏着骨子里的辛酸和不易。当年节中丰盛的饭菜、鲜艳的衣着、热闹的氛围,都是依靠平时的节衣缩食、荤腥不沾、油盐少进才最终拥有和获得,年节时独有的一糕一馒、一菜一汤、一衣一鞋,乃至一盒糖果、一把瓜子和一枚小小的鞭炮都显得格外弥足珍贵。年节生活的短暂“富足”和日常生活的普遍困窘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年节在人们的头脑里烙下的印记更加深刻、留下的味道更加浓厚。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当年百姓们只有年节才拥有的“富足”生活,早已成了人们当下的日常拥有,在“年节生活日常化、日常生活年节化”之后,当下的年味焉有不淡之理?

第三,当诸多具有传统色彩的年节仪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具有现代气息的年节庆祝方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年味的日趋淡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春节,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曾经有一系列传统的年节仪式加以支撑,正是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年节仪式,才散发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年味。

曾记得,儿时的岁月虽然贫穷,但年节的传统仪式感很强。仅以除夕的“团圆饭”为例,儿时的农村老家,人们将除夕和清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共同列为一年中的三大“鬼节”,除夕吃“团圆饭”之前,必须举行庄重的祭奠祖先和至亲亡灵的仪式。家家户户将烹饪好的团圆饭菜,悉数摆到八仙桌上,在八仙桌的北面和东西两侧,依次摆放多副碗筷,在八仙桌的东南一角还必须点亮一盏油灯(用于照亮先祖亡灵们的回家“用餐”之路)。但凡“冥寿”尚未达到百岁之数的离世至亲,均在受邀之列。待菜品、碗筷、油灯等布置完毕,由家中的长者虔诚地跪在饭桌之前,一边烧化锡箔元宝、纸钱冥币等祭品,一边按先长后幼、先男后女的顺序,轻声呼唤先祖和至亲亡灵们的称谓,邀请他们回家团聚、“吃饭收钱”。一并祈求先祖至亲们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们家庭兴旺、事业发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待祭品焚化完毕,全家人依次向至亲亡灵们磕头作别后,一家人的团圆饭才正式开吃。

在儿时的记忆中,除夕夜就寝之前,母亲才打开包袱或木箱,将为全家人准备好的衣帽鞋祙悉数取出,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上。我们姐弟仨过年的“新”衣服其实并不都是全新的。有的是用大人穿过的旧衣服改制翻新而来;有的是半旧未破且褪了色的衣服,经过土法浸染着色后出新的;还有的是上一年做的新衣服,除了走亲访友外平时是不能随便穿的,必须留到下一个新年时再穿。母亲还专门用大红纸,为我们姐弟仨每人都包上一小包甜果子和云片糕放在枕头之侧,叮嘱我们年初一早上起床前,务必先吃甜果子和开口糕后再开口说话,预示新一年的生活会甜甜蜜蜜、步步登高。

年初一的凌晨,父亲照例先去土地庙进香,然后再返回家中燃放大小爆竹,待开门鞭炮燃放结束,全家人才陆续起床。

年初一的早上,老家的人们都以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吃完汤圆后不久,来自于左邻右舍的庞大拜年队伍便接踵而来。父母亲早早站在门口,一边和乡亲们互相道贺祝福,一边给来人递香烟、发糖果、散瓜子花生或爆米花。拜年的人流一波接着一波,一直要延续至中午时分才基本结束。到了年初一下午,由公社或大队组织的舞龙、舞狮、旱船、腰鼓、文艺宣传队的巡演陆续登场,更给新年增添了几分热闹和喜庆的味道。过了大年初二,家家户户又陆续安排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走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宣告基本结束。

现今的年节,“年夜饭+看春晚”成了过年的重头戏,祭奠先人的仪式已悄然退出;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大中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逐步成为常态,铺天盖地的除旧迎新爆竹声正在消失;大年初一,便捷的电话、微信、视频或抖音等拜年方式已经成为主打,而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喜气洋洋地登门拜年的传统方式和热闹场景已很难再现;尤其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一方面,独生子女们的生存压力陡然增大,直接导致其和姑、舅、表、姨等亲戚交往的频次锐减。另一方面,随着当下人口流动自由度的不断加大,家中的亲朋好友又分散在世界和祖国的四面八方等等,诸如此类的变化愈多,年味的浓度就愈淡、人们的感慨也愈深。

综上所述,儿时的浓浓年味到底去哪儿了?答案就在发展变化的时代之中。简言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悄悄“偷”走了我们儿时的年味。但应当说明的是,年味的浓淡,只是人们对不同时代的年节生活方式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受,并不能作为评判时代优劣好坏的标准。儿时的年味再浓,也难掩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困苦的残酷现实。当下的年味再淡,也抹杀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愚以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年味的趋淡,淡去的是不合时宜的乃至落后腐朽的陋俗或糟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更加科学、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和需求的年节生活方式。

君不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引发了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智能手机的普及,导致传统照相机和胶卷生产企业相继倒闭;互联网销售的兴起,让传统的零售行业举步维艰;网上支付的出现,让天下小偷几乎“失业”;共享单车的出现,让街头自行车修理从业人员几近消失;电子货币的逐步应用,可能让纸质货币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时代在变,年味焉能不变?怀旧、恋旧本是人之常情,但在感叹传统年味日趋寡淡的同时,别忘了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式年节和新鲜年味鼓掌点赞!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公务人员(现已退休),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追溯过往,怡情养性,格物致知。已有超百篇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随笔、杂文等)在各类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