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寿春镇总兵署的重建,看清朝军队编制及演变。

 朝_五_晚_九 2023-02-02 发布于湖北

  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千年古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印迹,是寿县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光绪《寿州志》:“寿春营总兵署原系明时大察院,在州治东,国朝为副将署,乾隆二年改为寿春镇总兵署,同治六年十二年具重修”。据清光绪《寿州志》记载,寿县总兵署,明代既有,就其现存建筑而言,以为晚清式样。


             寿县总兵署衙门改造前


             寿县总兵署衙门改造后

  寿县人民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将文物保护和弘扬文化相结合,先后斥资150万元,修缮寿春镇总兵署大门及鼓、乐两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使其成为独具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场所。


                    寿春镇总兵署

     寿春镇总兵署(镇台衙门)大门位于寿春镇东大街67号,为原寿县三中大门。始建于清乾隆26年,坐北朝南,现存门屋和鼓、乐二厅,门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碟瓦屋面,明次间均为穿斗式结构;东侧鼓厅、西侧乐厅面阔、进深均一间,歇山顶抬梁式建筑,该建筑是寿县目前仅存的一处军事文化建筑,是研究寿县军事文化和历史的实物佐证。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置寿春营,建副将署,设副将1员,守备、千总各3员。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改副将署为寿春镇总兵署,设总兵官1员,以下守备、游击、都司、千总、把总等129员,统中、右、庐、六、颍、亳、泗7营。



  “镇',不要理解成现代乡镇的'镇“。“镇'是清朝军队的建制,相当于理代军队的师级作战单位,和现在的军分区一样。一个镇下辖两个协(旅),一个协又分为两个标(团)。

       八旗军是清朝最早的军队编制,士兵全部由旗人组成。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把旗人跟满人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旗人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就是说既有满人,也有蒙古人、汉人。


  清朝全国分为十一个军事区,区的最高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每个军事区管辖一至三个行政省。

      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

      省下分若干镇(相当于师),镇的长官为总兵。

      镇下分若干协(相当于旅),协的长官为副将。

      协下设标(相当于团),标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或守备

      标下设营(就是相当于现代的营)

      营下设汛(相当于连),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或外委千总、把总。

      讯下设哨(相当于排),称哨长。

      哨下设棚(相当于班),称棚长。这也反映了清朝兵勇的艰苦,住的是草棚。


  八旗军是清朝定鼎中原的核心力量,也是清朝中前期的国家精锐部队。

      八旗军分两类,一是驻京八旗(也称京营八旗),二是驻防八旗。驻京八旗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驻防八旗则是被派到全国各战略要地驻守,这些地方分别是: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察哈尔、热河。驻防八旗的兵力并不多,总共约十万人。其中,盛京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最多,最高峰时达到了一万七千人。成都驻防八旗的兵力最少,只有一千九百人。驻防将军为驻防当地八旗军的最高长官,官阶为从一品。


  八旗军虽然是清朝的中坚力量,但人数有限。要想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必须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绿营军就在此背景下产生了。

      绿营军的士兵全部由汉人组成,遍布全国各地,是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绿营军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一个镇的兵力在一万人左右。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全国绿营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提督,统领一省绿营兵,官阶为从一品。


  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军和绿营军长期处于训练松弛,纪律涣散的状态,战斗力变得很差,完全看不到当年那种虎狼之师的影子。他们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完全敌不过骁勇的太平军。此时,一支新的军队走上历史舞台,那就是勇营。

      早在于雍正、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了勇营这个军种。不过,当时它的名字不叫勇营,而是叫乡勇。乡勇是一种临时召集,辅助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力量。一般为战时募集,事毕解散,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临时工”编制。


                         湘军


                           淮军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原乡勇基础上创建营制,编练了一支有独特制度的军队:湘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是所有勇营中最出名的一支军队,此外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各地仿照湘军营制编练的军队。

     勇营士兵的粮饷都是由主帅发放,因此是一支私人属性很强的军队。勇营将士如果立下战功,奖励往往非常丰厚,所以士兵和将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非常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勇营大显神威,成为了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在鼎盛时期兵力达三十多万人,其中曾国藩直属部队约十二万,其他湘军督抚合计兵力二十余万。


  太平天国战事平息后,勇营中的一部分将士遣散回乡,剩余的部队改编为防军,镇守各省险要之地。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从绿营军中选出部分将士,效仿勇营的各种制度,组建了练军。

      自此,防军和练军就成为了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旧式军队的落后,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组建了一支新军,名叫“定武军”,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

      和以往的改编不同,这支新建陆军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北洋军的武器装备全部采用洋枪、洋炮,在结构、制度等方面基本都仿照当时德国军队的编制。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都是18—25岁体格健壮的青年人,吸食鸦片或名声不佳者坚决不予录用,因此士兵的素质也比较高。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后来随着不断扩编,在1905年时,已经发展到六个镇(每个镇12513人),合计共七万多人。而到了1911年时,北洋军已拥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袁世凯

 清政府满怀信心让袁世凯训练北洋军,以利于维护其统治,但是不改变腐败落后的制度,再强大的武装力量也不能拯救这个逐步走向灭亡的腐朽政权。

     更让清政府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支曾被寄予厚望的北洋军,最后却成了压倒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寿春镇总兵署怀古》

                旌旗鼓角逐残更,

                次第元戎战甲征。

                历史遗存今尚在,

                不闻铁马踏蹄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