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爸爸的朋友圈火了:养废一个孩子,就是逼他“勤奋到极致”

 齐一摄现美 2023-02-02 发表于湖南

Image
文/主创团·枫子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一早,看了一位爸爸的朋友圈,内心五味杂陈。 

凌晨6点不到,别的孩子都还在睡梦中,爸爸就催儿子起床早读了,儿子太困起不来,求爸爸让他再睡一会儿。 

结果,爸爸转身就拿来冷水抹在儿子脸上,大冬天,一大早,就被冷得透心凉,儿子自然再无睡意。 

Image

真的好心疼,明明昨晚这个孩子才熬夜学习到深夜10点多啊!

Image

其实这个男孩我是认识的,和我儿子同一个班,明明才三年级,却学起了四年级的课程。 

明明是寒假,却比上学还忙。别的孩子双减之后,负担都轻了,玩的时间都多了,可他除了学校作业,还有爸爸准备的每科30套卷子,两本练习册。 

前两天在楼下见到小男孩时,他耷拉着脑袋,脸上没点笑容,整个人没点精气神,不禁想起一句话:“父母毁掉一个孩子的方式很简单,逼他一直学习就够了。”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因为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便疯狂挤占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希望孩子像个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学习。 

但其实这种过度消耗身体,透支精力的努力,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低效勤奋,最后拖垮孩子。 

Image
听过一句话:“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 

身边有不少家长把这句话奉为圭臬,推着孩子不断往前走。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有一个叫叶媛的女孩,就把勤奋做到了极致。 

她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连凌晨2点睡觉,都是奢侈。 

她每天的计划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目标,为了争分夺秒,甚至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进行了限制。

Image

一本教科书,她要抄写好几遍,直到背下来。长时间的握笔,让叶媛的手变形,僵硬没力,她就找来橡皮筋绑在手上写。 

Image

她为了学习,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可结果却不尽人意:高中第一次大考,395名学生中,她排到了315名。 

最后,她无奈感慨:“努力学习和学习的结果是两回事。”是啊,低效率的学习,根本无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限的精力消耗中。 

Image

其实,好的成绩从来不是学习时间的堆砌。 

《大脑的规则》一书曾从脑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这么一个真相: 

很多家庭所信奉的“勤奋鸡娃”大法,不仅毫无益处,反而会毒害孩子的大脑,让他的成绩变得更差。 

因为负责学习、分析、抽象、计算的左脑易疲劳,过度使用就会陷入低效化,交替使用左右脑,转换活动才可以使大脑各个区域得到休息,提高脑工作效率。 

是啊,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娱乐,没有自由,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那么,耗光的不仅仅是孩子大脑的能量,还有生命的活力。 

少年发声栏目里,13岁的女孩小黎,她从小就是学霸,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很少参加课外补习班。 

初二时,她自觉不够努力,焦虑下开始熬夜学习。每天除了学校作业,她给自己布置了很多作业,睡觉时间很少超过4小时。 

每一天,她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刷题,要不就是在补课。 

但一天的疲劳战打下来效率并不高,白天没学好,她就越想靠晚上补回来,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成绩不升反降。 

最后她不堪重负,终于“崩断了”。 

她变得全天都很困,很想学,但再也学不进去,一提笔就会呕吐,甚至,她常常幻想自己就此死去该有多好。 

后来,她因为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而不得不休学在家。 

李玫瑾教授早就告诫过家长们: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弦拉得太紧一定会断,教育用力过猛一定会得不偿失。 

把孩子禁锢在四尺见方的课桌上,他的世界也被收窄到了方寸之间,没有远眺的空间、思考的时间、探索的机会,他的成绩再好,内心也是荒芜的。 

Image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 

有的孩子在书桌前忙忙碌碌、争分夺秒,可就是刷题无数、成绩止步; 

而很多学霸,不补课、不熬夜,学习成绩还稳稳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河北省高考文科第二名,北大毕业生刘嘉森是这样回答的: 

学霸拼的不是持久战,而是自我管理:通过时间管理,来提高学习效率。 

在衡水中学三年,他做了十几万道题,卷子摞起来有2米多高,从省1000名开外,一路拼到省第2,但一天都没有熬夜。 

刘嘉森表示,自己坚持每天5点半起床,10点半前入睡,中午1小时的午休。充足的睡眠、休息,就是他第二天高效学习的保障。 

Image

另外,他一直坚持间歇式学习,每学习个几十分钟,必须休息一下。他说:“脑力体力难以一直饱满,所以做事情要讲求间歇。” 

是啊,孩子不是做题机器。一直学习,不是最大化利用了时间,而是低效化了勤奋。 

劳逸结合,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工作、松紧有度,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保罗·凯利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将600名商学院学生分为三组,学习相同的知识。 

前两组是连续学习法,每次都是高密度学习1小时。 

第三组则使用“间歇式”学习法,每小时有多次10分钟的休息时间。 

一周后的结果显示,间歇式学习的学生比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内容多了五分之一。 

研究还发现,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知识,有78%是学习的前半小时内获得的,在此之后,大脑失去了最初的活力,后半小时仅记住了内容的22%。 

换句话说,连续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适当的休息,反而提高了学习质量。 

适当停下来,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下一次的学习续航。 

学习就是一场长跑,张弛有度的孩子,才能铆足了精力向前奔跑。

Image

知名教育家郑强表示: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倒在起跑线上。教育,应该是要让孩子在途中持续加速度奔跑。 

是啊,想要孩子跑得远、跑得久,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加速度”。寒假里,我们不妨帮孩子这样计划。 

1、制定目标和作息时间表 

一份详细的学习表,可以让孩子明确当天规划,有的放矢地学习各科知识。 

避免了孩子一会儿画了个小人,一会儿做下数学,一会儿背个单词,瞎忙了一上午,却没有一项作业是高质量完成的。 

关于作息表的制定,一位从业20年的老师曾给出这几点建议:

1、列出每日必须完成的各项活动,如写作业,改错题,诵读,阅读,午睡等。

2、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分配好各事项的基本顺序和学习时间段。

3、每项任务完成打钩,帮助孩子得到及时反馈。

4、孩子完成当天计划,父母要及时鼓励与肯定,提升孩子学习自信心。 

在计划作息表时,父母只是起辅助作用,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内驱力。 

另外,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做好时间管理,家长可以采取“番茄钟法”: 

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半小时一段,集中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一个“番茄”钟。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调整每个番茄钟的时长。 

番茄钟的设定,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让每段学习都能高效率完成。 

然后通过给大脑喘气的时间,让下一个番茄时段更有动力,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Image

2、增加体育锻炼 

李玫瑾教授曾说:“那些操场上特别活跃的孩子,一般学习也特别优秀。” 

从小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不仅可以强健了孩子的体魄,还能改善孩子的耐力和精神状态。 

有科学研究证明,运动时会分泌神经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可以帮助消除疲劳感,保持亢奋的学习状态。 

血清张素可以缓解压力,提高记忆力。 

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注意力,学习更专注。 

所以,家长不妨每天抽出半个小时,陪着孩子到楼下运动起来,可以跳绳、打篮球、打羽毛球、跑步等。 

会运动的孩子,才能在长远的学业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3、坚持一个兴趣爱好 

根据苏州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成绩会更好,成绩最多相差至60分。 

很多学霸的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 

比如山东理科状元孟令昊,从小喜欢音乐、爱好大提琴,即便在繁忙的高中三年,他也是雷打不动的练琴两三小时,练完后,他总能更专注地投入学习中。 

他说:“练琴带给我的是额外的收获,原本紧张的高三生活也不那么焦虑了。” 

重庆理科状元谢欣颖,不管学习多紧张,她都要留出固定时间弹钢琴。哪怕10分钟,一曲终了,她整个心情也跟着明媚了起来。 

湖北理科状元唐楚玥,从小就有丰富的兴趣爱好,练字、打球、画画、跑步、游泳。 

高中时,她也经常忙里偷闲,去打打球,去爬一下山,放松后,她又感觉充满了动力。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耗电的过程,兴趣爱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在充电。 

学习累了,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里,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保持能量满满。 

Image


家庭教育专家王秋云说:“父母的教育智慧里,藏着孩子未来20年后的样子。可如果不懂得正确的方法,就会把孩子带上错误的道路。” 

是啊!孩子的成长,就是父母的修行。只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与其被教育焦虑牵着鼻子走,用让人窒息的爱和高期待将孩子裹挟,父母们不如放长目光,对当下的教育反思,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方向。 

父母前进一小步,孩子前进一大步。 

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站着有眼见和格局的父母。 

他们懂得教孩子拼搏,亦懂得教孩子享受时光。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收获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 


Image

作者:枫子,二宝妈,一手育儿,一手写作,与孩子一同成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