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亿纬锂能再抛扩产计划 拟斥资108亿元建60GWh储能电池生产线

 网络营销袁帅 2023-02-02 发布于北京

2月1日,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动力”)拟与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合同书》,在荆门高新区投资建设6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线及辅助设施项目,项目总投资额约108亿元。

除了亿纬锂能,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也在加码投资储能电池领域。据苏州发布1月31日消息,盛虹控股集团储能电池超级工厂和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张家港,总投资达306亿元。此外,凌云股份、弘讯科技、宝馨科技等公司近日也公开表示将布局储能电池相关产品。

拟斥资百亿元投建储能电池项目

“本次投资事项有利于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扩大动力储能电池的产能规模,优化公司产业结构,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公司在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亿纬锂能董秘办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据悉,亿纬动力并不是首次与荆门合作,早在去年年初,该公司储能电池项目就在荆门市开工;2022年1月8日,亿纬动力参与荆门市举办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

“在动力电池包括储能电池头部企业中,无论是从PACK到储能项目,还是一些储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亿纬锂能的布局都是比较早的,而且在国内的渗透率也比较高。”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亿纬锂能在多地成立子公司,谋求资源先机。天眼查APP显示,截至1月31日,其已拥有亿纬锂能有限公司、玉溪亿纬锂能有限公司、宁波亿纬创能锂电池有限公司、沈阳亿纬锂能有限公司、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曲靖亿纬锂能有限公司、金海锂业(青海)有限公司等15家控股公司。

1月11日亿纬锂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在31.9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超10%,实现扣非净利润超25.47亿元。亿纬锂能表示,公司主业电池业务发展良好,随着新工厂、新产线进入量产阶段,公司的出货规模增长迅速,带来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10%。

多家上市公司先后布局

2022年,储能领域喜报不断,在新能源场景的带动下,全球储能电池需求迅速增长。去年四季度,国轩高科、林洋能源等多家上市公司储能订单持续火爆。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延续了上一年的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祁海珅认为,除了电池之外,现在的储能行业,有企业向上游延伸布局锂盐锂矿,也有企业向下游延伸做PACK等应用产品、面向储能项目开发市场,一体化布局趋势越发明显。企业着力打通自身产业链条,尽早布局更能抢占先机。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公开储能领域布局动态,储能市场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春节假期过后,凌云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布局储能电池相关产品,如管路系统、电池外壳等;弘讯科技公开表示,工商业储能系统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将陆续丰富产品规格、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宝馨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正在“光、储、充/换”绿色交通领域拓展市场并完善储能端供应链,已在研发和生产分布式储能产品。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不断增大以及火电机组占比持续降低,传统以火电厂为主的电力系统调节体系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储能可为高比例新能源提供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支撑。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广阔。”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向记者表示。

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也被视为全球储能领域未来主要的增量市场,企业在储能领域能否有优异表现,其储能全球化战略的落地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华西证券表示,在能源转型持续深入、储能项目经济性显现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储能市场将迎来高景气。(以上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李雯珊 彭衍菘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

图片来源:网络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所提及的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方案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注重系统性谋划储能技术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以规模化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强调以体制机制促进市场化发展、着力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推进国际合作提升竞争优势六大任务聚焦发展新型储能。我国截止到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根据国开联《储能材料行业投资价值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储能产业虽受新冠疫情影响,但我国储能装机逆势大幅增长,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更新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1559.6MW,新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是2019年同期的2.4倍,中国储能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规格要求,并明确规定配储比例与配置时长要求,我们有理由相信预期阶段性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并达成的。

图片来源:网络

新能源产业是新世纪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不断增大以及火电机组占比持续降低,传统以火电厂为主的电力系统调节体系难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储能可为高比例新能源提供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支撑,是服务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新型储能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广阔。

“十四五”是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借助先进的技术实现能源节约,保障材料储能,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储能技术将是中国能源转型破局关键,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是产业发展的“杀手锏”。《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具体包括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等攻关。目前在国际上,没有储能产业规划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中国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国内储能产品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依然迫在眉睫,坚持创新,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水平和发展韧性,是对中国储能产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