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長安 | 大明秦王“小十三陵”

 莫为天下先 2023-02-02 发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西安“明十三王陵”是指分布在西安市南少陵塬上的13座明秦藩王陵及50余座陪葬墓所组成的庞大墓群,在规格上比北京“明十三陵”略低一等,埋葬的主要是明代镇守西北的秦藩王。

Image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其封建统治,从洪武元年(136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先后封其诸子、亲族为藩王,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屏皇室。后来,明王朝的各任皇帝,也都分封自己的子侄为藩王,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

Image

 一代秦王愍王朱樉是朱元璋次子,葬于今长安区少陵原,墓冢在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坐北向南,神道两旁有华表、石虎、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为现在恢复最好的区域。

 二代秦王隐王朱尚炳是朱樉之子,墓冢在愍王墓东北约0.5公里处,神道两旁有石麒麟、石马、石人,石马与石人间隔排列。

 三代秦王僖王朱志堩是隐王的儿子,墓冢在愍王墓东南4座墓冢之中,现无法确认。

 四代秦王怀王朱志均是僖王的庶兄,墓在愍王东南4冢之中陪葬。

 五代秦王康王朱志锲是怀王之弟,墓冢在大兆乡西康王井村东北约50米处。

 六代秦王惠王朱公锡是康王嫡子,墓冢在庞留井村东北,墓前有石碑一座,石刻有华表、石羊、石人等。

 七代秦王简王朱诚泳是惠王之子,墓冢在韦曲镇简王井村西北,墓高15米,周长100米,神道两旁有形象逼真的石雕。

 八代秦王昭王朱秉欋是简王侄,墓冢在大府井村东朱樉墓旁。

 九代秦王定王朱惟焯是昭王庶子,墓冢在简王井村北。

 十代秦王宣王朱怀埢是定王的再从子,墓冢在三府井村东北,石刻有华表、石虎、盘角石羊、牵马石人、文官石像等。

 十一代秦王靖王朱敬镕是宣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东北。

 十二代秦王敬王朱谊  是靖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东。

 十三代秦王肃王朱谊漶是敬王之弟,墓冢在三府井村东。

Image

在这些藩王中,封在陕西的“秦籓”势力最为强大,号称“天下第一藩国”。朱元璋认为,当时的西安虽不是首都,但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故将地位仅次于皇太子朱标,在其他诸皇子中排行最高的朱樉封为秦王,设府西安,控制西北,并期望他“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

明制,诸王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成后留一个天井,死后封葬,讳避“墓”而称“井”。每井有两营兵守陵,后世逐渐演变为村落。今长安区少陵塬一带的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和东伍村、南伍村、兆寨、甘寨、胡家寨、查家寨、常旗寨、高寨、大兆、小兆、东兆余、西兆余、高望堆、南里王、北里王、司马村都是当年守陵军士繁衍形成的村落。称“井”者为陵墓所在之地,称“寨”者为护陵军营,当地俗语曰: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嫡次子朱樉为秦王,建藩西安府。因秦王为太祖嫡次子,历来为宗室之长,是明代藩王中最重要的一支,属亲王级别(最高等级的爵位),被称为“天下首藩”。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的时间里,共传十四位秦王,除末代秦王朱存极被李自成所俘被杀、葬处不明外,其他十三位秦王及其后妃子女均安葬在长安少陵塬上。这里本是千年以前汉宣帝刘询给自己挑选的万年吉壤——杜陵所在地,由于风景秀丽、风水极佳而被明代秦愍王朱樉看中,成为秦藩国王室的家族墓地。

Image

秦愍王墓的神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明秦藩王十三陵。

一、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

据《明史·列传四·诸王一》卷一百十六载:“愍王樉,太祖嫡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籓西安府。”至明末,先后共分封藩王14个,依次为:秦王朱樉、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怀王朱志钧、康王朱志(土+挈)、惠王朱公锡、简王朱诚泳、昭王朱秉欆、定王朱惟焯、宣王朱怀埢、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谊澏、朱谊漶,朱存枢,这些明秦藩王皆埋葬在咸宁县少陵塬、鸿固原,高望原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墓群,故当地也称此家族墓地为明秦藩王十三陵。据王翰章先生介绍,在明秦藩王墓葬附近的村明多叫“井”、“寨”,有“九井十八寨”之称,这与明秦王墓有有很大关系,其大都是由看管秦王墓地的守墓户发展而来的。比如康王井、简王井等村名。位于今西安市东南方向。下面将对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作一些探讨。

Image

图1. 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图

1.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

结合西安地图出版社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我们可以看出其明代秦藩王墓葬群位于西安府城(其居住地)东南,且分布于明代咸宁县境内,在西安府城南北中轴向东南延伸至兴教寺,再稍东北折至鸣犊里,在西北折到等驾坡、乐游原、曲江一带,占地面积虽然广阔,但分布相对集中。

2.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特点

从王翰章先生的《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我们可知:第一任秦愍王樉墓在今大府井,其祔葬墓有第二任隐王、第三任僖王、第四任怀王、第八任昭王墓葬;第五任康王墓葬在康王井村;第六任惠王墓葬在庞留井村;第七任简王墓葬在简王井村,有祔葬墓第九任定王;从第十任宣王墓葬到第十三任王朱谊漶在三府井村。

在上述范围内,第一任愍王墓及祔葬墓群位于中部偏北;第五任康王墓在上者东南;第六任惠王墓处于最南端,在上者东南;第七任简王及祔葬墓在第一任秦愍王墓群西北;第十任宣王到第十三任王朱谊漶的墓葬群在偏西北。从分布上看,若以第一任愍王为中心,先右下方,后左上方。大致情况为距愍王时任晚者,距离也较远。第五任康王、第六任惠王向右下延伸。第七任简王、第九任定王墓群与第十任宣王及第十一任靖王、第十二任敬王、第十三任王朱谊漶墓群向右排开。上面只是概括了一下区域上的大致分布规律,从区域上看没有按昭穆排列,但在各个墓群里是否按昭穆排列,还需进一步探讨,因其有些具体墓葬位置及主人难以确定。

3.明秦藩王墓葬群分布特点的原因初探

从秦藩王墓址来说,大都位于其今少陵塬上(包括鸿固原、高望原),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具体墓群却有相对分散。其集中的原因:一是可能是秦王同属一脉只是世系分枝不同;二是可能受传统的观念影响,与这里的风水有关,自古这里便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南望终南山,北靠近西安城,东临浐河,西有潏河,依山傍水、地势高爽、视野开阔,是古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们墓葬选址的绝好地方。明秦王自然知晓,在此附近选墓址,有荫庇子孙之意。比如附近的杜陵。相对分散的原因可能是因后代世系的衍派在排列上的不一致,无法在同一墓群内安置所致。

二、明秦籓王墓葬

在明代200余年间,先后有十一位明秦藩王。据《明史·列传四·诸王一》载:“愍王樉,太祖嫡二子,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籓西安府。”以后还传10代十四位至景王朱存枢,崇祯末被李自成所掳,不知所终。由于秦王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号称“天下第一藩国”,有其理清发展脉络的必要。见表7—5:(追封为秦王的不计算在内)

表7-5. 明秦藩王传承表

姓名

世系

死年

墓址

地表遗存

资料出处

朱樉

太祖嫡二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大府井村

现存封土高约20米,周长187米;华表、石虎、石羊、石狮各1对,石马、石人各2对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

朱尚炳

愍王樉嫡一子

永乐十年(1412)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东伍村

现存封土高约20米,周长约100米;石麒麟1对,石马、石人2对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

朱志堩

隐王尚炳嫡一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大府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志均

隐王尚炳庶二子

宣德元年(1426)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大府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

朱志(土+挈)

隐王尚炳庶三子

景泰六年(1455)

在西安城南四十里鸿固原,康王井村

石马、石人2对,石狮1对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公锡

康王嫡一子

成化二十二(1486)

在西安城南四十里鸿固原,庞留井村

高10米,周长60米,华表、石虎、石羊1对,石马、石人2对,神道碑1座

《明史·诸王世表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诚泳

惠王公锡庶一子

弘治十一年(1498)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简王井村

高约15米,周长约100米,华表、石麒麟1对;天兽1个,石马、石人2对

《明史·诸王世表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秉欆

简王侄,临潼郡王朱诚滐庶子

弘治十四年(1501)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大府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

朱惟焯

昭王秉欆庶一子

嘉靖二十三年(1544)

在西安城南三十里鸿固原,简王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怀埢

定王惟焯再从子,奉国将军朱惟燫之子

嘉靖四十五年(1566)

墓在西安城东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封土堆高约7米,华表、石虎、石羊1对,牵马人2人,马2匹,文官石像两尊

《明史·诸王世表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敬镕

宣王怀埢庶一子

万历四年(1576)

在西安城东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谊澏

靖王敬镕嫡一子

万历十四年(1586)

墓在西安城东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谊漶

靖王敬镕嫡三子


墓在西安城东南三十里高望原,三府井村


《明史·诸王世表一》;康熙《陕西通志》,《明清西安词典》第760~763页。

朱存枢

谊漶子




《明史·诸王世表一》

表中秦王位受封者1位,愍王朱樉;嗣封者2位,昭王朱秉欆、宣王朱怀埢;进封者3位,怀王朱志均,康王朱志(土+挈)、朱谊漶;袭封者8位,隐王朱尚炳、僖王朱志堩、惠王朱公锡、简王朱诚泳、定王朱惟焯、靖王朱敬镕、敬王朱谊澏、朱存枢。

其实关于明秦藩王总共有多少位,有不同的观点。《西安南郊皇明宗室汧阳端懿王朱公鏳墓发掘简报》认为有十一代十六位,《明史·诸王世表一》中所记为十一代十四位。按《明史·诸王世表一》:“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於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秦府曰: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被李自成所掳下落不明的明秦王为朱存枢,是最后一位,为“存”字辈,上数到“尚”字辈为十代,再加上第一任愍王计十一代,故十一代十四位之说可信。

Image

三、明秦藩王墓建筑现状

上面对明秦籓王墓地整体分布、墓地及谱系做了简单的说明,为了进一步理解明秦藩王墓群,让我们走进明秦王墓群中具体的墓地建筑。

1.明秦籓王墓地墓葬方向、葬具、葬式

从考古调查情况考察,明代秦藩王墓皆坐北朝南,墓室在北,墓道居南。墓室大多为竖穴土坑,砖券洞室,也有个别土洞墓室。墓道为长斜坡式,在墓道北端背靠墓室,建有砖砌仿木构门楼。砖券墓室东、西、后三壁各有壁龛,放置随葬品。墓室内有或高或低砖砌棺床。葬具多为一椁一棺,棺上内外髹漆,描金纹饰繁缛,男性以龙纹为主,女性则以凤凰为主。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北脚南。但墓志位置,一般放置在砖砌门楼之上。

2. 明秦籓王墓地地面建筑遗存

(1)第一任秦王愍王朱樉墓

愍王墓:现存封土高约20米,周长187米,墓西北有陪葬墓1座,东南有陪葬墓4座。这5座陪葬墓,可能是僖王朱志堩,怀王朱志钧,昭王朱秉欆以及朱樉妃。《明史·列传第四》载:“樉薨,王妃殉。”又据《西安府志》载:“安王、庄王(郡王)墓亦在此”.从地面散存的黄、蓝色琉璃瓦片证明,原来墓地有陵园建筑.现在神道两旁有大型石雕1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极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艺术的精品。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1对,身为8棱形,顶为天禄,高3.46米;石蹲虎1对,高1.54米,宽0.47米,昂首竖耳,站立在一长方形的石座上;石羊1对(1只埋于土中),高1.30米、长1.3米,呈站立状,双角弯曲,昂首平视,石麒麟1对,长2.42米,高1.80米,周身麟甲,刻工精致,是这批石刻艺术中的佳品,站立在一长方形的石座上;石马2对,高1.73米,长2.27米,站立在一长方形的三级石台上,马身鞍镫、辔头齐备,石人2对,高2.90米,宽0.81米,其中武官2人,挺胸直立,双手拄剑,头戴七梁进贤冠,身着宽衣大袖短袍,腰束玉带,足登云头鞋,面部一副忠勇神态,文官2人,头戴无脚幞头,身披博衣大袖长袍,内衣束玉带,足登云头鞋,双手执笏,必恭必敬;蹲狮1对,高1.37米,宽1.1米,张口瞪目,气势汹汹,守卫在阙门两旁。

(2)第二任秦王隐王朱尚炳墓

隐王墓:在朱樉墓东北,雁引路将其墓地分开。杜陵文馆所就建造在隐王朱尚炳的陵区内。现存封土高约20米,周长约100米。墓冢南面,神道两旁有大型石刻12件,由南向北,依次为:石麒麟2只,身长2.5米,高1.94米,遍身刻麟甲,仰首平视,站立在长方形石座上,马4匹,身长2.26米,部分埋入土中,露出地面的高1.52—1.8米,石马神态各异,有的仰首挺立,有的双目平视,鞍镫、辔头等纹饰非常清楚,石人4尊,其中文官2人,高2.72米,站立在三层石座上,头戴幞头,身着博衣宽袖长袍,足登云头鞋,双手执笏:武官2人,高2.78米,站立在三级石台上,头戴6梁冠,身穿宽袖短袍,袍及内衣均束带,足登云头鞋,双手按剑,石马2匹,身长2.32米,部分埋入土中,露出地面部分高1.54米,形似前4匹,此墓与其它秦藩王墓不同,无石虎、石羊、石狮,亦可能埋入土中,石马亦较其它墓多,且与石人间隔排列。在调查中未发现碑石等有文字的文物。从中可以看出:比起朱樉墓封土(封土高约20米,周长187米),隐王墓封土(封土高约20米,周长约100米)稍小了一些。 

Image

 秦王朱樉墓

Image

 秦愍王墓

(3)第五任秦王康王朱志(土+挈)墓

康王墓:康王及妃陈氏合葬墓碑,今存大兆村东井台旁,字迹多残损,年月及撰书者均不清,碑通高1.5米、宽0.90米、厚0.15米,圆首。西康王井村二组饲养室内有康王妃陈氏墓志一合,盖、志均为正方形,边长96厘米,厚19.5厘米,志盖篆书。大明宗室勅谥秦康王故妃陈氏圹志铭”四行16字,边刻云风纹。志文楷书31行,行31字,除空格外共769字。志文称:“妃宣德三年二十也,妃两拜册封”。“康王既薨之十有九年,为成化九年四月十八日妃以疾薨于正寝。……于是年十二月四日合葬咸宁县章曲里鸿固原”。墓前有《御祭文》碑一座,龙首龟座,高4.5米,宽1米,厚0.29米,是明穆宗朱载垕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二十八日,遣尚宝卿陆师道祭墓的碑文。神道南东西两侧有大型石刻12件,由南向北,依次为:石马4匹(一匹埋入土中),高1.37米,长1.94米,身披鞍镫,站立在长方形石台上;石人4尊(一埋入土中),高2.93米,前2人为武官,戴六梁进贤冠,身着博衣宽袖长袍,袍及内衣均束带,足登云头鞋,双手按剑;后二人为文官,头戴无脚幞头,身着博衣宽袖长袍,足登云头鞋,双手执圭,石狮1对,张口瞪目,蹲于阙门两旁。在调查中有一农民反映:此墓挖开后,出土很多文物,其中有一青花大瓷缸,非常好,现在可能还在某人家中。他又说:康王墓原来石刻很多,因种地不方便,有的就地埋了,有的塞入古井中。

(4)第六任秦王惠王朱公锡墓

惠王墓:高10米,周长60米,一为惠王妃王氏墓,高9米,周长50米。神道两旁,有大型石刻18件,由南向北,依次为:华表1对,8边形,通高4.6米,顶部蹲天禄;石虎1对,高1.15米,长1.37米,石羊l对,双角盘屈,高1.32米,长1.67米,石麒麟1对,周身刻麟甲,造型生动,高1.80米,长2.45米,石马2对,鞍架、鞦镫、撘背、肚带、缰绳、辔头,均甚清晰,刻工极细,纹理清晰,线条流畅,高1.73米,长2.32米,石人4尊,高2.62米,前2人为武官,头戴六梁进贤冠,身着博衣大袖长袍,袍及内衣匀束衣带,足登云头鞋,双手按剑,后2人为文官,头戴无脚幞头,身着长袍,足登云头鞋,双手执圭。神道旁,竖立神道碑1座,周饰龙云纹,碑额刻“皇明”二字,边刻龙云纹图案,高2.3米,宽0.60米,厚0.26米,正面书“检秦惠王暨妃王氏合葬墓”11个大字。墓冢前又有墓碑1座,龙首龟座,碑额篆书“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两行10个字。碑高3.83米,宽1.3米,厚0.26米。碑文略称:“太祖高皇帝第二子愍王折圭受封为天下第一藩国,四传至於康王,康王薨逝,英庙受册,命以王世子公锡代其位,是为惠王。……在位二十年,寿五十而薨。王墓在咸宁县章曲里少陵塬之北,妃夫人实祔,若生;薨,封拜,祔岁目俱在圹志而铭。 

(5)第七任秦王简王朱诚泳墓

简王墓:现高约15米,周长约100米,略呈圆锥体。坟墓坐落在正北面,墓南神道两旁有,华表1对,顶端蹭有高0.80米的天兽,华表1个被一村民用于房基建筑,一个被埋在土内;天兽1个蹲在村民门前,一个弃于村前污水池内;石麒麟1对,长2.25米,高1.82米,宽0.60米;石马2对,左右各2,鞍架、辔头、垂旒,非常清晰,雕工细致,身长2.3米,宽0.58米,高1.88米;石人4个,左右各2,身高2.43米,宽0.44米,文官、武官各2人,文官持笏,面带笑容,毕恭毕敬,武官双手拄剑,态度严肃庄重,衣褶线条流畅。1989年11月18日被简王井村龚八斤、尚新虎、王晓云等5人,乘天寒夜深之际,在墓的西北角挖了一个盗洞,深约18米,直通墓室,砸开砖门,将大棺前的一匹彩绘陶马和东西排列整齐的320件,高约20公分的彩绘陶俑抢掠一空,后被公安部门破获、缴回,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6)第八任秦王昭王朱秉欆墓

昭王墓:近年来在愍王朱樉墓东侧曾出土有昭王次妃萧氏墓志一合,现存大府井村办公室内。志盖篆书“大明宗室秦昭王次妃萧氏圹志”十三字,边长90厘米,厚14厘米,边饰云风纹。志文称:“……妃姓萧,咸宁县常宁里处士萧清嫡长。……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弘治十二年口月十二日卒,寿二十二岁。……嘉靖九年口月初四日葬于咸宁县韦曲里之鸿固原昭王墓左”。在同一地点出土的还有昭王夫人墓志,存大府井村办公室,志称:“秦昭王夫人正德十四年三月十二日薨。敕赠次妃,于嘉靖九年迁葬于咸宁县韦曲里之洪固原昭王墓左”。这两方墓志都证明秦昭王朱秉欆墓在愍王朱樉墓之左。现在朱樉墓左约50米处,有土冢4个,据当地群众称:昭王次妃萧氏墓志即出土在这里。

(7)第十任宣王朱怀埢墓

宣王墓:据调查得知:封土堆高约7米,座北面南,神道两旁,由南向北有:华表1对,通高2.80米,直径0.70米,顶端为石灯;石虎1对,身长1.20米、高2.40米,宽0.22米,呈踞状,双目前视,石羊2只,身长2.15米,宽0.47米,双角卷曲,东西对峙,牵马人2人,马2匹,人身高1.24米,马身长2.55米(半截埋在土中,高度不详),牵马人,一手持鞭,一手拉缰,头戴笼冠,身着短袍,似待命出发状,文官石像两尊,相对而立,衣纹清晰,线条流畅,身高2.40米,此外,尚有石龟座一个,当系记墓碑座,可惜碑巳佚。根据此墓规模和陵园建筑,推测可能系宣王朱怀埢墓,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据当地群众称,在此墓旁原有小土冢数座,在平整土地时,均被平毁,推测可能就是《咸宁县志》所载的祔葬墓:肃王谊漶、靖王朱敬镕、景王朱存机墓(明史无此王),在平整土地时有的被平毁,今仅存其三。在诸秦藩王墓中,惟此墓有牵马人,但无石麒鳞、石狮、武官,也可能埋人土中或被毁。

因时间久远,又无保护措施,其他藩王的墓前目前无明显的地面遗迹,暂不介绍。但我们也可从现有秦藩王墓前遗留物中,看见其当初的非凡气势,威严庄重的气氛。

其实明秦藩王墓保留下来的地面建筑,还有许多超越礼制的现象,明制规定:诸藩王“茔地90步,坟高1丈8尺。而愍王、隐王、简王诸墓,虽经风雨漫袭,尚高20多米。陵墓石刻,明制:诸藩墓“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现存诸秦王墓石刻,除上述礼制规定者外,大都有麒麟、石狮、石马,有的超过1对,有的以至于3对的,这可能与西安当时在全国所处政治地位和秦为“天下第一藩国”有关。但这些超越礼制的现象也反映出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的冲突,籓王的离心倾向。

Image

明秦藩王墓现存九座,保存有较为完整陵园形态的有六座,分别为秦愍王墓、秦隐王墓、秦康王墓、秦惠王墓、秦宣王墓、秦简王墓。

还有三座秦王墓祔葬于秦愍王墓周围,分别为秦僖王、秦怀王、秦昭王,但这三座秦王墓的位置是研究者们猜测推断出来的,仅供参考。

Image

四、明秦藩王墓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秦藩王从第一任藩王朱樉至明亡,共有14个王,除朱存枢投降李自成政权,死后不知葬何处外,其余13个秦藩王皆葬于今少陵塬上,分布集中,规模庞大,保存的文物也是十分丰富的。初步统计共有藩王、王妃、郡王、郡妃、世子墓60多座,其中藩王墓14、王妃16、郡王墓38(不含郡王陪葬墓),墓前神道旁现存明初至明末大型石刻近百件,并且明秦藩王征移大量的农户住墓区护陵,形成目前的“九井十八寨”独特的墓葬文化圈,这样一个庞大的明墓葬群,在全国也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有“露天博物馆”之称的陕西,目前在省内乃至西北地区还没有一个明代陵墓开发点。而明秦藩王十三陵是西安最大的明任墓葬聚集地, 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它开发并保护起来,做为具有明代西安特色的王侯级别的明“西安十三陵”推向世人,同时又可以与明“北京十三陵”相互呼应构成一部埋葬在地下的完整明朝通史。

1.西安“明十三陵”地表存留的明秦藩王墓前近百年石刻以及出土的墓志铭,尤其是墓群中保存下来的石刻,它系统的反映出自明初到明末300多年间,石刻艺术在陕西地区发展的全过程,是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石刻艺术、服饰、礼制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同时其造型精美,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俨然是一座“明任石刻艺术博物馆”。

2.西安“明十三陵”距西安近,北临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南望终南山脉,东南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西南一马平川,长安秀色尽收眼底,而且以秦王朱樉墓为任表的墓群相对集中。如能投资恢复部分地面建筑,挖掘出土地下文物,建成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可以与周围已经建成的兴教寺、杜公祠、华严寺、杨虎城将军陵园等著名景点结成统一体,又可与西安大雁塔、曲江池、秦二世胡亥陵墓、五典坡寒窑、汉宣帝杜陵等旅游点相连成西安城南一日游,把西安市近郊旅游和沿山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一块引导游客向沿山旅游点过渡的跳板。因此,它的开发,既有深邃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着客观的经济价值。  

Image

2003年明秦藩王墓群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在建设盛世少陵塬建设的推动下,一个可与北京“明十三陵“相媲美的西安“明十三陵”(明秦藩王墓群特色人文典故旅游区)尽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Image

Image

西安长安区明秦藩王十三陵现状调查



Image
世子公园兴建于2018年,占地12公顷
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世子朱敬珍墓为核心修建而成
集文物保护与休闲游览于一体的遗址公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