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光哥我的图书馆 2023-02-02 发布于辽宁
图片

01      

各位读者朋友们,兔年大吉!

简希医话开始新年的周更

首先是有关中医基础的专题: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个人生平。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任乾隆时期的御医,乾隆皇帝曾手书“妙悟岐黄”以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以概括其一生的成就。

黄元御出生书香门第,为明代名臣之后,家族中多有考取功名,在朝为官之辈。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其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最终令其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

黄元御遭此劫难,其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黄元御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由此,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黄认为除“四圣”经典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黄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不得不说,这是个宏愿。

与能粗通经典不同,古来对“四圣”经典的注释和解说,汗牛充栋,无计其数,名家辈出。

重新考订,正本清源,树立中医行业理论标杆的做法,非经年累月,皓首穷经不可得,关键还必须得站得住脚,经得起同行的推敲。

不过,黄元御做的很好。

他终其一生,都以此志为准绳,笔耕不辍。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

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共四卷二十六篇,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学术理论。

乾隆十三年(1748),黄元御游幕至清江阳邱,阳邱风景秀美,黄元御亦心清气廓。期间,他南游会稽山,拜谒禹陵,自谓:“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

同年四月,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简希通读过他的著作,其实篇幅都不算太大,每篇字数不多,但有别于其他的经典注家的是:他的学术思想,在其著作中“烙印”极深。

如果说大多数的经典注家,是随文而释,以经解经的话,黄元御的版本则是“剖经取义,塑义成经”

也就是说,他对经典的整理和注释,旨在阐述他所理解中医内核思维。

图片

02      

这样做很难。

因为普通的经典注释,是把书写厚。

对经典的文章字句,逐一进行解释,顺便夹带一些个人的学术见解。这样一本经典注释写下来,当然是字数繁多。

黄元御的版本,是越写越薄。

他致力于将经典字句,还原为中医思维核心理论,围绕自己的学术理论做文章,用经典内容去支撑。

这样的写法,当然是十年磨一剑,惜字如金。

不但如此,在黄元御不算漫长的人生中,他还边写新作,边修改旧作,将后来悟得的东西,再增补进原作。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温疫痘疹之义。

同年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

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 “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

同年四月间,黄元御乘闲便道至清江旧寓,继续编写《四圣心源》一书,“十得其九,厥功未竟”。“

同年六月,删改《四圣悬枢》,誊清定稿。

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回到京城。

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写毕《天人解》一章,经过四年时间,《四圣心源》终于脱稿。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杂谷土司苍旺为乱,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乘机调兵遣将,奏请平乱。

黄元御署理川军军医馆“久真堂”,提供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症的方略。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

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又撰成《伤寒说意》十卷。该书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多启迪后学门径。

同年六月八日,撰成《玉楸药解》八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

至此,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八种》,时年五十岁。

此时,黄因过于劳神疲惫,不得不将著书一事搁置。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至十一月书成,计十三卷,定名为《素问悬解》。

乾隆二十一年(1757)五月二日,黄元御完成《灵枢悬解》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时间撰毕《难经悬解》二卷,此即所谓黄氏医书三种,合前八种,共计十一种。

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书,为黄氏医案、杂著。

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之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释其哲理,发挥其奥义。

同年六月,黄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

四库馆臣评其《周易悬象》谓“近人说《易》中,独可谓学有根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因过度劳累,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

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戌时,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归葬新郭祖茔。

乾隆皇帝得知黄元御过世的消息后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与医德。

说实话,简希在十年前也曾读过黄元御的著作,结果完全看不下去。

看了半天,无从下手。不是不想看,是看不懂,于是就搁置下来,转而多看临床医案类的书籍。

这次重新再读,观感完全不同。

只觉黄的学术理论,像一块磁铁,将经典中很多散在的理论,有条有理有序的集结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阴阳运动模型。

由见知到经验,由经验到系统,由系统到理论,由理论到思维核心,黄元御走的路,就是这样一种,反复浓缩至极限的升华之路。

下一集,让我们慢慢展开体验。

图片

简希医话

灯下读书   心中问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