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翰堂】秋子:当代甘肃书法30人批评(七)

 书虸 2023-02-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说明

这些批评系列文章始于2005年,先后经过八九年的时间写成。虽是一家之言,但确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真诚,并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对这三十位当代甘肃书家的创作现状进行了简要的、中肯的分析评论。这些书家中,有的已在甘肃书坛乃至全国书坛具有一定的影响,诚愿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以促进甘肃书法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也希望甘肃书法市场逐步改变“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状,引导艺术品交流市场朝着真正的、有序的局面发展。如果能起到这一作用,我们就可以大声地说:这就是批评的价值!

此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这些文章,其中有些是后来撰写的,作为一个系列适当做了一些补充、调整和修改。二是由郑一梅先生撰写的“当代甘肃书法批评之一 秋子”一文排于文末,以保持“30人批评系列”的完整性。

拙眼瘦思,偏见和舛谬难免,恳望诸位方家、同道予以指正!

当代甘肃书法批评之二十五

尚 墨

图片

如果说,王羲之书法是刚柔相兼、阴阳相济,活脱脱将书法的“中和”韵致发挥到极致,以至被唐太宗李世民推为“书圣”,此后一千多年来,大凡习书者多是崇王追王,走王书一路者不计其数,但其结果总是或偏于雄,如颜真卿;或凝于秀,如赵孟頫;或参糅他法而扬帜,如杨凝式;或走向个性而执纛,如米芾……始终未见哪位书家达到了王羲之的境界,更何谈超越。

图片

引出这段话,做这个铺垫,是想说说对尚墨书法的一点看法。

图片

尚墨是我近些年来一直关注的书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写米芾起家的。但这几年来,他穷根溯源,花很大气力朝着王风迈进,读其作品已非浓浓的米味,渐然形成一种外(形)取米芾、内(神)铸王意的“尚墨风格”。尚墨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有化见神的境界,根本在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在于他对笔性的灵觉,在于他对线条的把握,当然更在于他对一种文人情感的灌注。我们知道,抒情表现是书法艺术的基本特质。情感之表现、审美意识之物化,是通过用线条构造的,是以文字形体结构为外在形式的情感符号来完成的。特别是行草书体。这种情感符号便是形与神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体中,形是外在的可见的文字样式,被称为“形质”“象”等,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神是内在的“意味”,古人常又用“韵、气、味、意”等来作表述。形是指“有笔墨处”,神则是指“无笔墨处”。形、神的统一体便是一种“有意味(神)的形式(形)。”相对于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来说,这种形与神的统一体是一种符号形式。而在这个符号形式自身,形与神又构成一对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形是形式,神是内容。因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在书法美学中便展现为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图片

其实,尚墨的成功还有一条当今他人极少企及的“秘诀”——艺术学养。过去知道他平时喜欢读书,不曾悉知有所他好,这几年常见他以短信诗来词往,手机一响,十之五六就知他又在哪儿诗兴大发了。有人讽曰:“不好好练字,作什么糗诗!还以为自己是杜甫李白呢!”依我见,说此话者决不仅仅是出于嫉妒。学养、修养、素养都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的,如果说它们是雨水的话,而作为艺术的书法正似七月田禾,愈到后来愈需要雨水来滋润。那么,尚墨就是在为自己修建一个纸上的“引大入秦工程”。

图片

对于尚墨的书法,我尤喜他的一些自作诗小字作品,每每能够真切地领略到一种用笔精到雅致、线条质朴内敛、书意融着诗意、书卷气颇浓且时出神采的古质气息扑面而来,显然已感觉到经过知时“雨水”浸润达到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境界。但也有缺憾和不足,如用笔变化不大,线条有见浮滑,因之导致厚度不够,内涵不丰;同时,大字也不够强,记得有几次下乡写春联,见他用笔率性随意,字的结构明显有些松散;作为已有影响的书家,个性风格还不明显,对此,自己应该有所警觉。我想,尚墨凭自己多年的书法实践和积累的经验,倘若能做一番“会稽山下”之“修葺事也”,就会以新的娇姿赢得世人的三日不见之叹。我相信,是会有那一天的。

当代甘肃书法批评之二十六

张平生

图片

书法从来墨语多,

太宗引众上孤坡。

但识千古王颜面,

下自成蹊奏大歌。

这是笔者最近读过张平生书法作品后的一首感言诗。

图片

张平生闯入笔者的视野,是因为他那不落俗套、可见新意的“二爨”书法,我敏感的觉察到甘肃书坛又多了一位写爨的书家。

书法艺术发展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它已然彻底地退出实用舞台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和一门综合性的专门学科,面对“传统”与“创新”而派生出的诸多课题,很多人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不知所措。多数的守成者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或遵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意旨法王追王,或迷于欧褚颜柳、米芾王锋一路穷追不舍,或效法于汉魏名碑亦步亦趋,芸芸众手,端出的菜多是全国连锁式的“酱板鸭”。孰不知,几千年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长河中书家林立,群星璀璨,风格各具特色,岂能只是此等几家?风格路子岂能只是这几条?也有聪明者、激进者。聪明者另辟蹊径,从敦煌写经、秦汉简牍乃至古代“民间书法”中寻觅出路,旧菜新炒,推陈出新,像“广西现象”;激进者打破传统,否定旧制,一味“创新”,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叶,风头盛极一时,其作品或如墨团墨块,或似抽象图形,或像山藤乱麻,或唱“主义”系列,乃至“文字复始”,搞出连“结绳记事”中的绳子疙瘩亦系于宣纸的“现代书法”样式。当然,还有少数一些顿悟者,他们深谙“百花齐放”及“推陈出新”的奥理,在具备较好功底的基础上,从传统入手发掘新的突破口,努力塑造自我,终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凭着自己的睿智和胆识蹚出一条新的路来。张平生就是这样一位顿悟者。

图片

张平生的书法路子较宽,楷书、行书、隶书皆有涉猎。他的书法并不奇异,只是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书体风格拉开了一些距离而已。事实上,他一开始也走过和多数人一样践之古训、入手名家的习书之路,他对《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朝夕研习,对汉隶、魏晋碑刻下过一番苦功夫。如此这般努力,使他后来产生顿悟,一头扎入了书体风格流变过程中晋代《爨宝子碑》书法的追索之中,并努力“雕我之像”。《爨宝子碑》的结构元素中,包含了隶书结体之端庄,楷书结体之秀美,篆书体式之典雅,行草飘举之风神,集隶之方俊,草之洒脱于一身。张平生临习“爨体”,追溯魏人写经和碑版墓志的笔法真相,以楷书为结体,以隶书笔意为之,诫除险、怪、锋、楞,取其稚拙天真,其笔法起讫有方,映带成趣,较为生动地反映出笔墨的本色精神与固有风神。笔者以为,张平生的书法实践具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追摹涵养古朴雄浑气象。大西北旷野朔风,蒙养了他笃诚刚毅的性格气质,故而,汉隶和魏晋碑刻那朴茂生拙、静穆高洁、古朴雄浑的风格,便成为他书海遨游的主攻目标。那凝重古朴、奇态横生的结体,参差豪纵、率意有趣的章法,外柔内刚的线条,劲健如铁的用笔,都与他的性格、气质和志趣相契合。如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敏锐的感悟力,晨暮苦练,超越自我,从而形成了朴茂厚重、笔力遒劲的自家风貌。二是追求和塑造肃雅活泼之气。肃者,书体肃然;雅者,取法多维,用笔雅健,好似老手太极,一招一式,收放有度,不脱泥带水;活泼者,线条遒婉,洒脱利落,并将北碑刻石的方笔掺入,既增加了线条的力感,亦夯实了线条的厚度。历经多年的磨砺、融合、勾兑,张平生的笔下已然脱去了俗气、火气、浮气,而代之以肃雅之气、静穆之气、正大之气。三是偿试大胆创新的勇气。创新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独到的眼光。创新就是努力掘开千百年来的深厚积淀和已然形成的固有范式。张平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在广泛涉猎汉魏碑帖的基础上,将突破点放在了隶楷之变重要阶段的东晋名碑——“二爨”上。他在“二爨”楷书中加入了隶书的元素,而在隶书的创作中又注入了楷书的形体和篆书的元素,甚至在行草作品中,也能看出“二爨”的影子。尤其是在“爨体”的临习创作上,这种创新的劲头更足,胆子更大。他在保留和强化“爨体”固有元素特征的前提下,大胆打破传统楷书或隶书借助界格的体式,使用纵有列、横无行的行气方式,适度打破字法结构的均衡方式,并通过墨量的变化,制造字法和章法的矛盾冲突,并尝试打破字形的大小如一,赋予天然盈缩的理趣,将方整的字形搞成不规则形制,自觉追求对字法和章法意境的营造。笔者最欣赏的是,他像陇上大家魏振皆将魏碑行书化一样,把《爨宝子碑》楷隶形体行书化的一些作品。读其线条,有若青藤挂岭,虬枝盘错,伸展自如,生动活泼,大大活化并丰富了线条的内涵,往往给人一种思飞意驰的笔墨想象空间和惊鹅掠水般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

书法作为一种纯粹化了的艺术形式,讲求的是线条质量和特色,而线条质量全赖用笔的精到和变化。我们平时临习书法,很多人不注意用笔和笔法,不在用笔上找出路,而总是在字的造型上玩弄花样,要么拉长,要么压扁,要么分家,要么拆移,其实是走了旁门左道。因为,书法艺术的本质内涵并不在此,古人所谓的“形”与“神”,形即形式、形态、形体及书法风格;神即神态、神采、意趣和审美境界。俗话说,真书家研究笔法,注入笔墨线条以神采和生命活力;写字者玩弄花哨,扭捏作态,用来唬人。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概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此话不无道理。为什么历史上的大家各具特色?最根本的一点是在笔法的把握和风格的变化上。纵观历代传世名篇佳构,无不是点画精妙,线条灵动,笔墨传情,赋予笔墨线条以生命气象。

图片

话分为二。冷静读察张平生的书法现状,也还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比如有些作品在用笔上还不够自然,写法上难免有做作之嫌,尚未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再者,书法的厚度和内涵还不够丰赡,秀美略余,雄气有欠,难言出神入化;用笔上若能再自然一些,内涵更丰富一些,就会大不一样。好在他深悉书法三昧,已然向着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断探索,疾步前行。笔者相信,他一定能很快地获得成功。

当代甘肃书法批评之二十七

刘满才

图片

相金鉴玉鼓箫筝,

纸上拂云砺笔锋。

心寄浮屠研圣教,

也从书法唱人生。

这是我对满才的艺术生涯以及书法人生做了一番考察之后即兴的一首诗。

图片

满才是一直活跃在陇上的书法家,也是多年来癖好玉器古玩的收藏鉴赏家。满才从小喜爱书法,诸体皆有涉猎,尤善行草书。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痴迷于右任书法,侵淫其中,走过一段弯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才自觉深省,悟性大长,遂扎入二王法书之中寻源找路,夜以继日,临池不辍,尤其在《圣教序》上花了很多气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过去,已然取得了让人刮目的成绩,作品在多种展览、大赛中频频露面,深受大家好评。

图片

《圣教序》无疑是最早、最著名的行书碑刻,它以《兰亭序》为框架集成两千多字,习行书者多启悟于此。满才说,《圣教序》书法清丽劲挺,婀娜多姿,要写好它,必须把握藏露结合,中侧并用;省减点画,书写快速;牵丝映带,连贯流畅;方圆兼得,动静自然;改组结体,笔顺自由等几个基本特点;并且要长期对王字有所侵淫,全面掌握王羲之楷、行、草三种书体的写法和规律,对其笔法、结构以及章法都要烂熟于心;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历代名家所写《圣教序》,如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以及当代黄惇、孙晓云等书家所临墨迹,从他们的书法气息中寻找出贯穿始终的方法和精神,特别是用笔的方法,以便找到一条相对快速的“捷径”。近年来,他又研习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和黄庭坚的草书,努力由行书向草书过渡,书法面貌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我以为,满才的行书作品大致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从技术层面讲,一个是用笔较轻,使转圆润饱满且方圆结合,行笔快中有慢,笔势俯仰,欹侧可见;二是点画搭配相宜,点画之间的相连、呼应、反正、粗细,长短、主次、高低、虚实、动静等把握已较成熟;三是变同为异,即同一字有多种不同写法,富于变化。从精神层面讲,显然是在追求一种“清丽圆润,明朗多姿”的书法风格,表达出“是圣教但非圣教”、糅合些许宋人烂漫情意的迹有自己想法的审美意趣。而这后一点,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满才书法思想的。因为谁都知道,要想做一个有作为的书家而非一个书法票友,最终能否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关键在于看你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是否具有一个书法家的特质,能否写出有异于他人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中国书法发展几千年,迄今为止,真正雄立巅峰且能叫出名字的书家不过百人,可见此路之艰辛。

图片

从满才目前的书法现状看,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用笔过轻,章法平平,还没有雕造出完全个性化的风格,此其一;其二,对书法理论的研习还不深入,导致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上明显存在一些偏狭;三是创作素材以古人诗词居多,很少有见自己的东西,作为一个书法文化人的底气还很是不足。诚愿满才继续努力,化古出新,取得新的成功。

当代甘肃书法批评之二十八

郭盾骅

图片

卅载操锥弄鼓筝,

甘泽砚海慰平生。

但听心底惊涛涌,

纸上覃思见府城。

这是笔者在郭盾骅《书慰平生》首发暨作品研讨会上的一首即兴诗。

图片

盾骅是一位公认的美女书家,是一个心游书道、执著书道,有内涵、有修养、有文化、有品位,珍重自己也珍重艺术的书家,也是当下书坛屈指可数的以草书扣世的书家。与郭盾骅相识三十年,一直关注着她,眼看着她的书法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故,对她的书法谈点看法,是笔者一桩搁久了的心愿。趁她最近出集子、办展览热劲未息,写下这篇赏析性的读后感,算是还了这笔文债。

图片

伴随盾骅走过半生历程最珍贵的东西,亦最让盾骅感到自慰和自豪的东西,只有一种,那就是书法。令人感动的是,她始终把书法作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不辍,修成造化。她做人平和,表面上矜持无语,不善张扬,但心中可谓大潮澎湃,笔下足以“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每当进入书法创作中,总是畅抒“胸中块垒”,对于她这种“双重”的性格表现,笔者谓之“色静内厉”。从上世纪80年代行走书坛起,她在做人处事上始终保持着一副文静、谦和、不卑不亢的状态,而在书法创作上,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道路。她以草书(大草)主阵,在构形、用笔、章法上,总携着古哲今贤“吃拼盘”,诉说己意,以其浓烈的率气与随意塑造自己的线条语言。她的草书以于右任、黄庭坚、傅山草书为主调,又吸收张旭、王铎、二王书意,尤其以今人的书法精神为烘托,吐故纳新,揉捏融合,努力打造完全属于她自己的草书风貌,是成“骅草”之格。郭盾骅认为,书法的内容有时候往往起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作用,通过笔墨、线条、形式与素材(诗词联句等)综合性地得到某种启示的联想,达到主体与客体审美的相通。她十分注重情愫抒发和哲理表达,把自己长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内心情感融化于笔端,其表现形式与书写素材又力求相映互谐,诸如一些自撰联句与大胆随意、开和大度的章法形式相得益彰。大悟用心,小悟由形。这正是盾骅理解书法的心境及其深刻之处。

笔者以为,盾骅的草书作品试图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努力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胆量和气格,纸上驰骋,匠思独运,构形与章法大开大合,展现张力,胆造异趣,像《云龙天马联句轴》等作品便属此类;二是强调表现其用笔的率意性和线条的灵动性,不拘于法度的束缚,通过一笔一线道尽胸中城府,倾情塑造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草书气象,如《王维山居秋暝披》《后赤壁赋通屏》等作品;三是心有所寄,冲出女性书法多红袖罗香、抒秀溢丽的范格,内心诉求一种率性大气、雄强豪放的书法意识,从而达到自己渴求的审美预期。如将刘熙载《艺概》引钟繇《笔法》所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和右军《兰亭序》所谓“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隐寓书旨”之句,借以审视郭盾骅的草书作品,从中索髓品味,似再恰当不过。

图片

遍检中国古今女性书家,写大草者为数不多,盾骅无疑可屈一指。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她的书法亦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出于善意,我们在此提出来,以引起她注意和改进,以使她的书法进一步走向完美。依笔者拙见:第一,她的草书作品似过分强调率气和随意,然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不少必需且公认的法度。虽说法无定法,笔画亦可作省简或添加,但毕竟“书法有法”,个别字在草法上有失法度,如《苏轼水调歌头卷》中“不应有恨”的“恨”字竖心旁顶部多了一个长撇等,不仅会让人误读,而且难免有私造草法之嫌。第二,个别构字显得过于松散或险绝,在线条的断连、引带上亦不尽合理;同时有见“硬伤”现象,如《陋室铭》中“孔子云”的“云”字写成天象云义之“雲”,《秦观词四屏》中“蒙蒙残雨”的“雨”字可视为“易”字等。第三,小楷作品从构形到用笔还显得不够精纯,骨力似显柔弱;个别“现代意味”的探索性作品尚不成熟,有些做作……倘若她能再严谨一些,稍含蓄一些,进一步锤炼线条,合理牵带,在“精”字上多做文章,继续探索追求,一定会走向让世人难以忘怀的高境,在书法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下期预告:

当代甘肃书法30人批评之

王青彦、倪永伟、(附:秋子)。

【秋子简介】

秋子,本名申晓君,老陕。长期从事书刊出版工作,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编审,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研究所研究员。爱好颇多,有“文化学者”“杂家”之谓。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青年书协等众多组织顾问。著有《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续话》《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借我诗心》《最爱是秋》《未了秋情》《秋声依旧》等16部,发表书法、篆刻、国学、出版及诗歌、对联、散文、评论、序跋、杂文、小说、新闻、通讯等作品计300多万字;书法篆刻作品参加过国内外众多大展赛事,墨迹流见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当代书坛学者型书法篆刻家、书法史论家、诗人”。

敬告

转载本微信平台文章请注明出处!投稿联系邮件:woorld@vip.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