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21孔子说“婴儿期”

 liuhuirong 2023-02-02 发布于湖北

《论语》原【第17阳货篇第21章】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杨伯峻译文】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钱穆译文】宰我问道:“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君子三年不作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先生说:“你亲丧一年后即吃稻米,穿锦衣,心上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呀!”先生说:“你心既觉安,就可如此做呀!君子居此丧期中,正因食了美味也不觉甘,听了音乐也感不到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心不安,因此不这样生活。现在你心若觉安,自可照常生活呀!”宰我出去了,先生说:“予的不仁呀!孩子生下三个年头,方纔离开了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呀,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爱心对于他死后的父母呢?”

【李泽厚译文】宰我问道:“三年的居丧守孝,未免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一定会生疏;三年不练习音乐,音乐一定会忘记。陈粮吃尽,新谷登场,一季一换的打火木已轮了一圈,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吃好粮食,穿好衣服,你安心吗?”宰我说:“安心。”“你安心,就这么做好了。君子守孝时,吃饭没味道,听音乐不快乐,起卧不安心,所以才不做,如今你安心,做就是。”宰我走了出来,孔子说:“宰我真没有仁爱呀,儿女生下三年后才脱离父母亲的怀抱,这个三年的丧制,是大家都遵行的一般规则。宰我就难道没有得到父母三年的护爱吗?”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译】宰我问:“三年的守丧,时间太久长了吧!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仪必然生疏;三年不进行舞乐活动,舞乐必然漏缺。旧的生命已经消失,新的生命已经升起,(正如)钻木取火一年换一轮打火木(一样),(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说:“吃稻米,穿锦衣,这对于你来说心安吗?”回答说:“心安!”“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食美味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起居也不心安,所以不做这些啊。现在你觉得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的守丧,是大家都执行的丧期啊。宰予对他(死后)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游梦僧译】宰我问:“三年的守丧,时间太久长了吧!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仪必然生疏;三年不进行舞乐活动,舞乐必然漏缺。旧的生命已经消失,新的生命已经升起,父丧子承,(正如)钻木取火一年换一轮打火木(一样),(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说:“(父母新丧)吃稻米美食,穿锦衣华服,这对于你来说心安吗?”回答说:“心安!”“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食美味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日常起居也不心安,所以不做这些啊。现在你觉得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子女出生前三年,(处于婴儿期,正是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正努力模仿学习并适应成为真正的人,这样)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的守丧,是大家都执行的丧期啊,就是为了报初生三年父母爱护养育之恩哪。宰予对他(死后)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详解】上一文解读了“高宗谅阴”章,“三年不言”是“三年参与政事,但不对政事发号施令,而是静观学习,适应成长”;以及,“三年”是实指三年。本章夫子与宰我的问答,就是对上面论点的详述。

而且,宰我的问话,与上一章子张的问话,有明显的顺承关系。可以想象得出,师徒几人坐在一起讨论孝的问题:子张问了夫子“'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什么意思”,接着宰我就问“三年守丧,时间是不是太长了些”。

以上,就是本章排在这个位置的理由。

宰我:即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口齿伶俐,擅长辞辩,被孔子评为“言语科第一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和楚国。

这对话虽然很长,历代读者的翻车的地方,都在“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这一小段。

即“”,由于现在用简体字,都写成“谷”,就和山谷的“谷”给混在一起了。而通常把这里的“谷”解释成粮食的总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谷”的繁体字是“穀”,左边中下部是“一”和“禾”;而不是“榖”,左边中下角是“一”和“木”,其简体和繁体字完全一样。本僧发现有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就弄错了。把君王自称“不穀”,写成“不榖”。

“穀”的意思有:1.善;好。 2.俸禄。3.姓。“。所以“不谷”即“不穀”,就是”不善“之意,《尔雅·释诂》谷,善也。《书·洪范》旣富方谷。《诗·�风》谷旦于差。《礼·曲礼》自称曰不谷。《注》谦称。

但本章的“谷”,则另有意义,此意义比较少被用到,但在《论语》中却多次用到,就是“生命,活着”的意思。

孔子极喜欢研读的《诗经》里就有诗,名叫《大车》,《大车》有言:“谷(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即“生虽不同室;死则同坟穴。我说的话你不信,就让太阳来作证”)。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没”读mò,有“沉下去”和“殁”之意,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本句就是“旧的生命已经消失,新的生命已升级”,指父母已经过世,后一代已经升级(代父母之位)。此处,杨钱李三位先生都不得其解。

其实这里宰我一会说“礼乐三年不为”的坏处,一会又申明“逝者已矣”,神神叨叨、啰啰嗦嗦的,就是为了列举理由就是为表明“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的不合理。反过来就是支持自己“一年守丧”的合理性。

“钻燧改火”,意思其实就是“一年轮回”,古时钻木取火,一年四季会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何晏集解引马融说:“《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也。”

这里是就前面说的“旧谷既没,新谷既升”这样一个轮回,后面再用“钻燧改火”也是一个轮回,两者类比,用文绉绉的方式表达“居丧一年”的合理性而已。紧接着的“期”字,就指代这个“钻燧改火,一年轮回”所用的时长。此处,杨先生所解谬误,钱李倒是知道“钻燧改火”这一回事,所以解对了。

“期已久矣”中的“已”:太。

乐:包含舞与乐。

稻:稻米。锦:锦衣,漂亮的衣服。锦衣华服。安:心安。

旨:美食;甘:美味。

仁:就是“仁”。有人解读为“仁德”,本僧认为不妥。《论语》中,仁、知、信、勇、直、刚、德等,是独立而又有交织的品质,独立为主,交织为辅。但不可合解释其中一个字。

然:这样;后:之后(注意:通常古文中的“然后”都是独立而各表其意的)。

宰我的“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结合孔子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可知,守丧是三年,实指的三年。所以,“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中的“三年”也是实指三年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生下来三年,如此之后(才能)离得开父母的怀抱。这一句话,有非常重要的隐含意思,本僧未见解论者解读过。就是为什么“子免于父母之怀”的时间是三年?

现代的科学,把人的发育时期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逆反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而婴儿期则好就是0至3岁

婴儿期是“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和“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具体的内容,读者可自行上网查询。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这一阶段,开始是孩子连“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都分不清楚的。什么都往嘴里送,在地上爬,看到粒状的物体,往嘴里送;拿到的玩具往嘴里送……甚至,你把他的手放进他自己嘴里,他照咬不误!

婴儿期的三年,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一贯地对孩子的需要作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能够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这有利于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

所以说,婴儿期三年,是他生成为人的第一阶段,是认知和适应为人的阶段。是自我认知学习为主的阶段,而没有自我表达意识的阶段。这了阶段,孩子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比如,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此时是离不开父母爱护和教育的阶段(可能有人说,其他阶段也离不开。那是当然,但这一阶段,父母是一步也离不开的阶段,一眼不看,他就会把各种异物送进嘴。)。

本僧不得不佩服华夏祖先们的智慧,婴儿期的定义与两千年后的科学定义无二!从孔子的话中,咱知道,这个守丧三年,就是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而来了,即“始,我来时,父母怀养我三年”,“终,父母去世,我守丧三年”,算是“以德报德”了。

《论语》这里就是用婴儿期三年的情况,类比于“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就有“参政三年,学习适应,过程不发号施令”,高宗刚即位,对于做君王,其时他就是处理婴儿期,对于为政,他需要模仿学习,慢慢适应。其时,教育和引导他的,就不是父母,而是“宰”了。

“婴儿期模仿学习为人”这个重要的信息,千年以来,未见解读出来的人,实属可惜。本僧不得不再次感叹:《论语》的任何解读,如果不以重排章节次序为前提的,都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无论是古代的儒家大儒,还是近现代的国学大师,都不可能得圣人之真学,都不可能得《论语》之精髓!

不重排《论语》章节次序,谁会知道,孔子用“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浅显例子,来解释说明“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呢!此例子,人所共知又易忽视。

经过以上解析,感觉像是已经把全句解全了。但看到钱穆先生把“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中的“也”字解成白话文的“也”字,不得不申明一下:这里“也”非白话文之“也”,这里很多人会踩雷!而是与“予”字合用,即“予也”代表宰我这个人。通读《论语》可知,孔子喜欢直呼弟子之名,然后在后面加一个“也”字,用以指代人称。比如:“回也”是颜渊;“师也”是子张;“商也”是子夏。

孔子会因为宰我的“不仁”言论,作出察人方式的一次大调整。那么,孔子调整了什么样察人方式呢?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17阳货篇第21原文】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游梦僧译】宰我问:“三年的守丧,时间太久长了吧!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仪必然生疏;三年不进行舞乐活动,舞乐必然漏缺。旧的生命已经消失,新的生命已经升起,(正如)钻木取火一年换一轮打火木(一样),(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说:“吃稻米,穿锦衣,这对于你来说心安吗?”回答说:“心安!”“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食美味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日常起居也不心安,所以不做这些啊。现在你觉得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的守丧,是大家都执行的丧期啊。宰予对他(死后)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游梦僧译】宰我问:“三年的守丧,时间太久长了吧!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礼仪必然生疏;三年不进行舞乐活动,舞乐必然漏缺。旧的生命已经消失,新的生命已经升起,父丧子承,(正如)钻木取火一年换一轮打火木(一样),(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吧!”孔子说:“(父母新丧)吃稻米美食,穿锦衣华服,这对于你来说心安吗?”回答说:“心安!”“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食美味不觉得可口,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日常起居也不心安,所以不做这些啊。现在你觉得心安,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子女出生前三年,(处于婴儿期,正是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正努力模仿学习并适应成为真正的人,这样)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的守丧,是大家都执行的丧期啊,就是为了报初生三年父母爱护养育之恩哪。宰予对他(死后)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