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剧票友的其他演出形式

 手提书斋 2023-02-02 发布于浙江

其一、“唱会戏”

旧时的京剧演出,还没有公开售票、凭票入场的戏园子,尤其在偏远的地区更是这样。那时候如果有京剧戏演出,那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旧时,很多人烟稠密而又风景秀丽的地区都有庙宇,庙宇里每年会定期举办庙会,以便集中祭拜,也为了汇集“人气”。往往在庙会举办的时候,由庙会回首或大官僚、大商人邀请戏班或名票前来演出助兴,而且一次性付给戏班或票友报酬。这种在庙会上唱戏的形式叫“唱会戏”。

旧时唱会戏较多,比如三月十八的娘娘庙会戏,四月初八的王爷庙会戏,六月六的三清宫会戏,七月十五的城隍庙会戏及九月九的玉皇阁会戏,每年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七星庙、马王庙、岳王庙、观音阁、风翔庙等庙会也间或举行,隆重祭祀。高搭戏台,一唱就是半个月。唱“会戏”是庙会的重要活动,临时搭盖的舞台上张灯结彩,台柱上贴着大红纸写的楹联。晚上演出在台上悬挂几盏“汽灯”,发出白炽的灯光,很是热闹气派。

戏班自行在节、会日到各神庙公演,则用桌椅、绳索圈围演出场地,入口处设人把守。

其二、“行会戏”

“行会戏”又称“行戏”,是京剧戏班或者京剧票友专门为各行各业祭祀祖师等团体活动所进行的京剧演出。

过去时兴拜“祖师爷”,那时说法,360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人们往往在祖师诞辰这一天(祭祖师有固定的日期)举行祭祀活动。每逢此日,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大聚会,并邀请戏班子演一场“行戏”,以示庆祝与娱乐。只要是有戏唱,那气氛也非常寻常。

其三、“合作戏”

“合作戏”是由部分著名演员临时联合同台表演的一种演出形式。通常由某一戏班或个别京剧爱好者(票友)发起组织,聚集几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这种合作戏往往是著名演员以及京剧票友同台献艺,剧目新颖,有竞争之势,可满足观众对名角演唱艺术的观赏愿望。如近年举办的“梅派”、“程派”、“裘派”等京剧流派专场演出,均属该类。

其四、“堂戏”

在私人宅院中唱戏,叫“唱堂戏”。

旧时唱“堂戏”很盛行,它是一种不用搭舞台、演员不化妆的娱乐形式,宜于民间乔迁、祝寿、婚嫁等庆典活动。花费不大,灵活方便,丰富多彩,受到人们的欢迎。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京剧票友会时常接受邀请唱“堂戏”。

“堂戏”的班子人数不等,一般20人左右,都是业余京剧爱好者自发组合,公推一个领头人负责接洽业务。

演唱人员中生、旦、丑、净、末等角色齐全,当年知名的票友他们的唱功都不错。唱堂戏的时候,票友们除了演唱还有乐队伴奏,打击乐器有锣、鼓、钹、檀、板等,管弦乐有京胡、二胡、唢呐、笛子等,在演唱过程中他们互相配合得很好。

“堂戏”班子的领头人持有一个戏折子,开列者几十个剧目,如《龙凤呈祥》、《大保国》、《二进宫》、《郭子仪做寿》、《四郎探母》、《武家坡》、《追韩信》、《四进士》、《百义图》、《梅龙镇》等。每次按主人所点的剧目,便组织专场演唱。

唱堂戏一般都在主人的堂厅或院落中进行的。那时候没有电灯,晚上就点两盏汽灯作照明。没有戏台子,就用四张八仙桌拼成长方形台面作为“戏台”。“戏台”上文武场分坐两头,演唱人员两面对座。桌子还摆设糕点、茶、烟,供戏班子成员享用。

堂戏开演之前,要先敲开场锣鼓。开场锣鼓每打一段称为“一通”,一般在开演之前要打“三通”锣鼓。开场锣鼓一响起来,便招引来很多看热闹的乡邻。大人、小孩层层把个“戏台”围住,等待演出。这开场锣鼓不但用声响做了“广告”,而且把大家的胃口吊得高高的,那等待看戏的人急得直跺脚,但是也不忍离去。“堂戏”还吸引了不少商贩,同时也给主人带来了“人气”,现在就叫“轰动效应”。商贩们都候在大门外,有卖小吃的挑饺儿担、油煎火烧、糯米粽子、五香豆子、茶蛋、欢喜团子等食品,给戏迷们提供了可口的夜宵。

“堂戏”看演出实际上是“听唱工”,西皮、二簧、反二簧、南梆子、昆腔等等。至于戏的内容,都是戏迷们所熟悉的,他们听得是唱,看的是演员的表演似乎对内容不大在乎。对于京剧唱腔的优劣,京剧乐队伴奏是否恰当,他们都可以评说。当然主人看重的是喜庆、热烈和对乡邻祝贺的答谢。

“唱堂戏”与搭舞台,请戏班唱大戏相比,唱堂戏不过是“小破费”。但是,因为唱堂戏是由一个家庭出资,负担也不算很轻,非富裕之家莫为。唱一次堂戏的费用,约合现在人民币千元左右;当然“堂戏”的费用也与节目多少,时间长短有关。除这项费用之外,主人还要给戏班每人一个“红纸包”,还要款待一顿相当丰盛的晚餐。即使如此,主人也乐于负担。因为唱堂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既不是经常的活动,又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面子”看得重于一切。一般大村子里,富裕的士绅、商家为数不少,因而唱堂戏也有一定的市场。

其五、“拉门戏”

观众付出规定票价,看守人把“门”(多属桌凳、绳子之类的路障)拉开,放人进入看戏。这种演出民间称为“拉门戏”。

其六、“对台戏”

两套班子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时唱的戏称为“对台戏”。“对台戏”多为专业戏班子的演出,但是也曾见过两个京剧票友组织开演的“对台戏”。

“对台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唱戏,更重要的在于竞争,以演唱技艺和剧目的多少压倒对方,赢得观众,赢得名声。如果名声不振,那么对这个戏班子的影响会很大,所以历来的戏班子都非常注重“对台戏”的演出。

现以专业戏班子的“对台戏”演出为例介绍其概况:

早在抗战胜利后,上海的京剧舞台就很活跃。戏班子之间也互相争奇斗艳,大打对台,有时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互不相让、精彩纷呈的对台戏中,以言慧珠为首的演出班子与马连良、童芷苓的两次对垒最为精彩。

1946年冬,马连良偕张君秋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十老安刘》、《四进士》等马派名剧。张君秋当时只有20多岁,天赋一条金嗓,听来张嘴似梅,收音似程,实已有张派唱腔的雏形,深受欢迎。

为了与马、张对垒,拥有近四千座位的天蟾舞台,以重金邀请言慧珠登台。扮相俊美,年轻漂亮,唱腔动人的言慧珠自然不甘落后。言慧珠面对强劲对手,挖空心思,使出了浑身解数。就连剧场门口的演员广告牌,都要想方设法,胜过对方。

马连良与张君秋在广告牌上的名字,字大如斗,还逐笔逐划地镶上霓虹灯。而另一方,天蟾舞台在言慧珠的名字上不但镶上霓虹灯,还在广告牌的正中,腾出一个圆圈,画上言慧珠的肖像。

言慧珠在戏码安排上,更是精心布阵,做到万无一失。言慧珠先是与纪玉良、姜妙香、王泉奎等演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生死恨》等传统戏与梅派戏;接着又贴出了《蝴蝶梦·大劈棺》,偌大的天蟾舞台被观众挤得满满当当,水泄不通。

《劈棺》一场,言慧珠满台翻滚,又飘又快的二十几个乌龙绞柱动作,博得观众雷鸣般的喝彩。到了演出后期,言慧珠一口气连演十场时装登台的《戏迷传》。言慧珠时而模仿四大名旦,时而一赶三唱《二进宫》,时而“言”归正传唱“言派”老生《让徐州》,时而学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妙趣横生,轰动一时。双方的“对台戏”演满一个月,双方俱是场场爆满,皆大欢喜。

言慧珠与童芷苓的“对台戏”发生在1947年秋,言、童对垒,有一个罕见的特色,那就是童芷苓通期不贴拿手好戏《大劈棺》、《纺棉花》;言慧珠也不演自己非常满座的《戏迷传》;双方都以吃功夫的传统戏与流派戏作全面的较量。童芷苓除了露演擅长的《红楼二尤》、《诓妻嫁妹》等荀派戏之外,还演出了程派戏。言慧珠除了演出花旦、青衣戏《拾玉镯》、《法门寺》、《玉堂春》等剧目,还与叶盛兰合作演出刀马旦戏《穆柯寨》、《破洪州》、《虹霓关》。为了发挥众人之长,言慧珠在战略上以整台演出质量取胜。在演出全本《吕布与貂蝉》时,言慧珠的貂蝉只是个配角,由叶盛兰扮演的吕布演至《白门楼》方终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