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红旗渠的千次因缘【郭怀生】

 太行文学l苑 2023-02-03 发布于河南

2018年10月4日,我陪妹妹及她婆家人赴林州红旗渠游览。其间妹妹问我:“你在外事部门工作,来红旗渠有上百次了吧?”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回忆。在林州外办工作10年,来红旗渠年均不下50次,在安阳外办工作20年,来红旗渠年均也不下15次,再加上其他一些机缘巧合,到目前为止,来红旗渠已有千余次了吧。

一、与红旗渠的第一次因缘

1961年,红旗渠刚开工一年多,我在林县实验小学上六年级。实验小学是以县直机关干部为主的一所学校,为了让这些干部子女接受教育,学校组织我们班的学生参观红旗渠,即当时的引漳入林工程。我们天一亮就吃过早饭,尔后乘坐一辆解放牌卡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土石路抵达红旗渠工程的任村盘阳段。在太行山半山腰布满了修渠民工,有的抡锤打钎,有的用镐挖石。当时渠已挖了一米多深,工地负责人指着山脚下奔流不息的漳河水讲,渠修成后将引漳河水入林县,解决全县人畜吃水问题并灌溉农田。当时我们不解地问漳河水比渠低这么多,怎能流入渠道?工地负责人笑着说:“渠首离这儿还有20多公里呢,那里的漳河在这条渠的上游,渠道设计是按八千分之一的落差修建。”

二、有幸参与修渠工程

后来,我考入林县一中,1962年至1968年期间,我曾几次到红旗渠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并有幸赴分水岭参加了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及赴红英汇流参加了红旗渠三条干渠的通水典礼。清楚地记得,天刚亮就吃完早饭,然后排队徒步到15公里外的庆典现场,那里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当欢腾的人群看到红旗渠水流过来的时候,大家欢呼雀跃,甚至喜极而泣。

1968年,我高中毕业返乡务农,受生产队的派遣随几名乡邻亲临红旗渠工地参加红旗渠的维修工程建设,在刺骨的寒风中干了数日,真正饱赏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辛。

三、荣幸数次陪同参观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红旗渠最火红的年代,我调到了林县外办工作,主要任务就是陪同外宾到红旗渠参观,耳闻目睹了中外游人对红旗渠的高度评价。

那时,每年都有二千名左右的外国人和港澳台胞来红旗渠参观,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党政主要领导都参观过红旗渠,我经常每周两三次陪外宾登临红旗渠。有时刚送走一批,又迎来了另一批。据记载,参观的外宾中,身份最高、规模最大、中方陪同职务最高的代表团莫过于赞比亚政府代表团。

1974年2月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率赞比亚政府代表团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夫人等陪同下参观了红旗渠。在登完600多个台阶抵达通往青年洞的总干渠时,卡翁达总统风趣地说:“登这么多台阶感觉特别累,真不想再往上登了,但我向身后一看有一位比我年长15岁且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还在吃力地攀登,鼓舞我一口气登上了红旗渠。”李先念听后指着对面的山峦对陪同的一位省委领导讲:“你们就不能绕山腰修一条抵达总干渠的公路吗?如果没钱的话我拨钱。”

之后,一条盘山柏油公路修到了红旗渠边,参观游览的人再不用攀登那600多个台阶了。卡翁达总统为雄伟的红旗渠深深感动,在宴会上深有感触地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为我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都来这里学习。

美国友人南希女士是在林居住时间最长、参观次数最多的一位外宾,她先后15次莅临红旗渠,把林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她是中美建交后,首批来华访问的美国学者,那次她随团参观了红旗渠,以后为了研究红旗渠的精神内涵,又先后在大菜园村一石姓人家住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我先后六次陪她登临红旗渠,并曾问她,是什么力量驱使您多次参观红旗渠?她爽朗地回答:“红旗渠堪称人间奇迹,每参观一次红旗渠,我的精神就觉振奋。红旗渠精神使我终身受益无穷,永远激励我前进!

左三为赵朴初;左一为时任省委统战部部长赵志平;左五为时任林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守福;右一为作者。

1977年,我和县委一位领导陪同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参观了红旗渠。根据领导意见,我恳请赵朴初先生书写了“红旗渠纪念馆”、“红英汇流”、“红旗渠分水闸”等书法珍品并写下了不朽诗篇

久闻红旗渠,今朝喜得见。

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县。

漳水如野牛,怒不受羁绊。

哮吼恣奔突,千古为祸患。

铁臂截其流,强迫使就范。

静随渠道行,蜿蜒芳甸。

支干如网布,伸展通八面。

水库蓄其余,如瓜系藤

电站籍其力,能源供不断。

高山树木茂,梯田遍葱

工矿牧副鱼,群星光灿灿。

林县穷僻,四境皆荒巘。

掘井不得泉,世世多苦旱。

饥甚人相食,渴甚民流散。

今昔隔天渊,人间奇迹现

奇迹启沉思,谁使沧桑变。

马列之理论,导师之路线。

党委之领导,群众之心愿。

航行有方,威力自无

当道立坚岩,决心排万难。

乾转与坤旋,何事不可

我来倍感奋,顿觉腰脚健。

红英汇流处,登高俯银汉。

举手礼英雄,纵目红旗遍。

事业新又新,满天霞彩焕。


(图中左三为南希女士;左四为时任林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后任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六生;左二为时任城关公社党委委员,后任林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翟建州;右一为作者。


70年代中叶,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于是,林县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林县支社和林县中国旅行社。大批国外游客不断涌来,除了参观红旗渠 ,他们更愿领略雄奇俊秀的太行风光,我陪同外宾期间,许多游人感慨地说:“太行山的美加上人间奇迹红旗渠构成了人类最为壮观的奇境!

1981年,我陪上海外办的几位同志参观,他们由衷地感叹:“红旗渠是六十年代自力更生的结晶,是林县人民的杰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工程!”

1985年,我从林县外办调入安阳市外办工作,其间20年,也曾多次陪同国内外来宾,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新加坡知名企业家范春生先生了。他先后数次率团来参观红旗渠,并在我市投资了一家印刷企业,因为工作关系他每年要来安阳企业现场办公,每次来都要让我带他再去红旗渠看看。后来,安阳的主要景点他都看过了,但他还会经常主动约我:“郭先生,有时间吗?如方便咱再去你老家红旗渠转转吧!”我曾不解地问:“为什么老要去红旗渠呢?”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红旗渠精神是我在安阳乃至新加坡工作的动力,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从红旗渠回来就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后来因身体原因,他把在安阳的企业转让给了他人,故很少来安阳。我和他建立了微信好友,他的微信昵称是“好汉”。前几年我再赴新加坡旅游,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在他宽敞的办公室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他参观红旗渠的照片,他动情地对我讲:“你知道我的微信昵称为什么叫'好汉'吗?那是因为林州人是好汉,数十万好汉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我要学林州人争当好汉”。

2004年4月,我调入安阳市政协,任政协港澳台侨外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副秘书长期间,又陪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协对口委员会的领导和同事及政协接待的外宾参观过红旗渠 ,他们无不为之所感叹感动。

左一为唐闻生;左四为时任林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现任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周翔;右一为作者。

2009年,我陪同知名翻译家、外交家、时任全国政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的唐闻生参观红旗渠。参观后她讲:“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从部长到一般翻译人员很多都陪外宾来过红旗渠,但我未能成行,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我开玩笑地问她:“外交部一位老资格的副部长曾写过一篇文章,文中对您的人品和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有一句叫'有女难超唐闻生’”。她听后未立即作答,稍停片刻后说了一句“那只是过奖的话,但修渠难超红旗渠倒是真的!”

1976年春节,北京语言学院的一批非洲留学生要来参观红旗渠,领导安排我负责接待。那是大年三十的上午,天空飘着小雪,凛冽的北风刮个不停。我们驱车穿过数十个呈现在节日气氛中的村庄登上了红旗渠青年洞,站在青年洞旁我向外宾介绍了修建的过程,当时我既为那300多个修建此洞的男女青年的精神所感动,也为自己能有机会宣扬他们以及千千万万为之奉献的林州人而自豪。

1980年,从联合国任上回国任河南省外办接待处处长,后又任省外办主任的蔡流海来参观红旗渠,他高度评价了红旗渠工程,并问当时的县委书记是谁?他现在怎么样?我答道:“是杨贵,他后来调到了北京。”蔡讲:“杨贵真了不起!”杨贵是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是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的总设计师。耿直的蔡主任说:“同是林县人民,为什么有些人当书记时就干不成事,而杨贵就干成了这么大的工程?”当时场面颇为尴尬,我赶紧岔开了话题。接着他又讲道:“我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坦率地讲,有些地方听宣传很厉害,但去看看就那么回事,可谓不看终身遗憾,看过遗憾终身,但红旗渠则是不看终身遗憾,看过受益终生!”

(作者和老书记在一起)                               

2015年8月的一天,我有幸到北京看望杨贵老书记,说到红旗渠的丰功伟绩,老书记用右手捋了几下满头银发,淡淡地笑了几声,仿佛回忆起了那曾经的峥嵘岁月……

与红旗渠的千次因缘,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千次洗礼,与红旗渠的千次因缘,让我千次为这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伟大工程所震撼。小妹曾劝我说,年纪大了又去过多次,就别再去了!但我和红旗渠好似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去多少次都不厌烦!”

我暗下决心,此生只要走得动,我还会下一次,再下一次登临红旗渠。  

【作者简介】:郭怀生,男,林州市桂林镇三井村,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从事外事工作30余年,曾任安阳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安阳市政协副秘书长等职。爱好文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忆赵朴老当年题书红旗渠》曾在“人民政协报”发表。在省市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有《外国人眼中的红旗渠》《千次登临红旗渠的历历往事》《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和红旗渠的不解情缘》《杨贵与大学理论的时代》《韩国总统金泳三和滑县少年的忘年交》《故乡的接生奶奶》《以色列纪行》《参观访问美、加纪实》《故乡感言》《故居今昔》等。
敬请点击欣赏作者其他文章:
1.新人驾到:人人都说三井好【郭怀生】
2.深切缅怀恩师李玉峰【郭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