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 | 张轩湖《诗法例释》(一)

 阳关残雪 2023-02-03 发布于甘肃

编者按

《诗法例释》又称《煮鹤稿》(壬寅版),是张轩湖撰写的近体诗写作教程,分为《格律诗的基础》、《诗的章法》、《诗的对仗》、《实词与虚词》、《诗的修辞》、《诗的典故》、《诗的生动表述》、《诗的模仿》、《东坡与山谷》、《诗中拾缀》(上、下)共十一章,并有4篇附录,分别论述古体诗、作诗与读书、舌尖体、搜韵网功能介绍等内容。本期发布的是《跋》、《格律诗的基础》、《诗的章法》,后续的章节也将在搜韵公众号陆续发布,欢迎各位诗友关注。

图片

诗是造梦者的杰作。

六年前一个偶然原因,时中山大学诗词研习社社长忘斋申请加入铭社,未果。余时为铭社社长,此事让我陷入思索:现今学生都是高考后才有余力自学诗词,高校诗社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写作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忘斋事,我决定给中山大学爱诗的学生讲一课,结果越讲内容越多,零零散散十几章,等到给武大春英诗社学生讲课时,有心的学生给系统整理了一下,发给我,这就是最初的《煮鹤稿》,也可称乙未版。又过了几年,偶然听说我这个老稿子居然很受学生们欢迎,于是翻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当年东拉西扯的东西,实在是粗糙极了,而且零落不成片段,于是萌生了重写一稿的念头。但当时正在考证《焚琴稿》里很多论点,便一直放到了现在。

《煮鹤稿》诸多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一段生云阁论诗岁月。在这极其宝贵的三年里,曾与居庸诗社一些诗人频繁接触,主要有幻庐王冰、半梦庐王蛰堪、红叶李映斌、是务斋主王燕、高凉刘挺、辰窗陈逸云等,特别是幻庐金水红叶三人,几乎隔三差五就小聚论诗,探讨的又多是前人纠结不清的观点。频繁的思想碰撞,才有了《煮鹤稿》(壬寅版)破茧成蝶。如在《朋侣众生相》里所写:“闻高手论道,不过荒山草亭上,风轻云淡中,片言只语而已。彼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拂袖而去。”古今艺术上的学问,大都如此。

此稿以理工科思维,来解剖文科内容。故基本去除藻饰,显得简单粗暴。除有限借用前人理论观点外,不少地方颇多借用了金水先生早年诗学理论,亦有早年与染清尘张云峰论章法时的诸多观点,一并致以最真心的感谢。

重写之际,余已无暇再次通读历代著作,洗心斋主人彭瑛提供了大量名家选著作为参考;吾社元牧之不辞辛劳为余校稿,使各篇内容顿时严谨起来;又社中好友陈子颜、白也者、沈純昀、药栏花榭、绛衣等提供了丰富案例予以修改帮助;程悦、陈潇宁等小伙伴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并致谢意。

截稿之际,接受牧之建议,将《煮鹤稿》(壬寅版)更名为《诗法例释》;并作一律追念昔日生云阁论诗岁月,再次感谢金水先生慷慨授稿之情,感谢诸友相助之意:

缥缈飞楼循旧踪,偶听万壑一声钟。

怅惆无质谁芹献,妙入斲轮随感悰。

论也数奇文探阁,才乎如白友还龙。

翩然煮鹤双闻序,容我先瞻峰上峰。

壬寅初冬张轩湖跋于北京东城国风静巷

图片

第一章 格律诗的基础

当今市场和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格律诗方面的初级教材,已将本章节内容讲解得特别详细了,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算是入门级的一本好书。虽然如此,下面还是要对格律问题作一些简单描述——个别重点问题也单独提点一下——有基础的读者可以忽略本章节。

一、律诗的表现形式

格律诗有绝句和律诗之分。七律在形式与技巧上表现最丰富,本书也是主要围绕七律的创作方法来展开论述。盖通解七律后,绝句和五律、排律等的技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七律在表现形式上只有四个句式,两种排列组合。

四个句式分别为: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得到两组载体。一组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于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因此这组载体也可以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组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道理,由于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因此这组载体也可以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律诗的平仄规律

还是以七律为例。在诗句的平仄上主要有以下规律:

一是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或借韵)可不押。首句不押韵即末字以仄声结尾。在上面的表现形式上已经提到了。

二是ABCD四句首字可平可仄。这里涉及一个“平头”的争论,后面还要讲。

三是拗句问题。这是本章唯一有点难度,值得重点阐述的一个知识点。

什么是拗句呢?大而言之,只要变动了ABCD四个基础句式中的平仄,就可以认为是拗句。小而言之,相对于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出现了两仄夹一平的句式,即为拗句。如果出现拗句,需要变动对应位置上字的平仄来弥补,即所谓“救”。

广义上的拗句可以忽略,重点讲狭义拗句。

在狭义范围内的拗句分为小拗与大拗。简单来说,小拗就是在A句第六字保持平声的基础上,ABCD四种句式出现了两仄夹一平的现象,就可认为是小拗。小拗只出现于一联的上句。小拗可以不管。

那为什么要提到A句第六字呢,因为这个字如果是仄声,则为大拗。换句话说大拗只出现在A句第六字的变化上,即中平仄仄平平仄变成了中平仄仄平仄仄,或者连带第五字的变动,出现了中平仄仄仄仄仄的情况。关于这个问题,此君轩主人红叶曾经有一段精彩论述:“通常来说,大拗,大必救。记住,是通常来说。这才是毁三观的关键。中平仄仄平平仄,标准应该这样。经常有古人用成中平仄仄平仄仄,甚至后五字全仄,只在对句中第五字用平声即可(此时,对句第三字可平可仄)。即:中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中平平仄平。“一身报国有万死”是一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后面毕竟救了对不对?下面毁灭一下三观认识。拗是什么,就是拿起戒尺把腿打瘸了,后面再给做个支架。首先,腿呢,是瘸的对吧?这个已经成为了事实。后面给救了,救的效果是,腿似乎能走路了,但是腿的实质是,瘸了。什么意思呢?看下面这个例子:

过淮阴有感  其二

清·吴梅村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看到什么东西了没?吴梅村认为瘸了是事实,我没必要理会你。大牛人写的大牛句, 不救又如何?!

吴梅村不救,没有必然道理可讲。他是当时文坛领袖,即使不救,也没人说他不懂诗。山谷《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首联“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也不救,还有《次韵吉老寄君庸》首联“何郎生事四立壁,心地高明百不忧”也是如此。

还有一首更牛的,东坡诗《赠张刁二老》:“两邦山水未凄凉,二老风流总健强。共成一百七十岁,各饮三万六千觞。藏春坞里莺花闹,仁寿桥边日月长。惟有诗人被磨折,金钗零落不成行。”颔联根本没在乎是不是拗句,更不用说下句救与不救了。但却没人说东坡不会写诗。我们如果写了这种诗,又不救,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想要突破格律诗的固有格律,必须在很懂又很牛的基础上才可以。虽然,诗词如何写是个人的事,但懂了去刻意突破跟不懂瞎写却是两个概念。

拗句问题,初学者大多是受限于水平造成的,但当水平不再受到内容束缚时,古人甚至刻意制造拗句来增添律诗形式上的变化,以此丰富声调,使语势跌宕起伏,来抒发所蕴藏的丰厚感情。这在第九章《东坡与山谷》一章重点去讲。

四是基本句式其他平仄规律。

先将可平可仄用中代替,得到如下两句:

A:中平仄仄平平仄

B:中仄平平仄仄平

因为A句和B句为一联中互相关联的上下句,讲完了大拗,实际就基本讲完了A句和B句。需要补充的是,A句第三字可平可仄。但在五六字平仄变化的情况下,首字如果又用了仄声,则该字尽量变化为平声处理;即尽量保持该句不出现皆是两仄夹一平的孤平现象出现。

A句变化形式总结为四种:

1.中平仄仄平平仄(基本句)

2.中平中仄仄平仄(小拗)

3.中平中仄平仄仄(大拗)

4.中平中仄仄仄仄(大拗)

B句变化形式具体总结为两种:

1. 中仄平平仄仄平(基本句)

2. 中仄中平平仄平(救A句大小拗句)

再看C句与D句基本句式用中代替后:

C:中仄中平平仄仄 

D:中平中仄仄平平 

C、D句虽然互为上下句,在句式的平仄变化上却并没有关联。

在C句里,撇去首字与其他各句规律相同均为可平可仄外,主要还有其他两种形式变化:一是如果第六字为平声,则第五字需要相应救为仄声,此时,为了防止孤平出现,第三字应保持平声,即中仄平平仄平仄。二是五六字平仄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字可以作为可平可仄来处理,即中仄中平平仄仄。

C句变化形式具体总结为三种:

1. 中仄平平平仄仄(基本句)

2. 中仄平平仄平仄(此句在自救的基础上居然不视为拗句)

3. 中仄中平平仄仄

在D句里,撇去首字与其他各句规律相同均为可平可仄外,第三字亦可平可仄。变化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中平中仄仄平平。

三、律诗应避免的弊病

在学诗上,古人还提出许多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如沈约“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五言诗应避免的弊病等。但这些概念是在格律诗萌芽状态之初提出的,虽然增加了诗体本身的严谨性和音调上的丰富性,但与唐以后的格律诗基本无大瓜葛,了解一下就行。如沈约提出的“平头”,认为诗的前两句的前两字不能都用平声,即平平对平平分别开头,否则就犯“平头”之病。实际格律诗产生后也绝对不可能平平对平平。但是到了清代,诗评家对诗的评价越来越苛刻,于是纪昀提出“四平头”之说,但他说的“四平头”并不是前四句第一字都作平声,这千万别理解错了。他是强调律诗中二联四句的句首采用的词性不能相同,或组词结构不能相同。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高适这首诗中二联开头用了四个地名,如果先看第二章《诗的章法》就知道,他这首诗六句承接三句,五句承接四句。但开头平列四地名,纪晓岚认为犯了四平头,用现在眼光来看确实也不美。

雪中二首  其二 

南宋· 陆游

春昼雪如筛,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闵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寒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放翁这首诗中二联开头都是相同结构,这也属于纪晓岚所讲的犯了“四平头”之病。由此可见,纪晓岚所谓的平头与沈约所谓的平头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后人却混淆了概念,谬传出了前四句不能连续三平头或者四平头之说。

平心而论,这种缺少变化的律句不管病不病,总归诗的结构过于单调,自己读着都不舒服。起句作平声还是应当注意一下,古人有很多诗虽然并不忌讳这样,但连续用三个就足够多了,四个平声还是要尽量避免。

格律诗成熟以后,真正要注意的是大拗、失粘、孤平、三平尾等。而三仄尾在大拗上句本就司空常见;小拗作孤平在上句都可以忽略;至于作绝句,甚至三平尾也没问题,连格律都可无视。

上述问题就不一一讲述了,余以为,只要多读古人诗,自然懂得作诗的方式方法,这些毛病也就可以避免,没必要研究这些概念。

图片

第二章 诗的章法

诗写到什么程度就算过得去呢?总结一下,无非十六个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章法灵活,自然浑成。什么是诗的章法呢?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要在有限框架内,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必要的方法手段,以期达到自然浑成的目的,就是章法。作为古人的创作经验之一,大概了解并认真模仿,是初学者的必要过程。

一、律诗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搭建律诗结构的整体规划。大略有六种形式:提携全篇、次第分承、两两分承、末二收拾、上下分截与逐层递进;唯能诗者随心所欲备众体

(一)提携全篇

一篇中只有一句为主,其余皆围绕此句展开。通常为首句。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通篇围绕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来展开描述诗人欣喜的心情。

秋日偶成二首 其二

北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通篇都围绕首句展开论述。

有时也在句中,如:

秋兴八首 其二

唐·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通篇围绕次句“每依南斗望京华”来抒发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有时也在尾句点题,来表达这首诗到底想说什么。如: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通篇都围绕尾句“寂寥”二字说事。

(二)次第分承

通常是颔联承接第一句,颈联承接第二句,有个漂亮的名字叫双蹄格。如:

诸将五首  其一

唐·杜甫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盌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颔联因“汉朝陵墓对南山”而阐发,颈联承接“胡虏千秋尚入关”来描述。再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颔联承接“一封朝奏九重天”,颈联则是“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描述。

当然,颔联承接第二句,颈联承接第一句也没问题。如: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颔联因二句而发,颈联因首句而发,章法上极为典型。再如:

杜工部蜀中离席

唐·李商隐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义山这首诗也是颔联接第二句,颈联正面描写离席场景接首句。

如果撇开联与句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承接就更丰富了。如:

明日重九,亦以病不赴述古会,再用前韵

北宋·苏轼

月入秋帏病枕凉,霜飞夜簟故衾香。

可怜吹帽狂司马,空对亲舂老孟光。

不作雍容倾坐上,翻成肮脏倚门傍。

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

五句“不作雍容倾坐上”承接三句“可怜吹帽狂司马”;六句“翻成肮脏倚门傍”承接四句“空对亲舂老孟光”。承接次序上显得更加整齐。再如:

独不见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五句“白狼河北音书断”承接四句“十年征戍忆辽阳”;而六句“丹凤城南秋夜长”承接三句“九月寒砧催木叶”,这已经是略有错综了。如果搞一下句与句之间的排列组合,可以搞出好多种承接关系来,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大家多读诗的时候自然可以发现。

(三)两两分承

通常是一三五句一脉递进,二四六句一脉递进。最后两句统筹全篇。从这个意义看,更像是次第分承的继承与发展。如: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

宋·苏轼

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

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

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

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

这首一三五句说孟嘉嗜酒,二四六说徐邈狂言,都是一脉递进下来。再如:

送刘季展从军雁门二首  其二

北宋·黄庭坚

石趺谷中玉子瘦,金刚窟前药草肥。

仙家耕耘成白璧,道人煮掘起风痱。

绛囊璀璨思盈斗,竹畚香甘要百围。

到官莫道无来使,日日北风鸿雁归。

山谷这首用语极为拗崛,在第九章还要单独去讲。就章法来看,也是一三五与二四六互相递进承接。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

北宋·苏轼

无复龙山对孟嘉,西来河伯意雄夸。

霜风可使吹黄帽,樽酒那能泛浪花。

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燕石报琼华。

何时得见悲秋老,醉里题诗字半斜。

此诗紧扣题目,前四句写“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五六句从“以诗见寄,次其前韵”而来。同时,前四句上下分承,三句承接一句,二句承接四句。

(四)末二收拾

就是前六句做铺衬,末二句收拾妥帖,点明诗意。上面东坡那首“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即适用此例。又:

秋兴八首  其四

唐·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首前六句都在写吐蕃入长安代宗幸陕事,尾联一转,点名上六句为所思内容。

以州宅夸于乐天

唐·元稹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

这首诗也很典型。前面六句都是形容州宅如仙境,最后以玉皇香案吏自比,自夸住宅如蓬莱仙境。

(五)上下分截

通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或者议论;两条线要关联紧密。在律诗写作中此法最为简单,但易学难写,结句往往要见水平。有一个漂亮的名字称为纤腰格。如:

秋兴八首  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非常明显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再如:

秋兴八首   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也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六)逐层递进

即层铺层叙,跟填词手法有点相似。如: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何光远《鉴诫录》记载:“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磋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时梦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遂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馀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乐天的一番话,即“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磋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现在看这首诗,前四句言伐吴事,五六句嗟叹,七八句咏歌,层层推进感情。按照作诗常法而言,写到五六句已经把感情说完了,但尾联转为歌咏,再次升华了感情,这就不拘泥于诗的常法了。再如: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北宋·苏轼

仰看鸾鹄刺天飞,富贵功名老不思。

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古来重九皆如此,别后西湖付与谁。

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

这首重阳诗由晁端彦赠诗而发,前二联东坡自道无意于功名富贵,颔联已然嗟叹,颈联又叹,尾联转而作劝慰晁氏之言。

在章法运用上,要注意,最简单的方法恰恰是最好用的,未必非要变化出很复杂的结构才能写出好东西来。当然,只要能达到浑成的目的,采用哪种形式都是次要的。唯运用之道存乎一心而已。谋篇布局如此,联与句之间的起承转合也类似。

二、律诗的起承转合

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律诗要法”里首次提出“起承转合”的观点。简单来讲,起承转合是律诗框架内的技巧,是句与句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般来讲,起多因景因事因典故因联想等作比兴,也可就题直起;承则接首句递进其意;转就是推开上述意思(可以再说一层意思,也可以做转折);结则是收束全篇,点明或深化题旨。

(一)绝句的起承转合

说到起承转合,最简单莫过于绝句。盖四句之中多半与起承转合有关联,如:

从军行七首   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绝句的起承转合非常清楚,这就是绝句最基本的技巧。但有些绝句如果前两句对偶,而不是散句,就没有承的关系了,如: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四

唐·李白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洞庭湖本在湘江北,所以太白前两句都在写洞庭景色,这里就把承给省略掉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是后两句作对偶。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像律诗中二联摘出来一样,这就没有起承转合的关系了。

以上绝句四种形式,恰可看作律诗中一四联、三四联、一二联、二三联关系一般。

刘阮妻二首  其二

唐·元稹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这也是一首神诗,神就神在前三句都作赋体,最后一句作了一个结。这就充分说明,即使被格律束缚的情况下,诗人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谓诗无定法。绝句尚有这么多变化,对于律诗,句与句之间衍生出的联系也就更多了。

(二)律诗的起承转合

一是律诗起承转合的两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起承转合莫过于各联间依次承接。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如: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很明显,都是各联间依次承接。

三垂冈

清·严遂成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这是清人严海珊的一首咏古诗,据说作成后自负咏古第一;后袁枚读此诗觉得果然如此。首联点题写李克用,颔联写其功绩,颈联转到主题置酒三垂冈事,尾联发出怀古的感慨。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小杜这一首各联交代都很明白。颈联承接二句而来,颔联一个“但”字,将诗意推开,发出议论。

另一种基本形式,当一首律诗中二联或描写或议论作赋体存在时,首尾联的承接关系便非常突出。

一般来讲,律诗首尾联如果不作对仗,必然存在承接关系。我们所探讨的起承转合,其实都是承接关系。虽然出现中二联作赋体的普遍情况,却并不能脱离整诗架构而存在,所以也必然存在于大视角承接关系之中。但为了更好区别“各联间依次承接”的架构,根据其普遍又典型的特点,还是单作一类进行论述。

这种类型要特别注意,如果中二联不能很好呼应首尾联,造成渲染不到位或有离题嫌疑,或者删去这两联也能成一首说得通的绝句,这样的律诗写的就非常失败了。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太白有限的七律最好的就是这首。首联起承非常明显,颔联感慨,颈联描写,尾联则一转一合。历来总有人拿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作比,实际太白确实有模仿痕迹,但就章法而言却是强于崔颢的。

示长安君

北宋·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王半山这首赠人诗,起承转合都在首尾两联四句,如果摘出来看就特别明显;中二联只作描写和感慨来烘托离别的主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老杜的七句明显转折,中二联分别作描写和议论,都是为了首尾两联服务的。这都是最明显的例子。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这首诗的结构就开始变化了,首联赋体写陈后主亡国事,作对仗起;中二联都是景物描写;尾联则一转一合,发出感慨。那么这首诗可以看作没有承,但颔联怀古味道比较浓,与首联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看作承也可以;颈联却在泛泛写景,根本就算不上承的关系了。

寄綦毋三

唐·李颀

新加大邑绶仍黄,近与单车去洛阳。

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南川粳稻花侵县,西岭云霞色满堂。

共道进贤蒙上赏,看君几岁作台郎。

李颀虽然只留下了七首七律,但首首都很精彩。首联起,写綦毋三被授宜寿县尉,但是他不喜此职而回乡;颔联承首句,说为这不满意职位还曾一过丞相府,可以想象当时心情了。第四句时间前推,以荀令公比喻张道济,写綦毋三曾长时间在张道济统领的丽正殿任校书;颈联想象綦毋三回到家乡的情景,用景物描写渲染,不能算转;尾联转合,以祝愿安慰作结。注意这首诗在时间上反复顿挫,且丝毫不乱。

题璿公山池

唐·李颀

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这首诗首联即对仗,显然是起;中二联都是承首联高士而感发;尾联则是一转一合。

曲江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髙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首诗的前四句,一看就是一绝句。前人评论说:“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换句话说,前四句就完成了起承转合。但颈联推开作描写,来递进写富贵不可恃;尾联议论,得出结论,即不要为浮名所绊,还是及时行乐吧。

所以,如同谋篇布局可以排列组合出很多形式一样,律诗的起承转合也会有很多种方式,有心的读者读古人作品时可以多关注一下,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二是特殊表现形式。如同绝句有元稹的《刘阮妻二首  其二》一样,古人在起承转合的变化上创造了不少令人惊艳的个例。如上面所讲的“逐层递进”两个例子,放到起承转合看,刘梦得《西塞山怀古》诗首联、颔联都描写伐吴,算是起,颈联则一转一合进行小结,干脆把承省略掉了;尾联再次转合,递进诗意;东坡《和晁同年九日见寄》诗则是首句起,二句承,颔联、颈联都是议论,但颈联把全诗的第一层意思写完了,即中二联用赋体做了个结,把转给省略了,尾联却一转一合,又递进了一层意思。再看一个特殊例子:

无题

唐·李商隐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义山是刻意追求美感的天才诗人,风格绮丽又精于构思,但义山在牛李党争环境下挣扎,很多诗因而写得很隐晦。这首诗历来解读很多,这里也是一家之言:首联营造了夏日雨后凄飒的风致。颔联侧笔描写这位让诗人动心的女子:她的房间里时时燃着香料,香炉上的锁钮还装饰着金蟾,她汲水的辘轳也装饰了玉虎。用具器物尚且如此,人又该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联语序错综又省略掉主语,这是义山善于学杜诗句法的结果。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诗人的自卑,因为诗人既没有韩寿的年少英俊,也没有曹植的才华绝世,结局只能自我宽慰罢了。所以诗人自惭形秽,于是告诫自己“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实际这是一首有政治寄托的诗,诗中美人可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权相令狐绹。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七律没有明显的起承转合,而是通过内在意识在不断转接诗意,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流,但读起来既不乱也丝毫没有违背主题,这就很有意思了。通常来说,古风往往多意识流,现在看来律诗也可以!真如武侠小说讲的,武功绝妙处即为“无招胜有招”。李义山的不少诗都这样写,例如《锦瑟》《安定城楼》《隋宫》等名篇,都有意识流的影子。

绮怀  其一 

清·黄景仁

楚楚腰肢掌上轻,得人怜处最分明。

千围步障难藏艳,百合葳蕤不锁情。

朱鸟窗前眉欲语,紫姑乩畔目将成。

玉钩初放钗初堕,第一销魂是此声。

黄仲则诗充满才子气,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绮怀》十六首。如同第一首一样,首联点明所怀之人很美,然后剩下三联就围绕一定之主题,颇有放飞自我之势,似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极尽渲染之能事;尽显意识流的影子,又让人觉得唯美而不违和,看来都是才子气惹的祸。

章法问题,不过是后人模仿前人过程中做出的总结而已。在学诗之初,了解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但等到了技法熟练后,就不要刻意关注这部分内容了。对于真正懂诗的人来说,律诗谋篇布局也好,联句间起承转合也好,往往是成篇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并不是刻意造就的。因为诗不应该被程式化的东西套牢并驾驭,章法只应服务于诗的表达,它们的存在,更多是为创作提供一种思路,而不是去邯郸学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