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致知的最新解释——破解的关键在“格”字

 紫薇院 2023-02-03 发布于甘肃

格物致知一说出自《大学》,二千多年来,千人千解,包括朱熹和王阳明等大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本文以为,破解的关键就在“格”字上。

格的本义就是木长貌(说文),“格”就是树上最高的那一枝,站得高看得远,“格”当超然解。“格物”是物外观物,超然于物欲,“知至”指认知事物的本质。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应理解为:探究事物规律本质在于超然物欲,只有“格出”物欲而后才可“知至”。

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八目的第一目一一格物,包含了“超然+反观”两个节点:超然物外+反观物内。

一个满脑门私欲的人,怎能感悟出好的思想?又如何意诚正心?又怎能修齐治平?若不“格”出局外,哪得认清局中?所以,“格”是理解格物致知的关键,也是理解八目的关键。

“格物”就是从高处着眼,以系统整体思维看问题,超然于物+反观于物,这也是《一般平衡论》中提出的超然反观的境界和心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说“浮云”是名利,那么“最高层”就是超然于名利。只有超然于名利反观于名利,才不畏被名利所遮眼。

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正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如能超然于“此山”反观此山,就识得“此山”的真面目。王安石和苏东坡用的就是超然反观法。

所以,“格物致知”应解释为:只有超然于物反观物——物外观物,才能彻悟事物的本质;只有超然于小我反观小我——我外观我,才能认识自我。

简言之就是:格出物外,方致良知。“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超然于物反观于物,超然于我反观于我,而后就可感悟到事物的本质。

平衡图书馆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