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态概述 正常行走要求
![]() 步态代偿 “代偿”意思是“代替与补偿”。因为人体的适应性和改变性,当人体出现损伤影响到步态时,会出现异常步态代替正常步态模式的发生。 异常或病理步态模式反应了为了保持行走,会使得身体的能量消耗增加和异常应力对人体的作用增加。 异常步态原因 1. 疼痛 疼痛肢体回避重量,缩短支撑时间。 2. 中枢神经系统失调 不能生成和控制适当水平的肌力。 3.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 受伤,结缔组织紧张、关节结构异常、关节不稳定或先天性结缔组织松弛。 ![]() 异常步态机制 1. 特定损伤的直接反应; 2. 一种代偿; 3. 病理步态的特征取决于损伤的性质、程度以及个体代偿能力。 二、异常步态和分析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步态 1. 偏瘫步态 病因: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 典型特征: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迈步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 表现: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迈步相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即划圈步态。 ![]() 2. 剪刀步态(交叉步态) 病因:痉挛型脑性瘫痪。 表现:由于髋关节内收肌痉挛,行走时迈步相下肢向前内侧迈出,双膝内侧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严重时步行困难。 ![]() 3. 截瘫步态 病因:脊髓损伤所致截瘫。 表现:如脊髓损伤部位稍高且损害程度较重但能拄双拐行走时,双下肢可因肌张力高而始终保持伸直,行走时出现剪刀步,在足底着地时伴有踝阵挛,呈痉挛性截瘫步态,使行走更加困难。 如脊髓损伤部位较低且能用或不用双拐行走时,步态可呈现为臀大肌步态、垂足步态或仅有轻微异常。 ![]() 4. 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病因:小脑功能障碍。 表现:患者行走时不能走直线,呈曲线或“Z” 形前进,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因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或醉汉步态。 ![]() 5. 帕金森步态 病因:帕金森疾病。 表现:步行启动困难,行走时双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随运动,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于迈步时无跖屈,拖步,步幅缩短。 由于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为屈曲姿势,致使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 ![]() 6. 失用步态 病因:双侧额叶病变,如正常压力性脑积水、进行性痴呆等。 表现:患者并无肢体无力或共济失调,但不能自行站立行走,表现步态不稳、拖曳、宽基底,脚好像粘在地上,伴迟疑(冻结)现象和倾倒。 ![]() 7. 小步态 病因:常见于额叶皮质或白质病变,但须注意额颞痴呆也可能合并帕金森病。 表现:小步拖曳不稳,起步或转弯缓慢,易误诊为帕金森病步态,但小步态基底宽,上肢摆动,患者常伴认知障碍、额叶释放征、假性球麻痹、锥体束征及括约肌障碍。 ![]() 8. 肌张力障碍或舞蹈手足徐动症步态 病因:常见于手足徐动症、亨廷顿舞蹈症等。 表现:由于肌张力障碍导致肢体或躯干姿势异常、扭曲和奇异步态,可伴头急动、扮鬼脸、吐舌、躯干和肢体扭曲等; 见于纹状体、尾状核、丘脑、大脑皮质、苍白球、红核、黑质及脑桥等病变。 ![]() 9. 醉酒步态 病因:常见于酒精中毒或巴比妥类中毒。 表现:步态蹒跚、摇晃和前后倾斜,但可在窄基底上行走较短距离,给人似要跌倒的感觉,但可立即纠正。 ![]() (二)特定功能性肌群无力 10. 臀大肌步态 病因:臀大肌无力,髋关节后伸无力。 表现:足跟着地时常用力将胸部后仰,使重力线落在髋关节后方,以维持关节被动伸展;站立中期时膝关节绷直,形成挺胸、腰腹的臀大肌步态。 ![]() 11. 臀中肌步态(摇摆步态) 病因:一侧臀中肌无力,不能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的侧向稳定性。 髋关节向患侧凸,患者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弯,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 ![]() 表现:患者在支撑相早期和中期骨盆向患侧下移超过5°,造成患侧下肢相对过长,所以在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 步态特征: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形如鸭子走路,故又称为鸭步。 ![]() 12.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病因:股四头肌麻痹,行走中患侧腿站立相伸膝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 ![]() 表现:足跟着地后,臀大肌为代偿股四头肌的功能而使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被动伸直,造成膝反张。 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俯身用手按压大腿,使膝伸直。 ![]() 13. 踝背屈无力步态 足下垂,足跟难以着地,摆动时以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来代偿,状如跨栏。 ![]() (三)疼痛 14. 防痛步态 病因:一侧下肢出现疼痛。 特征: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间缩短,跨步长缩短,步速下降。 ![]() 表现:如果患者可以够得着,会用一手支持疼痛部位,另一只手伸开来保持平衡。 疼痛部位不同,表现可有些差异。 髋关节疼痛者,患肢负重时同侧肩下降,躯干稍倾斜,患侧下肢外旋、屈曲位,尽量避免足跟击地。 膝关节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着地行走。 (四)畸形 15. 膝僵直 病因:摆动相膝关节屈曲是由髋关节屈曲带动,髋关节屈曲减少将减少膝关节屈曲度,从而减少其摆动相力矩。 表现:拖足。 ![]() A:膝僵直步态;B:髋僵直步态 16. 膝过伸 病因
表现:躯干前屈时重力线落在膝关节中心前方,促使膝关节后伸以保持平衡。 ![]() 17. 膝屈曲 病因:骨关节畸形或病变。 表现:在支撑相和摆动相都保持屈膝姿势,在支撑相时必须使用代偿机制以稳定膝关节。 ![]() 18. 髋关节屈曲 髋过屈 主要表现为支撑相髋关节屈曲,特别在支撑相中后期。 髋关节过屈时,膝关节常发生继发性屈曲畸形,加重步态障碍。 髋屈曲不足 屈髋肌无力或伸髋肌痉挛/挛缩可造成髖关节屈曲不足,使肢体在摆动相不能有效地抬高,引起廓清障碍。 ![]() 19. 足内翻 表现: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跖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 20. 足外翻 表现: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 步行时身体重心主要落在踝前内侧。踝背屈往往受限,同样影响胫骨前向移动,增加外翻。 ![]() 21. 足下垂 表现:足下垂指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常与足内翻或外翻同时存在,可导致廓清障碍。 代偿机制:摆动相增加同侧屈髋、屈膝,下肢划圈行进,躯干向对侧倾斜。 ![]() 22. 膝塌陷 病因: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为主)无力,胫骨在支撑相中期和后期前向行进过分,导致踝关节不稳或膝塌陷步态。 ![]() 图片来源:百度、公众号检索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