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我国?

 老王abcd 2023-02-03 发布于广东

内容来源:  世界地球之旅

图片

正文开始

图片

190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相对1981~2010年平均值)

图片

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

(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

CCTC®01

一、中国气候变化特点

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较常年值(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1℃,为1901年以来的第七高值。
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图片
190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

(相对1981~2010年平均值)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十年最少。
中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1年,中国平均暖昼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云南元江(44.1℃)、四川富顺(41.5℃)等62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1961~2021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2021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较常年值偏高23.5×10^22焦耳,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图片
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

(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二十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7年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1米,已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1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6.5米和8.5米,其中西支末端退缩距离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退化趋势。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21年,活动层底部(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0 厘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图片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和活动层底部温度变化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1979~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2.7%。1979~2021年,南极海冰范围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中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1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平均NDVI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图片
20002021年卫星遥感(EOS/MODIS

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
图片

19632021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展叶期始期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0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呈减少趋势。2021年,太阳活动进入1755年以来的第25个活动周的上升阶段,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为29.7±29.7,略高于第24个活动周同期(201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24.9±16.1)。1961~2021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21年,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较常年值偏少31.5千瓦时/平方米。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4~2021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1年,北京上甸子和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可见光波段(中心波长440 nm)AOD平均值分别为0.34±0.33和0.41±0.23,较2020年均有小幅降低;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AOD平均值为0.30±0.24,较2020年略有升高。

CCTC®02

二、气候变化加剧气候灾害频次与强度
1961年-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研究区域高温日数和高温热浪频次及持续时间明显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增加速率已超历史平均水平。
其中,京津冀地区的平均增温速率最高,达到0.32℃/10年,近60年京津冀地区35°C及以上高温日数平均为9.5天/年,并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长三角地区高温日数增加率最高,达到1.3天/10年。2021年广东高温初始日比常年偏早12天,高温热浪影响下,城市电力系统也面临巨大压力。广东省自1961-2019年间,高温热浪发生频次和强度显著增加,尤其是35℃以上高温日数明显增加。
除高温热浪灾害外,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区域同样面临严峻的暴雨灾害。近60年来,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省极端降水(暴雨日数和暴雨过程发生频次)均呈波动增加趋势。
2000至2017年,三个区域的气候变化风险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高温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在北京及天津地区,该地区多为大城市地区,人口稠密,夏季高温过程时有发生,较容易受高温灾害的影响。
长三角地区人口高度稠密的长江口附近城市群是高温风险指数和暴雨灾害指数较高区域,但是江苏省北部,安徽省西部等区域风险指数升高趋势明显。
广东省高温热浪高风险区位于非沿海区,以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等地方风险性最高。广东省极端降水高风险区和区域内城市群核心区高度重叠,并且其风险指数仍在不断升高。
以上三个研究区域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呈一致升高趋势,升温最高均将达到2℃左右,并且夏季日数显著增加;同时,极端强降水可能成为影响三个区域城市安全的重要气象灾害。

CCTC®03

三、中国将是最气候受影响的区域之一

1. 地球的热度和湿度将挑战人类忍受的极限

IPCC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如不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地球的热度和湿度将挑战人类忍受的极限,中国将是最受影响的区域之一。如果湿球温度(综合考虑湿度和温度的评估标准)达到32℃,则具有较强气候适应能力的人群也无法正常工作。在目前气候条件下,该湿球温度水平仍十分罕见。而如果湿球温度达到35℃,则即使是健康成年人,也无法正常生存超过6小时。
如果完成目前承诺的减排目标,中国东部仍会有部分地区每年至少出现一次32℃湿球温度;如果实际排放量高于预期,则中国东部的所有主要城市都将经历32℃湿球温度,而部分地区,如华北平原,湿球温度可能达到致命的35℃。
即使在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中国因高温死亡的人数仍将上升。即使全球升温不超过1.5℃,中国城市内每年与高温相关的死亡率,将从每百万人32人增加到每百万人49到67人;如果减排进展缓慢,全球升温幅度达2℃,则该指标将增加到每百万人59-81人。而目前,世界正走在导致全球升温2.5-2.9℃的排放路径上。

2. 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热浪和洪水)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作物减产。由于气候变化和淡水需求的增加,到2050年,中国将有高达47%的人生活在缺水状态,而现在只有约34%。
这些气候因素都将损害中国的农业。在高排放情况下,水稻产量会下降7%,如能实现快速减排,则仅会下降3%;小麦产量在高排放的情况下会下降11%,在快速减排的情况下会下降6%;玉米产量在高排放情景下会下降8%,在快速减排的情况下则下降4%。2000年-2010年,因气候冲击中国玉米和大豆减产造成的损失总价值约合5.95~8.58亿美元。
中国的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其贝类生产对热带气旋非常敏感。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30-2050年,中国的鱼类产量将比2010-2030年水平下降40%,贝类产量也将下降67%。

3. 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洪灾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和河水泛滥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位居世界首位,如果按照当前承诺时间表削减排放量,则到2080年代的直接损失估计为640亿美元;如果排放量高、冰原不稳定,则损失将达到约1180亿美元。
广州是世界上最容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经济城市。如果排放量很高,到2050年,广州每年将损失3310亿美元,到210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1.4万亿美元。如果排放量能快速降低,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被限制为每年2.54亿美元。
上海也可能遭遇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严重损害。如果全球排放量和当地的沉降量很高,到2100年,上海的损失可能会达到1270亿美元,如能完成当前的减排目标,则大约损失420亿美元。每年有0.1%几率发生的洪水将淹没上海约19%的地区,水深至少25厘米;如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050年,淹没面积将上升到总面积的44%,到2100年将上升到76%。
中国是全球因热带气旋和风暴潮灾害冲击损失最严重的10个国家之一,同时河流洪水年均损失最高,达130亿美元,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全球每多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可能导致中国损失约24美元。而2021年,全球排放了364亿吨的二氧化碳。
持续的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特别是如果不能加速减排。高温将削减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如果维持目前的排放政策,全球将比工业化前升温约3℃,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5%,如果能加速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则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下降3%。
持续高排放的总体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收入减少23%。到2100年,中国的平均收入可能比没有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低42%。
相比没有变暖的情况,大幅度的升温可能导致本世纪末全球GDP下降约10%-23%。几大主要经济体可能因气候变化出现经济衰退,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维持高位,到本世纪末,可能造成中国GDP损失约42%,印度则高达92%。

CCTC®04

四、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
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全国10大自然灾害中,与气象有关的有8个,列举如下:

17月中下旬河南特大暴雨灾害

7月17日–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全省平均过程降雨量223毫米,有285个站超过500毫米;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其中,郑州、新密、嵩山站均超其历史日极值1倍以上,郑州气象观测站最大小时降雨量(201617时,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有记录以来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
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郑州、新乡、鹤壁等多地遭受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受灾范围广、灾害损失重、社会关注度高。灾害造成全省16市150个县(市、区)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紧急转移安置149万人;倒塌房屋3.9万间,严重损坏17.1万间,一般损坏61.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73.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

2. 黄河中下游严重秋汛

2021年入秋后,冷暖空气在黄河中游持续猛烈交汇、带来连续降雨,黄河流域9月份平均降水量179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造成黄河中下游发生1949年以来最大秋汛,中游干流9天时间连续发生3次编号洪水,支流洛河、汾河水位或流量超历史实测记录,黄河中下游河道高水位、大流量行洪持续同期一个月,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局地洪涝灾害严重,造成432232个县(市、区)666.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41人,紧急转移安置46.7万人;倒塌房屋4.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17.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98.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3.4亿元。

3. 7月中下旬山西暴雨洪涝灾害

2021年710日–23日,山西省先后出现10日–11日、18日–23日两轮强降雨天气过程,间隔时间短、累计雨量大,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造成晋城、忻州、长治等1047个县(市、区)61.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5人,紧急转移安置7.4万人;倒塌房屋2.1万间,不同程度损坏5.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2.8亿元。

4. 8月上中旬湖北暴雨洪涝灾害

8月8日–15日,湖北省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11日–12日湖北襄阳和随州出现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最大日雨量为随县柳林519毫米,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随州、襄阳、孝感、黄冈等11市(州)58个县(市、区)和神农架林区158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8人,紧急转移安置5.7万人;倒塌房屋11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1.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6.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1.2亿元。

5. 430日江苏南通等地风雹灾害

4月30日,江苏沿江及以北大部地区遭受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南通沿海局地风力达1315级,最大风速达47.9/秒(15级),多地大风观测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引发严重风雹灾害,造成南通、泰州、淮安等836个县(市、区)2.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8人,紧急转移安置3100余人;倒塌房屋397间,不同程度损坏1.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6. 8月中下旬陕西暴雨洪涝灾害

8月19日–25日,陕西省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其中,陕南地区暴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局地降水强度强,引发严重洪涝灾害,造成西安、汉中、安康、商洛等949个县(市、区)107.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1人,紧急转移安置9.9万人;倒塌房屋27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2.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6.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1.8亿元。

7. 11月上旬东北华北局地雪灾

11月4日–9日,我国大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极端性强,综合强度指数为1961年以来第四强,降温幅度超过16℃的国土面积达101万平方公里,华北、东北等地普降暴雪或大暴雪,局地出现特大暴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局地雪情较重。低温冷冻和雪灾造成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9省(区、市)35.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建筑物、树木倒压所致),农作物受灾面积19.3千公顷,大量农业大棚、牲畜棚舍、简易工业厂房倒损,直接经济损失69.4亿元。

8.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

2021第6号台风“烟花”于7251230分前后,在浙江舟山普陀区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38/秒),26950分在浙江平湖市沿海以强热带风暴级(10级)再次登陆,30日晚8时停止编号。“烟花”具有移动速度慢、陆上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造成浙江、上海、江苏等8省(区、市)40230个县(市、区、旗)482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43万人;倒塌房屋5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8300余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58.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

CCTC®05

五、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
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25人,紧急转移安置233.5万人次;倒塌房屋3.4万间,不同程度损坏53.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61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95.9亿元。
前三季度,与气候相关的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如下:

1.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明显

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水旱灾害多发并发,西部地区青海、四川发生强震,局地次生地质灾害高发,风雹灾害点多面广。
年初,除发生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2月份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外,总体灾情平稳偏轻。进入夏秋季后,相继发生华南、江南等地和辽河流域严重暴雨洪涝,长江流域罕见伏秋连旱,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局地突发山洪,四川泸定6.8级地震等灾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前三季度南方地区灾害损失明显偏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比74%。从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看,西部地区较多。从受灾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来看,中部地区损失较重。

2.洪涝灾害“南北重、中间轻”,局地山洪灾害频发重发

前三季度,我国共发生43次强降雨过程,全国面降水量52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广西、广东、福建、江西、辽宁等28省(区、市)共有61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部分地区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局地山洪灾害频发重发。
华南前汛期先后经历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珠江流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北江发生特大洪水,多地出现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除6月份华南、江南洪涝灾害偏重外,7、8月份东北等地发生较为严重汛情灾情,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洪涝灾害较常年同期偏轻。
此外,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543起,地质灾害类型以中小型为主,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华南、西南等地。

3.长江流域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

前三季度,受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大和拉尼娜现象等影响,我国平均气温偏高,中东部地区夏季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造成较为严重干旱灾害。
今年以来,相继发生年初珠江流域冬春连旱、4月至6月中旬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春夏旱、长江流域罕见伏秋连旱。当前,长江中下游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旱情仍在持续。特别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干旱快速发展。
极端高温干旱对相关地区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8月份旱情峰值时,全国共有449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284千公顷。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干旱灾害受灾人次、因旱需生活救助人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56%、62%和72%。

4.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风雹灾害较往年偏轻

前三季度,我国共出现3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数量较近年同期均值偏少。春季强对流过程显著偏少偏弱,夏季强对流活动相对集中。
前三季度全国共1109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影响,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主要为农林牧业损失。从造成人员死亡原因看,全国雷电活动显著偏多,青海、四川等地雷击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较多,其他主要为大风造成的构筑物、树木倒压等所致。

5.台风生成及登陆个数偏少,灾害损失为近年来同期最轻

前三季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8个台风生成,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其中,有4个在我国登陆。
7月2日,第3号台风“暹芭”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是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较多年首台平均登陆时间偏晚、登陆强度偏强,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江西4省(区)186.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1亿元。
8月份,7号台风“木兰”和9号台风“马鞍”分别登陆广东沿海地区,两次台风强度不大,未造成较大灾害损失。
9月份,第12号台风“梅花”先后四次登陆我国,登陆强度强、大风范围广、降雨强度大,对浙江、上海、山东等地造成较大影响。

6.年初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西南、中南地区

前三季度,我国共遭受20次冷空气过程影响,较常年同期均值偏多。2月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强度偏强,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造成大田蔬菜、经济林果等损失较重,江西、湖南、云南部分地区农业大棚、牲畜棚舍、工贸简易厂房因积雪垮塌,局地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此外,4、5月份和8、9月份冷空气过程对华北、黄淮等地局地农业造成一定影响。

7.森林草原火灾时空分布较为集中,形势总体平稳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49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1起,未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因灾死亡8人;发生草原火灾20起,未发生重特大草原火灾。火灾起数总量下降,较近五年同期均值下降1200余起;分布区域集中,受南方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湖南、广西、江西、湖北、重庆等南方省份是森林火灾多发区域。特别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多地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森林火灾多发。

主要参考资料

应急管理部,2021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

应急管理部,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北京:科学出版社.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2021,与共存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刁凡超,202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2,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刘栋,2022.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