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了4次工作,损失了上百万,我总结出来的血泪经验 | 职场故事

 小贝Career 2023-02-03 发布于北京

文/by 小贝业内导师

Edwin

10年+金融行业经验,独角兽项目投资人,Top央企产业基金高级投资经理。曾任职于四大咨询、公募基金、Top三券商资管板块,职场历经买方卖方、股债和一二级,曾主导20亿+规模定向增发、股权质押、股权融资等资本市场业务。对金融机构和职场转型有较深刻的理解,在资本市场业内有着广泛的人脉和积累。

方向、方向、方向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在方向上打诨!十年工作经历、四次跳槽的惨痛经历得出的教训,不吐不快。

01 第一次选择,方向的失误

我是干金融出身的,一开始在四大开启了职业生涯。但当初在选择offer的时候,选择了看起来更高大上的咨询而不是更能练基本功的审计。并且进去了之后才知道是风险咨询,主要工作是给金融机构们做内控、操作风险方面的咨询。

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工作真的太不符合我的未来工作目标了。一是这个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金融机构的内控或风险部门,在过程中很难了解到金融业务,做的时间越长,我越觉得对于未来做金融就是隔鞋搔痒,很难直接了解金融核心业务;二是练就的能力基础不如审计,审计练就扎实的财务基础无论对于后面走CFO路径、FDD或金融投融资、投行等都是很核心的。

思来想去,当初真心选择错了啊!用学生端的视角去看咨询更光鲜,没有往深了研究不同方向的发展及练就基本功的差异性!长远来看,一定要找为未来助力最大的方向。

我也由此开启了波折的转折之路。

02 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暗淡经历

干了两年金融风险咨询后,实在觉得这个方向不是我想长干的,想更接近真实的金融世界,于是动了心思切换赛道。当时也没多想,偶尔在校友群和四大伙伴圈子们闲逛,后来发现有个四大的前同事去了公募基金。

我和她聊了聊,发现她在那家公司干起了交易员。于是让她帮忙对接领导,说目前的风控岗位有缺口,方向对口,可以尝试。我虽觉得自己的性格还是更想去做前台业务部门,但也是个机会那就那就去聊聊吧。

和部门老总聊了两轮,相谈甚欢,就给我发了offer,并说未来有转岗锻炼的机会。后来没多想就去了,没想到开启了一段对个人来说很难受的职业生涯。风控,这个岗位对人的要求是做事很细致,有很多很多监管文件报送丝毫不能出错;并且想事情需要很全面,很小的一个事情需要无限发散找出风险点以防出险;此外以内部沟通为主,所以需要经常PK其他部门,这是我性格很不适应的一点,我喜欢与人交流及合作,不喜欢和人对抗。

虽然部门和公司环境不错,公司也发展很快。但在那工作半年之余,因为天然的性格特点与岗位要求不符,过程还是很难受的。并且即便工作认真也免不了对不喜欢的工作时不时失误,压力山大,每天晚上回家都很郁闷、焦虑。

沟通后转岗很难,只能选择再谋出路。经过这次的暗淡职场,我最大的感悟是找工作一定要找自己性格优势相匹配的方向,才能发挥自己的天然优势。

03 第三次选择,艰难的职场转型

明确了风控不是自己长期发展方向后,我又开启了新的探索。当时股票质押、定向增发、并购基金等资本市场方向的资管业务云涌,公募基金由于设立了基金子公司也开启这块业务线,于是在校友群与一个校友聊了聊她所在的公司做的后于是勾搭起来,开启了第二次跳槽转型之路。

由于校友的引荐和背书,进入到面试环节问题不大,但面试中被Q得最狠的问题来了,你为何要从风控转业务?你的简历满满的风控痕迹,如何让我们相信你能做好业务?

这几个问题都重重地击中了我==但好在我也有所准备,从专业积累、从性格特点及优势、过往履历的契合之处等方面做了很有诚意的回答,用诚意打动了他们,决定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开始,才由此转入到了金融前台业务板块。

自打做了业务之后,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自由畅快的环境!在经历了前两个工作履历的折腾和对比后,才真的觉得做一个契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是多么开心!但我也为此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对比一开始入对行就能升职加薪,换行换岗一般最多只能平职级平薪酬,所以可以说损失了不少钱和发展速度啊!

04 第四次选择,再次艰难的转型

这个业务做了不到两年后遇到了重大的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资管新规的直接重磅冲击、银行理财新规等的间接影响资金端来源等等,业务越来越难做,我开始寻思,这个是否是自己长期要发展的方向?特别是一些所谓的通道类业务,长期来看价值何在?抑或是短期的监管红利长期会消亡?

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也不断牵引着我外部的探索和内心追求的拷问。

探索和拷问后的结果很让人难受但不得不去接受,显露了我过往的两个核心问题。

其一,金融行业的外延实在是太太太大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我毕业至今都从未真正了解整个金融领域不同板块和岗位的特点,思考和探索哪个方向是符合自己的,更没有从学校期间就开始这个认知提升和通过实习进行低成本的探索。

其二,自己也真的也没有从一开始就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每次都是不合适了后再被动转换,全职跳槽试错成本真太高了。

所有的这些,都显示了自己战略上的矮子和懒惰。

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开启了自己的第三次转型探索。在资管业务中直接间接接触了一些上市公司实体企业和大股东,从商家庭出身的我有种感觉,就是长期来看更喜欢和现实的商业打交道,而非纯金融业务。在经过咨询好几位做PE的伙伴、了解了他们的招人要求和未来发展路径,经过全面的思考和衡量后,我决定将PE作为自己的长期发展方向。

同样的,在四大老友引荐进入一个券商系PE的面试过程中,又被招聘的老板们灵魂拷问,你没做过PE,为何相信你能胜任?

对于这个关键问题,我自然也是在专业储备、过往工作契合点等方面进行了反馈,虽然略有些勉强,最后还是顺利入行,但比很多在四大审计-FDD-PE、四大审计-投行-PE的可参考路径发展的小伙伴对比下,自己真的走了太多太多弯路、付出了晋升和高薪的太高的代价了。

05 这一次,对的选择与道路的坚定

如今,在PE这行已工作四年,虽然目前有些小资本寒冬的感觉,但还是挺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工作技能,也成功组织成立了一个十亿规模的产业基金、投出了两个独角兽项目和其他多个小项目,日常沉浸在商业世界的研究中,觉得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方向。

但自己在无数次夜深人静时,还是在反思和总结,认知和方向,真的太重要了。

甚至会想起每一次转型的艰难,在面试时被Q得扎心难受,以及即便拿到offer损失的涨薪和职级,还是觉得如能更早提升认知和找对方向,如今的发展会快很多。

特别感谢指导和帮助过自己的四大老友、校友和前同事朋友等,在我迷茫困顿时给予支持和机会的引荐,广结善缘,终会收益自身。

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曾今艰难转型或还在找工作的自己和小伙伴们,找对方向,坚持下去,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是小贝老师,10年+四大、三中一华券商、基金和PE从业经验。中国政法金融校外导师。专注金融求职/公益内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