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突破各种地理效应难题?

 yg760 2023-02-03 发布于天津

来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图片

【点拨高考】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效应往往是解答某个问题的命门所在,地理效应在地理考试中特别是选择题中很常见的一个考点,高考中地理效应类问题逐渐增加,最多达到20多种。

【知识梳理】

1、雨岛效应

图片

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影响: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2、雾岛效应

图片

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3、干岛效应

图片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土壤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4、混浊岛效应

图片

混浊岛效应是指城市市区由于厂矿企业集中、机动车辆众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气体和空气中的尘埃等混浊程度都大大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混浊岛”。而尘埃等混浊物恰恰是云层中的水汽变成降雨最需要的“凝结核”,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效应: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从而增加雨量。

5、热岛效应

图片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中心的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热岛。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

成因: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6、绿岛效应

图片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森林是最高图片植被。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绿地对气温产生的影响,专家称为“绿岛效应”,认为它削弱和缓解了“热岛效应”。

7、大湖效应

图片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这情形以在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沿岸的降雪最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比如美国东海岸的雪带,冬季,以魁北克为中心的高压区使大气顺时针环绕流动,使极地气团向南经大西洋到达北美海岸,其间穿越墨西哥湾暖流温暖水域,为美国东海岸带来降雪。雪虽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带来,也被称为大湖效应降雪。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和圣劳伦斯湾都会产生大湖效应暴风雪。

以五大湖地区为例。在秋天到来时,五大湖区逐渐变冷,但冬季不会完全封冻。冬季气团主要从西向东穿越北美洲。极地气团南下到大陆上空,当气团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现在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空气不太稳定,云开始形成,一般冷气团在五大湖区上空行进一半时,就会形成云,并随气流向东漂移。之后,大气再次来到寒冷的大陆上空,与地面的接触减慢了大气的移动,从湖面飘过来的大气不断在沿岸聚集,暖气团不断上升,云层加厚,开始降水,由于下层空气温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来。

中国只有在山东半岛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会有大湖效应降雪,并且效应比以上这些地方都要弱,但山东半岛的丘陵地形抬升作用会使其北部沿海降雪加强,甚至引发暴风雪。

8、绿洲效应

图片

在沙漠地区,因为无水又高温低湿,因此无动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分与空气混合,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湿润的空气适合作物成长,形成人类可居住的条件。在气象学此种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9、冷岛效应

图片

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10、湖泊效应

图片

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人造湖泊)而产生的相应的库区周围的气候改变。由于水体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的气温之日比较温差和年比较温差减少,使得夏天凉爽,冬天温暖。由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输来的丰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

11、水库水文效应

图片

大体可以把水库影响的区域分为3个部分

(1)库区

库区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特性与天然湖泊近似,回水楔以上仍具有天然河流特性。库区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大坝造成的壅水,并表现为水位显著上升,形成广阔的水面;其次还取决于由开发目标所决定的各种调节形式及运行制度。库区水位随泄放水量而发生周期性变化。水库所在河流的径流情势发生时程再分配,这种变化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水库一般多具有多年、年、季及月、日等调节方式,水库的调节程度(调节系数)愈高,水位变化愈缓和;反之,则变化急剧。

(2)下游影响区

下游影响区是受水库影响较剧烈的地区。水库下游的水文过程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开发目标和运行方式,世界上没有无调节作用的水库。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变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丧失,而成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间,水库削减洪峰,滞蓄洪水总量的作用非常显著。如果把受调节后的下游水文过程还原,则可看出,还原前后的水文过程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势,前者属人工情势,后者为天然情势。正是这种特性,使水库具有防洪功能。水库对河流洪水仅具有滞蓄作用,主要是进行时程再分配,洪水进入水库后,洪水波展平,流速变小,洪峰削减,洪水被滞蓄在水库中,通过水库调节后再陆续泄放到下游河道中。

(3)引水区和受水区

此外,水库泥沙运动同河流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进入水库的泥沙有90~95%将淤积在水库中,使水库水下地形发生变化。水库泥沙的异重流现象对水库运行具有重要影响。水库下游由于来沙量骤减,河床侵蚀-沉积平衡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水库下游冲刷和侵蚀活动加剧,河岸和河底趋于不稳定状态。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兴建水库,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减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线后退。

12、城市水文效应

图片

城市化所及地区引起的水文过程的变化或影响。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13、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蒸发: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陆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

降水:一般认为由于林冠大量蒸腾,林区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湿度大;大气中水平气流经森林阻碍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区内多水平降水。

下渗: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

径流:对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

14、盆地效应

图片图片

在炎热的夏季,盆地由于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

在寒冷图片冬季,由于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盆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作为北半球的寒极就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15、焚风效应

图片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16、海洋沙漠化效应

图片

油膜效应”又叫“海洋沙漠化效应”。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将许多石油倾注到海洋里,这些石油一方面会沾附在海岸,破坏沿海环境;另一方面会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大面积的油膜把海水与空气隔开,如同塑料薄膜一样,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发,使“污区”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由于漏油在海面扩展成油膜,抑制海水的蒸发,阻碍潜热的转移,从而引起海水温度和海面气温的上升;使海水及污染区上空大气的年、日温差变大。同时,由于水份蒸发受阻,海面上的空气也变得干燥,失去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类似于沙漠气候的特征,因此又被人们称之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17、狭管效应

图片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城市“狭管效应”:由于城市高层建筑间距极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身单体薄”的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

18、山体效应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在山地,每天的风向都要变换一次,和海陆风的情况差不多。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植物生长的上限较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高。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

【经典高考试题】

【例1】(2020,全国Ⅱ卷)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 图示观测时段内(   )

A. 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 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 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 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例2】(2020,浙江卷1月)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面小题。

4. 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A. 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 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 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 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5. 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 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 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 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 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题详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选D。

【点睛】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素养提升】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季节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mm)。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图片

6. 该季节应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7. 关于图中市区400 mm等降水量线以内的降水量数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400 mm以上,原因是雨岛效应

B. 在400 mm以上,原因是热岛效应

C. 在400 mm以下,原因是雾岛效应

D. 在400 mm以下,原因是集聚效应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地区该季节降水量较大,所以应该为夏季。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市区的降水量大于400mm,原因是市区的雨岛效应,城市气流上升明显,凝结核多,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 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8. 下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图片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A. 暖锋      B. 冷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10. 关于图中各地积雪厚度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积雪厚度小,主要是因为距湖远

B. 乙地所在等值线的数值应是 120

C. 丙地积雪厚度大,只与地形抬升有关

D. 丁地等值线密集的原因是风力最大

【答案】8. D    9. A    10. 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及等值线的判读。

【8题详解】

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量取决于以下因素:冷气团与水面的温差,温差较大时,水温越高,冷气团温度越低,冷凝的水汽就越多,雪量就大。①③④时期都是气温低,水温高。但是③时期水温、气温都在0℃以上,不易降雪;①④比较起来,④的水温在0℃以上,蒸发更加旺盛,更符合题意。所以D正确。

【9题详解】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所以虽然开始时是冷空气,但是经过湖泊的增温和加湿以后,气团变性为暖气团,暖锋是冷气团遇到强势暖空气,暖气团向上爬升形成的降水,两者原理类似。所以A正确。

【10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离湖泊远,积雪厚度小,A正确。从图上等值线可以看出,等值距是50,故乙地等值线数值不会是120,B错误。影响丙地积雪厚度除了与地形拾升有关外,还受到到其他因素影响,如距湖远近等,C错误。丁地等值线密集只能说明这个地方降雪量变化大,不能说明风力状况,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 ℃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片

11. “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B. 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C. 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 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2. “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  )

A. 年降水量增多   B. 热量交换变缓

C. 水汽蒸发加快   D. 地面风速增强

13.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11. A    12. B    13.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热力环流。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冷岛效应”  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A正确。该效应大气不会形成热力环流,B错误;阳光照射强弱绿洲与沙漠相同,C错误;和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正确。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D错误;绿洲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读图,丁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  “冷岛效应”最显著,D正确。图中甲、乙、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B、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金沙江干热河谷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全长约为2300千米,森林覆盖率低,但是具有脐橙种植的独特小气候条件。下图示意金沙江干热河谷某处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图片

14. 金沙江干热河谷脐橙种植的独特小气候条件是

A.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B. 纬度低,年均温高

C. 降水少,湿度较小

D. 山脉阻挡,寒潮影响小

15. 图中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炎热干燥,岩石物理风化严重

B. 河流流速和流量减小,碎石大量沉积

C.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碎石堆积较多

D. 河谷多大风天气,风力搬运作用强烈

16. 金沙江干热河谷对长江三峡水库存在着较大的危害,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植被覆盖率低   B. 碎石裸露面积广

C. 水土流失严重   D. 河水蒸发量巨大

【答案】14. A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题目,干热河谷,说明气候环境是降水少,晴天多,脐橙种植的独特小气候条件是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A对。位该地于第一阶梯边缘,海拔较高,年均温不高,B错。脐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果树, 降水少,湿度较小,不是脐橙生长的有利条件,C错。河谷受高原山脉阻挡,寒潮影响小,与脐橙种植独特小气候无关,D错。

【15题详解】

图中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流速和流量在该地减小,碎石大量沉积,B对。图中碎石比较圆滑,棱角少,是流水侵蚀形成,A错。干热河谷,降水少,滑坡和泥石流少,C错。受山脉阻挡,河谷比较闭塞,大风天气少,D错。

【16题详解】

金沙江干热河谷对长江三峡水库存在着较大的危害,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库区淤积,影响库容量,C对。植被覆盖率低不直接危害库区,A错。碎石裸露面积广已经沉积在河谷,不影响库区,B错。该地河水蒸发量大不会危害三峡库区,D错。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下图为“林地绿岛效应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7. 林地绿岛效应的具体表现有

A. 可供蒸发水分增多      B. 增大城区气温日变化

C. 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D. 减少城市地区日照时间

18. 建筑用地的增多对城区水循环影响是

A. 地下水位上升      B. 夏季风输送水量增多

C. 雨季下渗水量减少      D. 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减慢

【答案】17. A    18. C

【解析】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绿色植被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17题详解】

由题干和图示可知,森林绿岛,森林的覆盖面积增加,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的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故B错,A正确。森林绿岛并不能“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故C错。城市地区的日照时间的长短受纬度位置、大气状况、地势等因素的影响,故D错。

【18题详解】

建筑用地增多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使雨季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故A错,C正确。夏季风输送的水汽量多少主要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故B错。建筑用地增多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汇水的速度加快,故D错。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即考查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本题要求学生对水循环的形成要充分理解。

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9. 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 T甲﹥T乙   B. T甲﹤T乙   C. T甲=T乙   D. 无法判断

20. 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B. 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 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 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答案】19. A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a可知,10°C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故选A。

【20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甲地海拔高度较乙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气温高于乙,故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二、综合题

2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吉尔吉斯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面积为19.85万平方千米,人口576万,其人均水资源居全球前列。境内河湖广布,伊塞克湖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深水湖泊,湖水终年不冻,有“热湖”之称,东岸积雪时间长。

图片

分析伊塞克湖东岸积雪时间长的原因。

【答案】伊塞克冬季湖水温度较高,蒸发量较大,湖面上空水汽含量多;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到达湖泊东岸暖湿的西风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水);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湖泊特征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积雪时间长说明降雪量大且气温低,雪不易被融化,这与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地形等有关,结合区域具体特征分析即可。据材料可知,伊塞克湖虽纬度高,但湖水终年不冻,冬季湖水温度较高,因此蒸发量较大,湖面上空水汽含量多;据图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域位于西风带,实际风向西南风,暖湿西风经过湖面时对湖区东部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同时到达湖泊东岸暖湿的西风气流受东侧山地阻挡抬升,水汽易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据材料和图等高线数值可知,伊塞克湖是高山深水湖泊,海拔高,因此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所以湖泊东岸积雪时间长。

【点睛】降雪形成条件:一是气温低、二是水汽饱和、三是空气里有凝结核。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南宁市位于以邕江河谷为中心的盆地之中,盆地向东开口,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河流汇集于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南宁市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增强,对城市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南宁市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构建城市降温通道,以期缓解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下图示意南宁市降温通道实施规划。

图片

(1)阐释南宁市利用降温通道缓解热岛效应的基本原理。

(2)除建设降温通道外,请你再为南宁市提出三种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

【答案】(1)南宁市的降温通道由邕江水系和城市主干道组成。邕江水体比热容大于混凝土和柏油路面,吸收相同热量,两者温度上升幅度不同,形成温差,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起到降温效果;河流又可以通过蒸发降温,并将部分热量带出城外,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南宁市主干道两旁植树种草,形成林荫大道,绿化带可以遮阳隔热,绿化带植物的大量蒸腾,对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降温通道可以将郊区凉爽的风引入城区,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2)控制使用空调,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质量,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太阳辐射的反射量;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机动车道,渗水砖铺设人行道,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积极建设卫星城等。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南宁市降温通道实施规划中的降温通道可知,缓解热岛效应的基本原理可从水体的比热容大、城市主干道的植被等方面分析。南宁市的降温通道由邕江水系和城市主干道组成。水体比热容大于混凝土和柏油路面,吸收热量大,升温慢;河流可以把热量传输到城外。植树种草,可以遮阳隔热,植物大量蒸腾水分,具有降温增湿作用。降温通道可以将郊区凉爽的风引入城区,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基本措施主要从减少人为排放热量,扩大绿地和水体面积,控制城市人口、建筑规模,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道路的规划几个方面来阐述。控制使用空调,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质量,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减少热量来源;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太阳辐射的反射量,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机动车道,渗水砖铺设人行道,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减少废热的产生;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积极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人口和产业等。

23.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19日,受强冷空气和“大湖效应”的影响,美国东北部地区遭遇罕见暴风雪,暴风雪和气温骤降导致至少十几人死亡,五大湖一带一些城市被强降雪“掩埋”,布法罗一天降雪近1.8米。由于积雪太厚,仅仅20日夜间就有30多座房屋屋顶垮塌。

材料二  下为“大湖效应”示意图。

图片

结合“大湖效应”示意图,分析五大湖一带城市暴风雪的成因,并说出此次暴风雪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

【答案】原因: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掠过湖面增温增湿,气流变得暖湿,然后在湖泊迎风岸遇冷形成降雪。

影响:造成交通、通讯中断,造成电力中断,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受损等。

【解析】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相关知识。

【详解】“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掠过湖面增温增湿,气流变得暖湿,然后在湖泊迎风岸遇冷形成降雪,因此在五大湖沿岸的城市出现暴风雪天气。

暴风雪对人们生活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大雪造成交通、通讯中断,造成电力中断;低温使疾病流行,影响人体健康,造成人员伤亡;大雪还可导致房屋受损等。

24. 城市“热岛”效应和绿洲“冷岛”效应都是热力环流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1)假设要新建一个钢铁厂,你认为应建在______地(甲或乙)更合理,请结合“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简述理由。

(2)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请你列举一些措施。(至少二个)

(3)绘制绿洲“冷岛”效应的大气运动图:(在下图中所示横线处标出气流运动箭头)

图片

【答案】(1)乙  位于城市热岛环流圈以外,钢铁厂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污染城区;

(2)增加绿化面积;增加湿地面积;节能减排,减少人为热的排放。

(3)

图片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原理运用,涉及城市风对工厂布局的影响及“冷岛”效应的大气运动图的绘制。

【详解】(1)钢铁厂会造成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如建在甲地,近地面从郊区吹往城市的风会把污染物吹到市区,对城市造成较大污染,因此建在甲地不合理。建在乙地,位于城市热岛环流圈以外,近地面从郊区吹往城市的风,不会把钢铁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城区,因此建在乙地合理。

(2)缓解的基本措施主要从减少人为排放热量、扩大绿地和水体面积、控制城市人口、建筑规模、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道路的规划几个方面来阐述。控制使用空调,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质量,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太阳辐射的反射量;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机动车道,渗水砖铺设人行道,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提高能源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积极建设卫星城等。

(3)绿洲“冷岛”效应:植被能调节局部小气候,故白天荒漠地区较绿洲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绿洲气温较低,冷空气下沉,形成环流。画图如下

图片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即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由于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而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完成热力环流。

25.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体效应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图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10℃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40ºN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

析其原因。

【答案】(1)①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②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③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2)①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②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ºN沿线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º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③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较高  

(3)特点:内部高于外部;西部高于东部;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解析】

【详解】(1)山体效应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大气温度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距地面热源距离远,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温度低。
(2)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根据图示曲线形态,10℃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山体内外的分布高度差不同,图示纵轴表示海拔高度,38ºN沿线分布高度差异较大,最大高度差达700m。40ºN沿线差异较小,最大高度差约400m。同一纬度,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的海拔较高 。
(3)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结合经纬度,c图位于北美洲西部山地,沿40ºN纬线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状况,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气温较高。西部离海洋较近,是西风的迎风坡,太平洋水汽被山地抬升,降水较多。所以,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是内部高于外部,西部高于东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