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盐文史丨1979届海盐县公社中学“联办班”创办始末

 吉祥如意hywzxw 2023-02-03 发布于浙江

邱云龙 孙志明/口述   朱益群整理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拍板作出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当年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

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海盐1977-1979的“新三届”的情况是:77年538人报考,录取35人(6.51%);78年1951人报考,录取138人(7.07%);79年1412人报考,录取195人(13.81%)。1979年的录取人数突变中,有着一个海盐教育史上最精彩的“尝试”——建办全县公社中学高二联办班,这段在《海盐县教育志》上只记载2处各不足2行、约40字的历史,对于这3个班级的112位学生和12位教师来说,1978年11月至1979年7月共同学习生活的8个月,终身难忘!

一、背景源缘


背景一:恢复高考后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拨乱反正尽快让教育回归正途,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制也要逐步恢复(从5+2+2恢复到6+3+3)。

背景二:1977年与1970年比,海盐的高中由1所增加到20所,招生数由110人增加到3462人,除海盐中学、海盐二中、武原中学、澉浦中学、通元中学、西塘桥中学6所老中学外,欤城、沈荡、城西、富亭、石泉、长川坝、官堂、六里、城郊、百步、元通、齐家、横港、海塘等14所公社中学也都相续开设高中班。结果,只得向初中和小学层层抽调骨干教师,致使中学、小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7年,全县所有考生仅有35人升入大专院校,大多的公社中学高中班高考“光头”。

背景三:1977年10月国务院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参加当年高考的高中77届和历届生都是高中已经毕业、奋战在工、农、兵、商等各个不同岗位上的,他(她)们也成了上年冬季高考、下年春季入学的唯一一届大学生;78届、79届的高中学生也分别是高二、高一的在校生,当时的高中学制为二年,他(她)们离参加正常的夏季高考也时间不多了。 

因此,全面贯彻落实“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加快着手调整中学布局,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二、调研探索

1978年3月,县文教局教研室恢复,围绕“高考改革已经开始,海盐成绩如何上去”,老邱带领教研室的沈泰来、裘樟鑫等全部3名成员开始了调研,当年的海盐交通很不方便,唯一老沪杭公路“翁金线”通客运班车,其它地方全靠客运班船及尚不普及的自行车,再就只能步行了,文教局钱幼青负责联络,乘轮船、骑自行车、步行,夜宿基层,分别连续数天,开始了“县城----欤城----沈荡----横港----百步----石泉----通元----官堂----县城”“县城----城西----齐家----元通----西塘桥----海塘----县城”的两大圈全部公社高中的实地专门调研,现实状况令调研组的同志十分堪忧。全县每个公社都已办起的高中班,基本只开2个班,个别仅设1个班,班生数也都不多,公社中学高中班点多面散人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优质师资散点分布,处处稀释,各课教师配置大多“残缺不全”,连《高中教育大纲》最基本的教师配置要求都很难达到,根本无法按大纲完成教育计划,学生自然很难考上高等院校。怎么办?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才是唯一出路!一个“集中尖子学生、调配优秀教师”的思路逐渐浮现。5月,姚卫国副局长结束基层蹲点返回岗位,共同参与改革方案的研究,结合初中学制从2年恢复到3年的需要,基本形成了“1978年9月起,停止公社中学招收高中新生,已在校学生(79届)双向调整——通过统一考试,择优集中尖子学生合并办班继续高中阶段学习,冲刺高考;剩余学生编回初三,目标初中中专”的初步方案。

大胆的改革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向时任海盐县革委会副书记葛德中、县教育革命办公室主任李天麒等专门汇报,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并马上向较为熟悉的嘉兴地区教育局丁局长汇报请示,得到了“你有兴趣就办吧”的大力支持。至此,改革的行动就开始啦。

三、筹建行动

“海盐县公社中学联办高二年级重点班”(简称“联办班”)拉开了筹建序幕。

调配教师。县文教局教研室的裘樟鑫以“县文教局联络员”的头衔成为负责人;在当时6所老中学以外的学校抽调大专以上的优秀教师,集中了孙志明、杨天虬、张蓓琪、祝锦如、沈邑成、方艳芬、陈绍良、施志明、汪士弘、李季民、吉兆银等各课教师。他(她)们中不乏有海盐教育界后来的优秀领军人物,如裘樟鑫老师早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62篇,出版编著35本,主编书刊70余本,多次获得优秀教育成果奖,担任浙江省政协委员,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孙志明老师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力学系,从基层大队初中教学做起,一步步成为高中名师,后担任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成为海盐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

选拔学生。联办班的学生选拔工作全部由县文教局教研室负责,语、政、数、理、化、英六科全考,由县教研室出卷、并统一阅卷。1978年9月,79届学生刚刚升入高二年级,10月,统一考试进行,本着“公平公正、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全县14所公社中学在读高二学生中的112名佼佼者招入联办班,编为2个理科班和1个文科班。

调剂校舍。理科班设在城郊中心学校,中心学校全力支持,将当时最好的教室让给了联办班使用,校长宿舍成了联办班女教师宿舍,教导主任鲁伦英老师把自家老房子让出来成了联办班3位男教师宿舍,一幢二层的庙宇式建筑“同善会”成了最热闹的地方,楼上住着城郊中心学校的中学、小学老师和联办班理科的唯一女生,楼下是联办班教师办公室和男生宿舍。学生宿舍都是大统间、上下铺。文科班设在南塘街96号武原中学,师生上课、办公、住宿等都是借用武中的空余校舍。

开学典礼。11月4日,联办班开学典礼在县革委会第三会议室举行,裘樟鑫主持,10月刚升任县文教局局长的姚卫国给全体师生作开学动员报告,教职工代表孙志明、理科班学生代表李灵华、文科班学生吴丽春分别表态发言。

至此,一个“三无”的教育实体诞生了。它没有正式校名,不挂校牌;没有正式任命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没有列入海盐高中学校名册,学生学籍依然保持在原公社中学。

四、耕耘成果

办班的宗旨很明确: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考入高等院校,为国家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讲述的道理很通俗:农村学生唯有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才能“换下草鞋穿皮鞋”,才有崭新的人生道路。

教育的模式很创新:制定统筹兼顾的教学计划,紧紧围绕高考科目保重点;执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重点解决学生在高一阶段因原学校教师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偏科现象;实行竞考结合的激励机制,组织学生参加数理化竞赛,按“周小考、月大考”成绩升降编班,不断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增强自信心。

取得的成绩很喜人:参加各级数理化竞赛,27名同学在竞赛中获奖,其中汤虎良、陈侃、沈建祥分别获得数学、物理、化学一等奖。1979年7月,历经8个月的勤教苦学,联办班112名学生参加了高考,获得政审、体检资格的91人,占81.3%,最终被录取69人,占61.6%(后几年又有18人相继考上被录取)。联办班的这个录取比例大大高于全县的13.81%,录取人数也占了全县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创造了海盐教育史上首个令人惊叹的高考奇迹。

那年,海盐全县高考13.81%的录取率名列全嘉兴地区(湖州、嘉兴共10县)第二,吴兴第一,海盐经验在嘉兴地区教育系统学习班上作了介绍。

顺利参加高考,69名学生升入高等院校,全体学生分别拿着自己学籍所在公社中学的高中毕业证书各奔前程,联办班8个月的改革探索任务基本完成。

与联办班创办的同时,全县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1978年9月起,公社中学全部停办高中,只在师资力量雄厚的老中学招收高一新生;1979年起,着手调整中学布局,对高中作了较大的压缩,高中由1977年的20所调整到1979年的7所,招生人数由3462人调整为635人,高中段教学紧扣大纲要求步入正轨。联办班的办班模式已不再需要,联办班的使命也正式结束。这也是高考成绩喜人的联办班只有一届,没有延续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