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德讲堂 / 邱耀弘 博士 各位ASMM的读者大家好,接下来Dr. Q为大家带来一些非常关键的基础知识,作为粉末技术的入门秘籍,这些秘籍不光是给粉末压制(PM)或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而已,也不光是金属材料,包含金属、陶瓷以及高分子聚合物等,甚至是食物如面粉、奶粉等,Dr. Q将由基础探讨来让大家理解粉末技术的物理、化学、数学。而这些内容也将分为下列章节逐期连载于本杂志中:「Part I. 微量成分对钢铁金属材料有何影响?」、「Part II. 什么是粉末最佳的形貌?」、「Part III. 固体的特殊性」、「Part IV. 三观制程──粉末技术的结构变化」。 Part IV. 三观制程 在我们认知的材料领域中,「微观」也与「宏观」呈现相对,微观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与之相应的场(Filed)。其中,目前已经科学家能够「观察」到非常微小的色玻子(注意,色玻子种类很多)称为上帝的粒子,即便是微小的基本粒子也有其内部结构。微观世界的各层次物体因为够小,因此都具有波(Wave)、粒(Particle)二象性,并符合且服从量子力学规律。(很有趣的说法,服从!) ![]() 如图1所表示,如果再加以细分(Dr. Q看了几篇文章后收集的),人类目前的观点包含:量子观(基本粒子的组成)、微观、介观、宏观和宇观,其中量子观和宇观都是近20年学者们提出的新论点,它们本身其实早已存在,只是观察的角度和细分不同,读者们可以理解为哲学论点会因时代变迁与观察工具的进步,变得更小或变更大,这是有趣的哲学,用思维分析来证明现实的物体。
粉末的尺度=烧结的驱动力 如图2,当物质细小化后会逐渐趋向等轴颗粒,也就是一颗粒中任意画直线且通过质量中心,这些任意线段的长度会越来越接近等长度,不过读者千万别以为颗粒的表现就温和了,在粉末世界中,越细小的颗粒群集有着越大的相对比面积,会导致制造的程序出现重大的影响。 ![]() ![]() 图3:(1)注射生坯状态,两粉末颗粒紧密靠近并被黏结剂所隔开,每个粉末外面被黏结剂平均的「包浆」;(2)经过150℃的脱脂棕坯状态,两粉末颗粒距离不变但黏结剂已经被打孔;(3)热脱脂初期(300~350°C),两粉末颗粒因为填充剂去除使距离靠近;(4)热脱脂中期(400~450°C),因高温骨架剂开始分解使两粉末颗粒更加靠近;(5)热脱脂后期(600~900°C),两粉末颗粒紧靠且必须要使金属粉末表面还原,才能进行烧结产生初期的烧结颈(Sintering Necking);(6)烧结颈持续扩大(>900°C),两粉末颗粒结合朝完全致密化前进 最重要的整个致密化过程并没有出现液相,或是非常少部分的液相瞬间出现旋即消失,因为液相的出现将会导致成形体崩塌可能、发生局部过度的致密并导致不正常的收缩,有趣的是这些种种的观察和实验在历经半个世纪的讨论,并将这样的结果也应用到先进的金属、陶瓷以及高分子的粉体床3D打印技术,也能够顺利地发展出符合工业需求的制品制程。 粉末技术的结构变化:理论模型与实体验证 接下来Dr. Q将粉末结构变化由低温往高温的烧结致密固化的步骤绘制出来,如图3的说明。图4则是配合图3的描述所收集到的微结构照片。有趣的是,如果粉末很细小,烧结的驱动力会驱使烧结致密化的温度甚至在550℃就会开始发生,对于铁系金属而言,足够细小的奈米级粉末会和黏结剂转变成的碳作用,提前在表面形成一个壳层效果,这也是金属粉末注射成形表面形成一层致密层的主要原因──奈米级粉末造成。 ![]() 图4:(1)生坯状态,黏结剂均匀包裹在粉末的外面;(2)酸催化脱脂坯,白色棉絮状系为残留的高温骨架剂经过破坏撕扯后造成,此时已经没有填充剂(POM);(3)脱脂后约达600°C之状态,粉末表面开始突起,此时以高真空内烧可以让还原气氛进入粉末间的通道进行反应;(4)烧结颈发生约达900°C,预烧结状态之坯体有强度可以移动;(5)烧结态的初状态,孔洞逐渐变少;(6)烧结到最终致密的状态,只留下少许孔洞与晶粒的边界 我们之前有谈到粉末的颗粒数量随着粉末尺度越小而数量呈现越大,在金属粉末注射成形过程因为注射压力把细小的奈米级粉末挤到表面,加上细粉的烧结驱动力使得温度超过600℃变形成如图5所示的致密层。 ![]() 图5:在下方(MIM烧结件的表面)有一层接近100μm的致密层,这是因为细粉造成的现象 Part IV. 小结 ![]() 更多技术内容请扫码观看 |
|
来自: 昵称35953524 > 《其他类型的成型技术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