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厥到膝,阳不能达,头痛到癫,阴不能降。 气有余,则阳旺阴消;血有余,则阴旺阳消。阳旺阴消者,当补其血;阴亡阳消者,当补其气。 阳宜达阴宜降也。 相克相成:脾克水,水因土而积蓄。 因克忘生:脾胃生肺金,而肝木过刚克土,胃畏肝而不敢生肺金。 生旺无克:肾水之盛有肺金之旺,水旺而土自微,浅土不能克湍水。 有形之火属离火,无形之火属乾火。 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 肾中无水。宜大剂六味地黄汤。 肝中无水,宜四物汤。 心中无水,宜天王补心丹。 心包无水,宜归脾汤。 脾胃无水。宜六君子,四君子汤。 肺经无水,宜生脉散。 风入风府穴,寒不入风府穴。风为阳邪主降,寒为阴邪主升,阳邪入风府而降,阴邪入脐。 坤无火不能生肺金。土中火多亦不能生肺金。 烈火者肺之畏,微火者肺所喜。 五行得水则润,失水则损。 肾中邪水最克心火;肾中真水最养心火。心中之夜即肾中真水。 胃火之盛由于肾水之衰。补肾水正补胃土阴也。 胃气不降则不食,阳不下潜则无寐,肝风内震则火升心热。 胃属阳土,脾属阴土,戊己阳阴之性有别也。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 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易于温噪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尊叶氏养胃阴之法也。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脘腹胀痛,胃主脘,脾主腹。 脾虚者健运无权,胃虚者降浊失职。 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 阳明胃腑,通补为宜。 胃阳之虚,然徒补守补钝守无益。 胃腑以通为补。腑宜通即是补,固主以大半夏汤。 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胃阳衰微,开合之机已废。 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 脉虚无神,闻谷干呕,汗出振寒,此胃阳大虚。 胃虚益气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济也。 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 胃腑以通为补,故主之以大半夏汤,热雍于上,故少佐姜,连以泻心,肝为刚脏,参与白芍,乌梅以柔之也。 胃为卫之本,营乃脾之源,当建中气以维营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