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计划》这部影片的意义何在?

 皮皮中尉 2023-02-03 发布于河南

本文导读: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仇恨。


相比港星成龙三十年前的喜剧动作片,这部同名为《A计划》的以色列电影充满了苦难悲痛和滔天怒火。无论是个人还是个人身后的整个民族,面对汹涌而至的血海深仇该如何抉择,既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也是留给现实观众和今日世界的终极拷问。


1945年6月,血腥的“二战”在欧洲落下帷幕,幸存的人们走出防空洞清理废墟重启战后的生活,但对于从集中营侥幸生还的犹太男子迈克尔来说,战争才刚刚开始。

衣衫褴褛的迈克尔回到家乡,发现家园已经被邻居侵夺,妻子儿子杳无音讯。在英军“犹太旅”的帮助下,迈克尔辗转来到犹太难民安置区,惊闻妻儿早已被党卫军杀害。满怀悲痛、形如孤魂野鬼的他没有随难民迁往巴勒斯坦定居,而是加入了“犹太旅”,每天跟着约翰中士一行秘密查访纳粹分子和集中营看守,简单审讯后再把他们悄悄处决。唯有一次次血腥的复仇,才令迈克尔感到片刻的平静快意。在一次行动中,他和战友们偶遇了森林中的另一支队伍,手段更残酷的以阿巴为首的犹太复仇组织。

很快,“犹太旅”擅自处决纳粹的蛛丝马迹被盟军司令部发现,恼火的盟军高层将胆大妄为的“犹太旅”调走,而迈克尔则脱下军装作别约翰。为继续复仇,他四处寻觅阿巴组织的踪迹,最终在纽伦堡遍布残垣断壁的大街上看到了组织中的犹太女子安娜,进而见到了阿巴。他发现组织制定了一个颇为宏大的“A计划”,要在多个德国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中投毒无差别杀死更多德国人。阿巴组织有句口号,“以6百万换6百万!”在他们眼中,曾经旁观纳粹迫害犹太人甚至至今还在歧视犹太人的每一个普通德国人也都背负着罪孽,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为犹太亡魂偿命。

迈克尔和众多组织成员利用战后混乱的制度漏洞成为纽伦堡自来水公司的员工,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策划投毒。凭着一手精湛的绘画技巧和过人的记忆力,迈克尔成为组织骨干,还与安娜加深了解并渐生情愫。几个城市的行动小组都做好准备,等待着首领阿巴,他混进难民队伍前往巴勒斯坦,募集经费购买无色无味的剧毒制剂,而且已经发回消息,毒剂到手,很快将要回国!

此时,多日不见的约翰中士突然出现,此时他已是犹太复国主义武装组织“哈加纳”的骨干成员。他告诉迈克尔,必须竭尽全力阻止阿巴的“A计划”,否则被仇恨湮没的犹太人将失去全世界的同情,严重阻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建国进程。沉浸在怒火中的迈克尔就此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必须配合约翰透漏阿巴携带毒剂的行踪,另一方面为家人复仇的愿望又如此强烈,同时,面对向他敞开心扉同样背负丧子之痛的安娜,迈克尔又时刻心如刀绞。 

随着1945年圣诞节纽伦堡市自来水工程的全面修复,全城居民都欢呼雀跃庆贺战争苦难的结束。殊不知,一场不为人知的灾难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看到由德国当红影星奥古斯特·迪赫在影片中饰演的男一号迈克尔,我不禁神情恍惚,想起他在另一部影片《万湖会议》中饰演的盖世太保总指挥、党卫队少将穆勒。同一张面孔居然能在不同的影片中演绎同一场浩劫中的加害者与受害者,也许才更能衬托出后人评鉴历史的最大优势,即置身事外、旁观者清。

影片《A计划》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二战”结束后真的有一群侥幸活下来的犹太幸存者组建起一支复仇队伍,真的要对所有德国民众进行一场骇人听闻的报复!虽然剧中携带剧毒药剂返回欧洲的阿巴在途中被盟军查获,计划就此流产,但正如影片结尾以虚实结合手法表现的那样,如果阿巴没有被查获,如果迈克尔铁了心要往蓄水池里倾倒毒剂呢?相对于旁观者,唯有背负血海深仇时刻满腔怒火的当局者才最有资格发言,也才最有能力去改变。

而影片《A计划》就站在了当局者的角度,至少是当局者后裔的角度,因为导演和主创团队都来自以色列,所以用这样一个故事反倒能恰如其分地诠释犹太民族从遭遇劫难到浴血复仇再到放下仇恨的全过程。一个由肩负两千年苦难尤其遭受纳粹暴行的民族自己发出声音,才有可能更具说服力、影响力。

回到我在题目中提到的问题,也就是影片的意义何在?我认为意义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缅怀,第二层是警醒,而第三层则是反思。

首先是缅怀。一如影片开头迈克尔返乡遭遇的物是人非家破人亡景象,整个欧洲历经“二战”洗礼早已不复自诩的“文化高地”“自由天堂”,反倒堕落成为充满杀戮与报复、法制与秩序尽失的“野蛮大陆”。如果说纳粹大屠杀是欧洲大陆人所共知的噩梦,那么六百万犹太人的亡魂就是欧洲文明抹不掉的一块伤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类文明还在存续,就不应当忘记这场由战争狂人和无数疯狂民众共同造就的耻辱,不管怎样缅怀都不为过。这噩梦耻辱不是由一千万或者六百万这些干瘪的数字构成,而是由一个个迈克尔、安娜、阿巴这些活生生的人构成,是血淋淋的真实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背叛!

其次是警醒。向城市自来水投毒的“A计划”固然冷酷狠毒,但我们必须承认,犹太人的狠毒恰是纳粹狠毒衍生出的连锁反应。在笃信教义的犹太人心目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信奉千年的信条,当悲剧厄运突然降临,又怎会不反抗不报复?不消说迈克尔和阿巴、安娜这些犹太复仇者的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就连以色列建国后不也同样诠释了“有仇必报”的品格吗?他们花费二十年全球追捕四散隐藏的纳粹战犯,又花费二十年惩处制造1972年“慕尼黑惨案”的恐怖分子,无不在亲身实践着信条的精髓。因此,“六百万换六百万”的口号固然惊悚酷烈,但又何尝不是犹太民族对所有施害者的谴责与声讨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那些所有打算加害别人别国的集团都应当意识到,加害无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反而还会受到对方的反噬,最好的办法就是悬崖勒马。

最后则是反思。我们都说“快意恩仇”,殊不知结仇与复仇永远都是一个无解无休的死循环,深陷其中的人必然被仇恨衍生出的痛苦愤怒绝望这些负能量时刻包围,越是不知解脱越是堕落,就像影片中的犹太人几乎堕落成针对老弱妇孺无差别下手的纳粹暴徒一样,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即便是复仇者也注定承担无穷大的压力折磨,迈克尔在片中的彷徨犹豫,安娜在最后关头因不忍加害别人家的孩子而退出行动都是这种饱受折磨的表现。因此,影片的亮点就出现在片尾,复仇实质上因阿巴的被捕没有实施,而迈克尔也就此放下了执念,回归到正常生活,“幸福地生活下去,就是最好的复仇”,这句尾声中迈克尔的内心独白,就是影片给予观众的最大慰藉。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仇恨。仇恨只会遮蔽双眼湮没理性,而爱才会让人恢复清醒。影片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说出的旁白,“如果你失去了一切,孩子、妻子、姐妹、兄弟、父母,你会怎么办?”就是在提出一个拷问,直逼所有人的内心,如果你面对着仇恨会如何抉择?是以眼还眼有仇必报?让这个结仇复仇的死循环永远折磨你?还是用理想的思考去面对这一切,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径呢?

当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场人类过去的悲剧,我所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是不痛不痒甚至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身为犹太后裔,身为电影创作者,以色列影片《A计划》确实给出了一个富有开放性的结局。或许对影片本身而言,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并进而开拓视野,才是突破死循环的最好办法吧。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