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张韩河“打铁花”技艺重获新生 文/竹韵

 绿竹苑 2023-02-04 发布于山西

​ “打铁花”又叫“打铁火”,简单说就是将熔化的铁水用木板击打到空中,形成如同焰火一样璀璨的视觉效果,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极具观赏性,深受群众喜爱。过去,“打铁花”是民间正月十五和二月二节日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节目。

家乡张韩河便是“打铁花”习俗传承地之一,据说这项技艺是由武安县传入,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当中,有郭长柱、黄小三俩位传承者,早已去逝,现在能够掌握这项技艺的只有他俩人的徒弟:郭存瑞、黄千小俩人,前者是师徒传承,后者是父子传承。

我小时候看过好多次“打铁花”,老家把这叫“打铁火”。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天还没黑,人们便络绎不绝地涌向村东头的拐角上,王生昌家门前的一颗大柳树下面,那里场地相对空旷,表演“打铁花”的,是村里的俩个“箍漏锅匠”郭长柱师傅和黄小三师傅,他俩人各自带着一个徒弟,分成两组,郭长柱和郭存瑞一组,黄小三和黄千小一组,两组各烧一个炼铁炉化铁水,俩个徒弟卖力的推拉大风箱,炼铁炉的火苗蹿得一尺多高。俩师傅蹲在各自炼铁炉旁掌握火候,时不时地用铁夹子夹起生铁犁铧碎片,投入火炉内的坩埚内熔化,时而拨拉一下火苗,时而添点儿炭。这种坩埚大约茶杯大小,是用坩坩泥(黏土)制作的,经久耐用,烧而不烂,俩人把风箱拉得呼嗒呼嗒的响,火越烧越旺,吐着红色的火焰,约半个时辰,坩埚里便泛起了金黄的铁水,据说颜色泛白时铁水的温度大概有1600℃左右。眼看天色渐渐变黑,师傅们要开始“打铁花”了,只见四个人头戴草帽,火光映红了脸,郭存瑞和黄千小各自手拿一块长条形木板,躬腰叉腿站着,架落(lao)煞似好看,郭长柱师傅用长柄钳子夹着小勺从坩埚里舀出一勺铁水,顺势往空中一抖,瞬间空中悬了一团火球,只见郭存瑞用木板猛地奋力一击,只听“啪”的一声响,无数的星花飞溅天空,如流星雨般灿烂。围观的人们惊叫着往后退,生怕铁水烫了身,黄小三师傅和黄千小哪一组紧跟其后,两组交替进行,人群中连声叫好,喝彩声不断,随着击打力度、角度和方位的变化,铁花时而宛若天女散花,时而又如繁星闪烁,时而又像金龙吐火。刹那间,铁花又飞向树枝,顿时火树银花,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持续表演大约有四十多分钟才结束。此后一连好几天,人们还津津乐道地谈论着 “打铁花”的乐趣。

“打铁花”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有很多技巧和门道,听师傅们说有句口诀叫:打白不打红,打快不打慢。“打白不打红”是指铁水呈红色时还比较黏稠,万一打不开“铁花”,铁水会变成火热的铁块掉下来,很可能伤人;而铁水温度达到1700℃左右时会呈白色,一打就会“铁花”四溅。“打快不打慢”则是指把铁水往空中打的过程中,绝不拖泥带水,要干脆利落地击打出去,动作慢了铁水掉落下来,艺人便会有烧伤的危险。这都是一代一代艺人们传承总结的技巧。

“打铁花”是民间祈福喜庆的产物和技艺传承,也是传统年味的体现。据老人们说,张韩河村的“打铁花”,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很有名的。遗憾的是改革开放后,由于人们忙于发展经济,“打铁花”习俗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此后三十多年“打铁花”技术几近失传。

今年正月期间,欣闻郭存瑞、黄千小、郭林锁等人通过回忆、演练等办法,几经努力,使得“打铁花”技艺在家乡张韩河村重获新生,并将在今年二月二节日期间进行传统技艺表演,于是专门驱车回乡观赏,在首届张韩河村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再次目睹了久违的“打铁花” 盛况,欣喜万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