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大林格勒之前: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

 张洪清 2023-02-04 发布于北京

摘自【东线文库006】戴维·M.格兰茨著,小小冰人译《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

对德国人来说,在三周内完成这些行动(指全面完成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准备)是一道离谱的命令。持续的降雨使“威廉”行动推迟至6月10日,但曼施泰因在克里木按时发起了他最后的突击(参见地图5)。

Image塞瓦斯托波尔战役(1942年6月7日—7月4日)

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防御力量极为强大,正如曼施泰因1941年底指出的那样,无法攻克这座堡垒。现代化混凝土炮台与沙皇时代的旧堡垒相结合,再配以装甲炮塔和精心构设的地下隧道,这些永备防御工事还获得配有雷区和铁丝网的350公里战壕的补充。苏军组织起两条防御带:外围廓位于巴拉克拉瓦(Balaklava)附近,距离港口15—20公里,内围廓距离中心区域大约5公里。塞瓦斯托波尔守军总指挥是黑海舰队司令员菲利普·谢尔盖耶维奇·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中将。但大多数要塞守军隶属于彼得罗夫将军的滨海集团军,6月1日时,该集团军编有7个步兵师(步兵第25、第95、第109、第172、第345、第386、第388师)、1个海军陆战旅(第79旅)、2个海军步兵旅(第7和第8旅)、2个海军步兵团(第2和第3团)和2个独立坦克营(第81和第125营),并获得7个炮兵团、2个独立炮兵营和“热列兹尼亚科夫”号装甲列车的加强。35总之,106600名苏军士兵在38辆坦克、606门大炮、1061门迫击炮、12具“喀秋莎”火箭炮和1辆装甲列车的支援下守卫着这座要塞。这股力量还获得步兵第138和第142旅23500名士兵的加强,最高统帅部通过海路将这2个旅派来增援要塞,第138旅6月12日到达,第142旅6月23日—26日赶到。

彼得罗夫围绕塞瓦斯托波尔组织起四道防区,由南至北排列,如下所示:
第一防区(巴拉克拉瓦至乔尔纳亚河——7.5公里):步兵第109和第38师;
第二防区(乔尔纳亚河至梅肯济亚——12公里):步兵第386师,海军步兵第7、第8旅;
第三防区(梅肯济亚至别利别克河——8.5公里):步兵第25师,海军陆战第79旅,海军步兵第2、第3团;
第四防区(别利别克河至黑海沿岸——6公里):步兵第95和第172师;
预备队:步兵第345师,步兵第308师的1个团,独立坦克第81和第125营。

Image

滨海集团军司令员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少将(中)与他的参谋长N.I. 克雷洛夫将军、炮兵主任N.K. 雷日视察塞瓦斯托波尔战场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惯用的进攻战术(先实施短暂的炮火准备,迫使守军隐蔽,然后由步兵发起突击)不会取得太大战果。因此,曼施泰因策划了一场持续5天的炮击和轰炸,以削弱对方的固定防御阵地并粉碎守军大多数临时野战工事。

除了里希特霍芬麾下的600架战机,曼施泰因拥有167000名士兵,80辆坦克和突击炮,1300门大炮和迫击炮(苏联方面认为是2045门),这些力量被编入7个德军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内。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军包括骑兵上将埃里克·汉森的第54军,辖第132、第22、第50、第24步兵师;炮兵上将马克西米利安·冯·弗雷特-皮科的第30军,辖罗马尼亚山地军的第18步兵师和第1山地师,以及德国第72、第170步兵师和第28猎兵师。至于装甲力量的支援,曼施泰因的第11集团军只有第22装甲师的第3营(约30辆三号坦克),该师主力已被调至顿巴斯地区,另外还有第190、第197和第249突击炮大队,约50辆配备75毫米主炮的突击炮。最后,德国第42军编成内的第46步兵师和罗马尼亚第7军辖下的第10、第19步兵师和第8骑兵旅掩护曼施泰因的后方地域;罗马尼亚第4山地师担任他的预备队。

曼施泰因的大炮由Harko 306(第306高级炮兵指挥部)——第11集团军的炮兵司令部——负责部署。最重要的是“多拉”,这是一门800毫米口径的列车炮,炮弹重达7吨,可以穿透24英尺的混凝土。另外,Harko 306还有3门533毫米①口径的“卡尔”攻城臼炮和6门420毫米口径的“伽玛”,前者发射的每发炮弹重达1.5吨,后者则为1吨。这些庞大的武器无疑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但这种火炮的数量很少,其射击速率和准确度相对较低。因此,对德军的进攻而言,同样需要口径较小的火炮。尤为重要的是,德国空军掌握着克里木的制空权,这使里希特霍芬可以将大多数高射炮师用于地面支援。1942年,德国空军的88毫米高射炮已成为传奇性的“坦克杀手”。塞瓦斯托波尔的事实证明,这种高速火炮在穿透装甲据点和较小的炮台方面同样有效。但里希特霍芬强烈的空军独立意识使他坚持要求这些火炮必须集中使用,并由空军军官加以指挥,而不是暂借给Harko 306。这个决定在战役期间不可避免造成了一些紧张和误解。

Image

塞瓦斯托波尔发射阵地中的德军600毫米口径“卡尔”臼炮

Image

塞瓦斯托波尔,一发未爆炸的德军600 毫米迫击炮

经过5天的猛烈轰炸和炮击(主要针对城市防御)和1个小时的密集炮火准备(主要针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各座炮台)后,1942年6月7日3点50分,第11集团军的步兵和工兵部队发起突击。41德军的主攻位于北部,汉森将军的第54军以4个师和1个加强步兵团对苏军海军陆战第79旅和步兵第172师发起进攻,打击恰好落在第3和第4防区的结合部。罗马尼亚山地军受领的任务是在战线中央地段提供支援,而弗雷特-皮科将军的第30军位于南部。不幸的是,辖3个师的第30军在肃清刻赤战役余波时发生延误,结果,第54军不得不独自发起进攻。德军突击队的一名士兵做出如下描述:

进攻时刻到来了,部队以一种猛烈的节奏冲下山坡,穿过山谷,冲上另一侧……各个连、各个排和各个战斗群穿过蓝灰色的硝烟和厚厚的尘埃,一个接一个向前冲去……穿越茂密的灌木丛时,速度有所减慢。在这里,各战斗群和各个排无法保持联系。布尔什维克分子躲在无数的洞中,等我们过去后,他们便从后方发起袭击……

一片小小的洼地突然出现了敌人的一个机枪阵地。遭到我们的火力打击后,三个俄国人高举双手走了出来。我们慢慢靠近时,仍躲在掩体内的另外两个俄国人用机枪朝我们射击。其中的一个被击毙。我们通过后,另一个家伙跳了起来,从后面朝我们开火。这就是布尔什维克的战斗方式。地面上布满地雷。我身边的一名连长被地雷的爆炸掀入空中,落地后居然毫发无损,但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好运。

经过3天激战,6月7日发起的初步进攻以一场血腥的失利而告终。希特勒坚持要在“蓝色”行动准备期间赢得快速机动战的胜利,他建议博克,“捕鲟”行动也许不得不暂停。博克考虑了几天,倾向于接受这个建议,因为第8航空军继续在塞瓦斯托波尔作战,意味着这些战机支援主要进攻行动的部署会太晚。

但是,随着第30军6月10日投入战斗,曼施泰因的部队得以坚持下去。此后,塞瓦斯托波尔成为斯大林格勒的一个先兆,一个个小股战斗群为争夺残垣断壁展开艰巨的白刃战。为加固阵地,守军使用了一切可用的东西,甚至包括战友们的尸体。德国人的火焰喷射器、炸药包和手榴弹造成的杀戮难以形容,但红军海陆军士兵顽强奋战至最后一息。6月13日的12个小时战斗中,德军第22步兵师第16团2个营里的军官非死即伤,只剩下一名预备中尉指挥着对“斯大林”堡垒废墟的突击。战斗结束时,本应由上校指挥的第16步兵团由一名中尉率领,而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这一个团。

Image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的苏联海军步兵

1942年6月13日,德军达成第一个突破,第54军攻克“马克西姆·高尔基Ⅰ号”炮台(第30号炮台),这座庞大的工事是外围廓北端的基石。德军大口径火炮早已将这座堡垒的炮塔打哑,但守军顽强奋战,只剩下少数伤员后才停止抵抗。为弥补德军同样严重的损失,“南方”集团军群给第11集团军派去1个团,并批准该集团军用2个实力耗尽的团与留守刻赤的1个师的强有力单位对调。血腥的激战继续向前缓缓延伸。战斗打响10天后,6月17日,德国人终于攻克了外围廓北端另外6座炮台,逼向谢韦尔纳亚湾(Severnaia Bay),这条长而窄的水道恰好将塞瓦斯托波尔与北部防御隔开。但第54军不得不在这里停顿下来,等待另外2个军达成类似的进展,并在东面和南面到达相应的战线。6月18日晨,实力严重耗损的德军第22步兵师勉强遏制了苏军发起的一场旅级规模的反冲击。此后,德国人逐一消灭被他们绕过的抵抗基点,而只能通过潜艇获得物资补给的苏联守军渐渐耗尽了弹药、食物和饮水。46尽管如此,苏军最高统帅部还是派出2个步兵旅增援守军。

最后的突击再次证明了曼施泰因承担风险的能力。6月29日凌晨1点,第22和第24步兵师的士兵利用工兵冲锋舟悄悄渡过谢韦尔纳亚湾,以突袭的方式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发电厂。一个小时后,第30军为突击萨蓬高地(Sapun Heights)发起炮火准备,这是塞瓦斯托波尔东南方主要的地形障碍。德军的新攻势非常成功,6月30日,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中将说服最高统帅部批准守军疏散。接下来的4个夜晚,苏军重要的参谋人员和指挥员乘船逃离,要塞里剩下的人员继续实施抵抗。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军官自杀身亡,他们炸毁阵地,试图与进攻者同归于尽。

Image

1942年6月26日,黑海舰队的“塔什干”号巡洋舰(又可译作“驱逐领舰”)驶向塞瓦斯托波尔

据德国方面统计,曼施泰因的部队抓获97000名俘虏,缴获631门大炮和26辆坦克。苏联方面的记录声称,1941年10月31日至1942年7月2日,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地区损失200000名士兵,其中156880人阵亡、负伤或失踪,守卫要塞期间还损失了95000人(被俘)、622门大炮、758门迫击炮和26辆坦克。尽管守军表现得非常英勇,但苏军获得的唯一好处是:德军俯冲轰炸机和其他稀缺资源暂时无法调至主要作战方向。为表彰这场顽强的防御,苏联政府授予整座城市列宁勋章,而德国为这场战役的所有参与者颁发了特制的克里木盾章,佩戴在他们的左衣袖上。1942年7月1日,赢得克里木战役胜利的埃里希·冯·曼施泰因晋升为陆军元帅。

① 译注:600毫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