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习读】小建中汤

 老玉米棒 2023-02-04 发布于广东


《金匮要略》《伤寒论》

【原文】虚劳里急[1],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虚劳:13)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2](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其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注释:

[1]里急:指大腹里急,脾居大腹。急,即拘急、拘迫。

[2]甘草三两:《伤寒论》为甘草二两(炙)。

【功效配伍】

小建中汤甘温建中,扶阳益阴。本方即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方用桂枝汤调和脾胃阴阳,倍用芍药以增强补益营血,缓解里急;加饴糖温养脾胃。方中桂枝与生姜、饴糖、大枣、炙甘草相配,辛甘化阳,以温脾阳,祛散寒气;芍药与饴糖、大枣、炙甘草相配,则酸甘化阴,以养胃阴,消除虚热。方中除芍药外,其他药物均为甘温之品,故本方侧重甘温建中,扶阳而益阴,使阴阳协调,气血调和。方名“建中”者,即建立中焦脾胃之阳气。脾胃居中焦,为营卫气血之化源,后天之本,中气建立,则气血生化充足,五脏皆得气血所养,故诸虚损疾病皆可得治。经方芍药尚未分白芍、赤芍,本方宜用白芍。呕家不可用建中,因方中有甘甜药,盖防其甘而壅滞故也。

上六味药,水煮取汁,再入胶饴微火消解,一日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

小建中汤治虚劳腹痛,阴阳两虚证。症见大腹里急,绵绵作痛,四肢酸痛,梦遗失精,心悸,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本证为脾阳虚损,阳损及阴,致阴阳俱损,寒热互见。脾阳虚损,寒自内生,故大腹里急,绵绵作痛;气血虚衰,不能营养四肢,故四肢酸痛;脾虚及肾,精关不固,故梦遗失精;脾阳虚损致心营亏耗,故心悸;阴亏生热,损伤脉络,故衄血,手足烦热。本证为脾胃久病劳损,既有阳虚,又有阴虚,既有虚寒,又有虚热,但又非极寒极热,所以阴阳俱损,寒热互见即为本病的基本病理特征。治用小建中汤甘温建中,扶阳益阴,调理阴阳。《灵枢·终始》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原文】男子黄[1],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黄疸:22)

注释:

[1]男子黄:男子,非专指男子;黄,指萎黄。

小建中汤治虚劳发黄。症见面色及肌肤萎黄,小便自利。

黄疸病后期,湿热已去,而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及肌肤萎黄,小便自利;或为其他原因导致气血虚损,血不外荣,出现面色萎黄不华,肌肤枯黄不润。治用小建中汤甘温建中,补益气血。

【原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18)

小建中汤治妇人腹中痛。症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白,脉细缓。或伴见月经量少,或推后;或见于产后腹痛等症。

本证为脾胃阳虚,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小建中汤建中益气,使气旺而津血自生,脏腑经络得之温煦充养,则腹痛等症自愈。

【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1]主之。(伤寒论:102)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释:

[1]小建中汤:与《金匮要略》方药用药量及炮制略有不同。

小建中汤治伤寒心悸证。症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伤寒二三日,即太阳伤寒之初,未经误治,而见心中悸而烦。本证因平素正气不足,心脾两虚,又被邪扰所致。由于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复加邪气扰于心间,故心动悸、烦乱不宁。治宜扶正祛邪,方用小建中汤内调中焦,补益气血,外和营卫,祛除邪气。

【用方思路】

小建中汤反映了对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应以甘温之剂首建中焦阳气为原则,俾阳气振奋,则气血化源不竭,阴阳便趋于协调平衡。该方是调理脾胃阴阳的基础方,其组方特点是用辛甘药以扶阳,用酸甘药以养阴,所谓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之由来。但本方在调理阴阳方面,是突出甘温扶阳,而非酸甘养阴。所谓甘温扶阳,是指用甘温润养、温和而不呆滞之药,既非大辛大热又非甘腻滋润之品。甘温以扶脾阳,酸甘以滋胃阴,故调理脾胃、调理阴阳是其组方主旨。小建中汤也是后世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的祖方,但后二者是补脾益气的代表方,非调理脾胃阴阳方,应注意区别应用。

临证若

脾胃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等;

脾胃阴虚者,加麦冬、沙参、石斛、百合等;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五灵脂等;

大便呈柏油样者,加白及、海螵蛸、三七粉等;

兼瘀血者,加丹参、牡丹皮、当归尾等;

兼气滞者,加砂仁、佛手、木香等;

兼心下痞满者,加白术、枳实等;

兼呕吐者,加橘皮、半夏等;

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等;

厌食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等。

小建中汤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窦炎、胃下垂、贲门失弛缓症、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习惯性便秘、乙型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痛经等疾病。

【医案举例】

(1)万健臣医案:

彭姓子年二十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疗无功。余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脉证合参,脾属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必脾虚荣血虚馁,不能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仲师明示“虚劳”也能发黄,与寒湿、湿热诸黄不同。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人参、当归益气养荣。服10余剂,热止黄退。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14.]

(2)张建荣医案:

曹某,男,58岁,陕北青涧县人。2012年8月29日初诊。胃痛3个多月,曾反酸。现胃痛,大便稀、色黑,每日1次。检查:剑突下触痛,舌红质略暗,苔薄白略腻,脉沉细缓。来诊当日咸阳市某医院胃电镜示:复合多发溃疡(取活检,活检结果未出)。

中医辨证:脾胃虚寒夹瘀。

处方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10g,炒白芍20g,炙甘草10g,砂仁6g,白术10g,炒山药10g,瓦楞子10g,海螵蛸10g,白及12g,三七粉5g(冲),丹参15g,蒲公英15g,炒麦芽20g,生姜3片,大枣4枚。10剂,水煎服。

2012年9月8日,患者之女来门诊说服药效果显著,要求照原方再取10剂药带回陕北。2013年6月,据患者之女介绍的老乡前来门诊看胃病,告知曹某服余之药,病已无恙,至今未犯。(编者验案)

拓展阅读:《伤寒论方医案集》

(1)寒邪外感中气虚

辛卯冬月,有同道(医生)长子,患伤寒病,畏寒头痛,发热无汗,屡服发散剂,汗不能出,热不能止,变痉(指患病过程中出现的背强反张、口噤不开的病症)而逝。其次子旋得此证,连进发表药,皮肤干涩,发热愈炽,同道骇怖请视。告予曰:明是寒邪伤营,见证俱属外感,奈何汗之不应,又岂死证耶?予曰:辨证虽真,未能相体故耳。郎君(指其子)关弦尺迟,面白露筋,乃中气虚而血不足,故寒邪外感,非滋其血液,何能作汗,汗既不出,热何由解?宜与小建中汤加当归。同道又欲减除饴糖,予曰:建中之用,妙义正在于此。且糖乃米谷所造,所谓汗生于谷也。如法服之,果微汗热退而安。(《谢映庐医案》)

(2)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罗某,女,28岁,某厂工人。三年以来,胃疼经久不愈,伴有自汗气短,周身乏力,懈怠懒言,头晕多梦,记忆减退,形体消瘦,饮食减少,时而脘闷。经某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其面色白,形体羸瘦,精神萎靡不振,四肢发冷,口唇苍白,舌质色淡,无苔,脉象沉缓无力。上述病情,系属于胃中阳气不足。脾胃主四肢,并且阳明又主肌肉。阳气不足,不仅食少纳呆,亦必表现全身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四肢发凉,口唇苍白。由于阳气不足,经络气化不畅,因而胃疼经久难愈。此应以温中回阳止痛之法,拟小建中汤加减治之。处方:桂枝9克,白芍3克,甘草15克,黄芪21克,麦芽30克,饴糖15克,生姜12克,大枣12克,水煎服。二次来诊主诉:经服前药后,胃疼减轻,自汗少见,脘闷已舒,但仍纳少无力。按前方减白芍、甘草,加入党参30克,内金6克,莱菔子9克,水煎服。三次来诊,诸症已皆消失,后又改为活血开郁收敛等法,以治其本。处方:海螵蛸60克,大贝60克,乳香、没药、三七各30克,儿茶15克,共为细末,每日早晚各服4.5克。服一个月后而治愈。一年后追访未见复发。(吉林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中医医案选编(第一集).1973,10)

(3)脾胃虚寒(小儿尿频)

孙某,女,4岁,初诊于1974年4月28日。

尿频月余,一日数十次,每次量少,尿时无痛热感,尿化验未见异常。喜甜食,食量不大,睡眠佳,无遗尿,平素娇气十足、不活泼。检查:发育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苍黄,心肺正常,腹平,腹直肌较紧张,肝脾均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初诊患儿表现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故予小建中汤:桂枝4.5克,白芍9克,生姜3克,大枣6枚,炙甘草3克,饴糖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上方10剂后,尿频好转,减少到每日20多次,面色转红,嘱上方加黄芪30克继服。患儿继服7剂之后,尿频治愈,每日昼夜小便仅10次左右,同时食量增加,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乃停止治疗。

(李文亮等编.千家妙方(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321)

(4)嗽而失血

嗽而失血,已逾三载,缠绵不已。色黯脉弦,嗽益甚,环口色黄,由肝脾及于肾,上藏为其所取给,而不能应矣。饮亦从而为患,逐之不得,滋之无功,迁延日损,莫可弥缝。当取其中,以冀流布,庶几及之,拟宗建中法,加以涤饮之品,俟阳明升而继以大补太阴,然后渐入纯阴之法,否则非治也。小建中汤加茯苓、姜皮。(《薛生白医案》)


中医讲究个性化治疗,具体病案具体分析,

转载仅供学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