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不为迟,拜年正当时——民谣中的拜年习俗谈例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2-04 发布于上海

作者:王作栋

“十五不为迟,拜年正当时。”正月十五为“把把年”,谓年节之尾,当年年节结束。是日吃汤圆、汤团粑粑(糍浆团),谓年节圆满、圆和、圆通、圆润,又称粑粑年。十五闹元宵逛灯会庙会,或携带家人,或呼朋唤友,热之闹之。此日继续拜年,拜会初一以来尚未晤面的亲朋友好,这种拜年习俗不是长江三峡宜昌范围特有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拜年习俗的组成部分。

在长城以南的汉族聚居区域,流布的拜年习俗大同小异。例如“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在河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甚为普遍。拜年有章法,讲究此礼的从初一开始,在初二拜岳父岳母之后,“初三拜姑母,初四拜舅母,初五拜师母,初六会友,喝得黄泥稀糊”。前五天是拜长辈,饮酒不宜放肆;初六平辈友好在新年首次相聚,饮酒尽欢,通常有醉醺醺的。前面拜长辈,有顺序,初一拜父母,实际含拜祖父祖母辈,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而对亡故的前辈先祖,在三十团年时已祭拜,初一可不重复。初二拜丈母,含拜妻子娘家的至亲长辈。初三拜姑母,拜父亲的出嫁姊妹家庭的长辈。初四拜舅母,拜母亲娘家的兄弟姊妹等长辈,如姨父姨母。初一至初四,遵循的是男权社会的规矩,初三父党在前、初四母党居后,岳父母的初二位序仅次于父母初一。初五拜师母,祝福师长,规矩同样绵延久长,为“天地君亲师”中的必尊。在历史长河里,随着民间文化自发的交流传播和加速及百姓迁徙、官方移民的潜在功能发挥,这些拜年习俗早已经融入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当下,诸多民众依然在承袭,尤其是拜父母、拜岳父母、拜师母三项。

民谣中,涉及拜年礼俗的还有不少,内涵各异。“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来二无茶”之说,指的是受方不满拜方拜年迟了、拜方没按规矩来。“拜年拜到麦子黄,拜个晚年都吉祥”则是褒义,在长城以南的冬小麦产区,麦子秋种夏收,麦子黄时,为农历四至五月。旧时没有电话、更无微信,相距较远的庶民在一段时间内彼此不通音信,为常事。延至夏季终于有新年首次会面,叙谈仍从拜年贺岁发端;注意两句中的“都”字,指向拜受双方。“拜年不要忙,拜到麦子黄”为褒贬兼有,要具体区分使用对象,一种为拜方的托词、有自嘲自责的味道,一种是他人评说拜方忘了礼性,一种寓有拜受双方互相宽人宽己之意,褒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