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徐巧琼 | 小林村里的“篷船一把手”

 文化宁海 2023-02-05 发布于浙江

小林村里的“篷船一把手”

作者:徐巧琼

摄影:濯清涟

越溪小林村138号,是昔日的船老大——王善法的家。

提起“王善法”这个名字,不光是小林村里的人们,就连整个越溪乡的渔民都会翘起大拇指。王善法啊,想当年,他可是海上的“篷船一把手”哩!

如果不是80年前的那次“逃壮丁”,也许王善法老人也不会与越溪结下这么深的缘份。十七八岁时,国民党的军队四处拉壮丁,搞得人心惶惶。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当兵可是最危险的职业呀!为了逃避抓壮丁,老人背着一个破布袋离开健跳老家(现属三门),跑到码头,急急忙忙间跳上一艘渔船,从此过上了撑船人的生活。

“撑船、打铁、磨豆腐”是旧社会最辛苦的行业,海里讨生活的日子,不好过哪!一开始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他以船为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不说,还得留着神儿,揣摩着海洋的喜怒哀乐。“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遇到恶劣天气,小篷船颠簸于风浪之中,能否平安归来,除了运气,全凭了船老大的一双手。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二十来岁的外乡人,用他的沉着勇敢,为自己赢得了威望。短短几年之后,王善法就当上了船老大。随着生活渐渐稳定,他上了岸,在越溪乡小林村扎了根。

第一眼见到王善法老人是在他的屋里。身着深蓝的对襟衣裳,头戴黑色绒帽的他正坐在木床上,身材瘦削,举手投足间,当年“篷船一把手”的风范依稀可见。饭来了,是一碗番薯面,两块青麻糍,老人快步走到桌前,挟起筷子,吃得可香了!这是他的午餐。多年撑船捕鱼的生涯,令他养成了定时吃饭的习惯:早饭是七点半,中饭十一点,晚饭下午五点钟。

饭菜是二儿子端过来的。老人年事渐高,两个儿子承担了奉养父亲的责任,每个人轮流着照顾半个月。儿子也是渔民,成年后继承了父亲的行当,过上了傍晚退潮时出海,第二天涨潮时回家的生活。忙归忙,照料父亲的事儿可一点都没落下,每到饭点,总有一个儿子或者媳妇敲开房门,端来热腾腾的饭菜。

对于“下饭菜”,老人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要么是塘里的小海鲜,要么是新鲜的肉类,要么是时令蔬果,而腌制品,他可是连碰都不碰的。也许是年轻时风浪里磨砺的经历,也许是对于食物的“苛刻”,使得他在将近百岁的今天,也能拥有一副令人羡慕的好身板。

隔壁七十多岁的大婶也凑了进来,在她心目中,王善法是个出了名的老好人。多么好的人哪,村里的人都讲他好——她不住口地夸着。

侠义厚道,是邻舍们对王善法老人的评价。越溪乡小林村是个渔村,几十年前的时候,出海捕鱼成了大伙儿的生活常态,风浪之中,渔船遇险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时,王善法就凭着自己过硬的水里功夫,一次又一次抢救了落水的渔民。当了多年的船老大,但他兜里的钱,却老是攒不下,赚来多少,就花掉多少。这钱难道长翅膀飞了?或者长腿跑了?不是,都被他拿去救助渔民兄弟们了。平时大家需要修渔船啦,没钱置渔具啦,只要找上王善法,他准会想办法帮衬着一些。在生产队那时节,有多少次,碰到刮风天,队员们磨蹭着不敢出海,但又怕误了工,正急得两头转呢,王善法一拍胸脯:别怕,有我呢,我去吧!面对大家的感谢,他只是摆摆手:谢什么,我水性好,再说大家都是兄弟,兄弟有难,我怎么好不出手拉一把呢?

即便时隔几十年,但王善法的“好”,直到今天,还没有被忘记。去年正月,老人在院子里搬木头时,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儿媳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善法公住院了!这可急坏了村邻们——介好的人,千万要顺顺当当啊,菩萨管顾管顾吧!大伙儿纷纷去看望他,你提一篮鸭蛋,我拎几斤水果。村邻们条件也不是很富裕,他们所能做的也就这些了。那几天,老人那低矮的老屋里可热闹了!王善法老人一遍又一遍地推却着:不要介细意啦,不要介细意啊!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儿时的他,经常坐在篷船上,看着父亲振臂撑船,张网捕鱼,那高大强壮的身躯令他羡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产队解散了,六十多岁的父亲结束了当船老大的生涯,又筹划着在海塘里抓鳗苗,再提供给海塘里的养殖户。鳗苗可不好找呀,就像绣花针那么细那么短,还是透明的,一根绣花针掉在溪水里还捞不着呢,更何况是会游会动的鳗苗?

可别小瞧王善法哦!当船老大时,他是撑船的一把手,捕鳗苗时,他又成了里头的行家了。捕鳗苗需要眼亮、肯吃苦,幸运的是,这些条件他都具备,这也决定了他每次出手,都能满载而归。

老人捕馒苗的日子一共持续了十来年,一晃到了他80岁,儿女们放心不下他,再三地劝说: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了,该轮到我们养您了,您就好好待在家吧。

可就算这样,老人也不愿享清福,他是做惯了的人,一空下来,就觉得浑身都不对劲。他总是尽可能地活动着自己的手脚,他的堂前,齐齐整整叠着的,是他捡来的柴禾;清清爽爽晾着的,是他洗的衣裤;早些年,他还净往外面跑,只不过原先是去海里,现在去山上了:劈柴爿啊,削草啊,除虫啊。有时候,就在村里逛逛,或者到老兄弟家里串个门,一聊起来就是半天。

更多的时候,老人会聊到原先的生活,原来的生活真是苦,处处得看老天爷的眼色。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年政府都会送上一笔高龄补贴,我是赶到这个好时代啦!

“为善最乐”是王善法老人的长寿法宝,他的一生有过惊险,也有过波折,但老人却用他那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衷心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

王善法的儿媳有个心愿:目前老人住的房子与子女家相隔较远,如果条件许可,她将腾出一间房子让老人搬过来住。这样的话,老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了。

写于2015年

作者:徐巧琼

1980年出生,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文艺评论家会员,多篇散文、评论、调研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著有作品集《总有一处风景打动你》,现供职于宁海新华书店。

图片 | 濯清涟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