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岁月不畏难 1942年2月,24岁的穆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笔从戎。 当时,国民政府号召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穆旦积极响应并报名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5军司令部担任中校翻译官,随后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这一年5月开始,穆旦亲历了中国远征军与日军血战及随后被迫进行滇缅大撤退的全过程,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带病穿越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最后总算逃出死亡之谷,活着到达了印度利多。 时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师的青年诗歌理论家王佐良,通过与穆旦多次接触交谈,写出评论文章《一个中国新诗人》,描述了穆旦在缅甸丛林里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那是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后的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豪雨里,他的腿肿了。 疲倦得从来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空间——之外,阿萨密的森林的阴暗和寂静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性的痢疾,让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
穆旦与妻子周与良在芝加哥大学留影 资料图 他曾经一次断粮达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五个月的失踪之后,结果是拖了他的身体到达印度。” 据相关数据,入缅参战的10万中国远征军,伤亡为6.1万人,其中约5万人死在了野人山。踏着堆堆白骨逃出野人山的青年穆旦,日夜感受着死去的战友给他带来的深深震撼。回想那片“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的山野,在痛苦与哀伤中,他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
在西南联大的穆旦 在这首凄厉的挽歌中,穆旦向人们展示了战争、战争中人的命运以及自己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 而身为一名中国军人,他在自然的炼狱中直面了战争与死亡,却更加深信胜利的曙光,更加坚定生命的永恒与伟大,他的心灵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人间至痛的洗礼,更加纯简、澄净,而他诗作中回荡的悲婉与空灵,也正是对他那些“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的战友们,最深沉的祭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