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死后,体内的“僵尸基因”开始活跃,试图复活人类

 康道运金 2023-02-05 发布于广东
综述
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是人生不同阶段所接受的安排。对于很多人来说,死亡是可怕的,是冰冷的,总有遗憾和不舍留在人世间,而后撒手人寰。活着的人经历了人生百态,总有一天会明白生命的意义,包括生存和死亡。
死亡也有相应的定义,如果人体心脏停止跳动或者不再呼吸,从医学上来说,这就是死亡。人死不能复生,死亡后是再无回头路的。
区别于常见的死亡,还有一种脑死亡。对于脑死亡的死者,科学家对基因和细胞进行了研究,竟然发现人体内的“僵尸基因”开始活跃,试图让人类复活。

“僵尸基因”

如果听到这样的说法,人死之后还有复活的可能性,因为体内的“僵尸基因”在帮助人体复活,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因为就人类已有的认知而言,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存在,不然世界早就乱套了。
但科学家真的有了这样的发现,据验证,人死亡之后的数小时内,“僵尸基因”异常的活跃,通过它们的表现,似乎就是在复活身体的主人。
这种说法来自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僵尸基因”是来源于偶然的发现,最初并不是有针对性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是歪打正着。
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只是想通过研究人体死亡后的脑组织,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该组织,将人体的死亡进行更充分的解释说明。
活人的大脑没有办法研究,去世的人体大脑就是研究的另一扇窗户,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更多的理论。
他们通过对于大脑有病变,或者精神有疾病的人体入手,通过这些人体脑组织寻找更加有效的一些解决方案和治疗方法。
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人体死亡之前和之后大脑基因的反应是有明显差别的,也就是说即使人体死后,脑组织的一些基因还是有活跃度。
为了证明所发现的现象具有真实的说服力,研究人员决定来一次死亡模拟的实验,用更加精确的数据来解释基因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最初几个小时,神经元会不断损失,出现降解的情况,在12小时之内,这种反应会到达一个顶峰。由于神经元细胞团的下降,神经胶质细胞团的表达不断增加。
在此期间,80%的基因随着时间的变化趋于稳定,但是有20%的基因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代替了的,这种基因就被称为“僵尸基因”。
这种基因在12小时内反应明显,换句话说,人死后12小时内大脑活跃异常,意味着在此之前我们看见的死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告别。

试图复活人类的“僵尸基因”

人类和僵尸怎么能够挂钩,是否会因为“僵尸基因”的出现人类变成僵尸?
实际上,这种基因实质上并不会对死亡后的人体造成任何的变化,变成僵尸也就是无稽之谈了。之所以这样命名,完全是因为基因死后还活跃的原因,并没有其它的意义。
神经胶质并不是只在人体死亡之后活跃,当人体脑部受伤或者中风后,它们都会现身,因此它们的作用是为了给神经元提供保护,维护身体内部的平衡。
人体死亡之后,神经胶质异常活跃的表现,说明了它们在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地修复大脑。
对于它们而言,人体的死亡它们是不知情的,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另一种层面来说,神经胶质的行为无疑是在通过修复人体大脑,尝试复活人类,“僵尸基因”之名便是由此而来。12小时的时间像极了抢救的黄金时间,也为拯救脑死亡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时间真的很宝贵。

“僵尸基因”的应用

癌症是目前为止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甚至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仿佛一旦患癌,就到了无药可求的时刻,因此寻找良药和最优的治疗方式是无数医学人的追求。
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大象患癌的几率最低,作为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这是与之不匹配的。
2015年,研究人员发现大象体内的“僵尸基因”有强大的抗癌作用,降低细胞癌变率。大象自身体内的抗癌作用受到了关注,其体内的“僵尸基因”也将在之后不断被研究,成为癌症患者的福音。
不得不提的是,无论是大象体内的“僵尸基因”,还是人体内的,都不可能成为“起死回生”的东西,这种想法和说法完全是违背易自然规律的,也不可能实现。
但是“僵尸基因”对于法医而言,为他们判定死者准确的死亡时间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延长寿命做出了贡献,“僵尸基因”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于癌症患者有效,在之后也会更多的被利用于不同的科研场景,发挥它最后的余热。

总结

每个人来到世间,经历不同,过程不同,最后却是殊途同归,都会面临死亡。
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打假,长生不老是假的,起死回生也是如此,要正视生命中的问题和挑战,也要坦然接受生命的消逝。
死亡让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更加弥足珍贵,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要珍惜每一天,珍惜来到人间一趟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