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的撤退不亚于一次伟大的胜利:盘点史上六大完美撤军!

 衆妙之門 2023-02-05 发布于陕西

古语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有人赢,就会有人输。顺风仗人人会打,只要三军奋勇追击,猛打猛冲即可。但是,输了怎么办?当然是保存有生力量,日后再卷土重来。那么在作战不利时,如何把部队毫发无损的保存下来就成了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史上六大完美撤军!

一、诸葛亮五丈原退兵

公元234年二月,经过三年休养生息,蜀汉丞相诸葛亮再次召集十万大军,发动了他一生中出兵动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这一次,诸葛亮做足了准备,针对道路难行,后勤乏力等不利因素,他不仅组建了专门的辅兵运输队,还制作了大量有利于在崎岖山道上运载物资的“木牛流马”,而此时的蜀军也是号令严明,营伍整肃、甲坚兵利,称得上天下一等强军。

文章图片1

然而,诸葛亮运足了力气,却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司马懿只是坚守,决不出战!

为此,诸葛亮还专门修书一封,激将司马懿曰:“司马公坐拥强兵,为何畏敌如虎,忸忸怩怩,如妇人之状!”但司马懿根本不为所动,犹如万年王八一般,一动不动。

诸葛亮无奈只得在五丈原屯田,史载,两军对峙百余日,八月时,诸葛亮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终于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是蜀军的灵魂,他一死这次北伐自然失败,那么如何把五丈原的蜀军完整的带回成都就成了难题。

文章图片2

先前,当诸葛亮遣使至魏军营中送胭脂水粉衣饰时,奸猾的司马懿就通过询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啊?”料定诸葛亮命不久矣,所以他一直在旁虎视眈眈的等着这一天。

但是,诸葛亮自知命不久矣时,就抱病制定了详细的撤军计划,并做好了周密的安排。

由此,深入敌国、悬师远征的蜀汉大军,在主帅病亡之后,仍然不慌不忙,诸军交替掩护,有条不紊的烧营而走。

初时,魏军闻蜀军丧主帅、已全线退兵,当立出兵追击。

而这一切,皆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所以,面对魏国追兵,丞相行营长史杨仪麾动兵马,向魏军发动逆袭,魏军顿时就被蜀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文章图片3

所以,司马懿亲自前往观敌料阵,结果观看蜀军阵形,只见旌帜井然,号角旗鼓不乱。司马懿立即狐疑:这是诸葛亮行诈死之计诱敌。

于是,司马懿下令全军停止追击,美其名曰:“兵法云,归师勿遏。”由此,魏军诸营从攻击状态又继续转为防守。

直到蜀军远去,司马懿才率诸将出动,前往巡视蜀军遗弃的营地,当他看到了蜀军遗弃了大量的军册文书,以及粮草甲杖时,良久不语,长叹曰:“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然后对左右说,诸葛亮已必死无疑矣!

文章图片4

辛毗等人以为,尚未可知。司马懿解释道:“兵家所持者,唯有军书秘册、以及军械粮草,此如同人之五脏也。今蜀军尽弃之,岂有人失五脏而能独活乎?”所以,确定诸葛亮已死,魏军终于全军展开了追击。

然而蜀军在撤退时,于沿途布设了大量的铁蒺藜,用以阻滞追兵。

魏军被迫出动军士二千人为先锋,人人皆穿平底木屐,趟地前行,以清除蒺藜。待蒺藜扫清,魏军步骑终于得以全面急进时,却已追之不及,蜀军早已退入境内。

《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

事后不久,民间便有了“死诸葛惊走生仲达”的笑谈。

文章图片5

而司马懿听到这句话后,也笑着说:“吾统军作战,只能预料活人行事,岂能料人之死也!”

二、檀道济“唱筹量沙”

檀道济,东晋末年名将,刘宋开国元勋。他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兄长檀韶生活。后来加入谢玄创建的北府兵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檀道济作战勇猛,为人谨慎,很快得到北府军大将刘裕的赏识。

404年,刘裕讨桓玄入建康,任命檀道济为建武将军参军事,后来檀道济又讨平鲁山、镇压卢循起义、讨伐桓谦作乱、平定荆州司马休之,屡历功勋,迁为征虏司马、冠军将军。

文章图片6

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中原。当时檀道济就是先锋大将,他的大军渡江北征,一路望风披靡,直接攻取了东都洛阳。

后来刘裕登基为帝,檀道济作为开国佐命功臣,被封为永修县公爵,御林军护军将军。

元嘉七年三月,宋文帝以右将军到彦之为元帅,率前将军段宏、豫州刺史刘德武、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统兵十万北伐。

文章图片7

北魏采用崔浩“待其劳倦,秋凉马肥,然后出击”的建议,避免与宋军接触,主动撤除河南四镇守兵,所以宋军轻而易举取得了河南之地,到彦之由此心生骄意而麻痹轻敌。八月,魏军开始反击,到彦之处处被动,连连失利,不久魏军收复了洛阳、虎牢,宋军步步东撤,损失巨大。

十一月,宋文帝任命檀道济为兵马大都督,替换到彦之北伐。此时黄河行将封冻,到彦之惊慌失措,竟烧毁辎重船只,丢盔弃甲,仓皇从陆路逃回了彭城。

次年正月,魏军由西北两面进围滑台,檀道济北上救援,进至寿张,魏安平公乙旃眷准备在此拦击,结果被檀道济杀得四散而逃。不久檀道济又在高梁亭大破魏军,斩魏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颉库结。

文章图片8

但是魏军还是不断自西北两面集结,檀道济被牵制在济州附近,困战了二十多天,大小战役三十多场,虽然打了许多胜仗,但是无法西进,故魏军最终攻下了滑台。

檀道济孤军驻在历城,在兵少粮尽,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最终作出了退兵的打算。

可是偏偏这时候,军队里出现了投敌的叛徒,向魏军透露了檀军兵少缺粮、准备撤退的军情。于是魏军加快集结军队,缩小包围圈,檀军将士更加惶恐不安。

檀道济为了迷惑敌人,使用了诸葛亮演空城计式的疑兵之计——“唱筹量沙”。

所以当北魏的谍报人员,偷偷来到檀军大营前,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士兵们正忙着分配粮食,只听见高喊分粮筹码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一筐筐粮食。北魏的侦察兵哪里会知道这一筐筐的粮食竟会是沙土,上面只是撒了少量的米。

文章图片9

于是魏军以为檀军还有粮食,而那个投敌的叛徒也以提供情报不实被斩首。

檀道济虽然暂时渡过危机,但关键还是如何摆脱强大的魏军,如何安全退兵?最终檀道济把军事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走”为“计”。

他命令全军将士身裹铁甲,军容整肃,堂堂正正列队开拔。他自己身穿素服,方巾芒履,一副儒生打扮,坐着车子,走在最后,像是部队调动转移,而不像撤退。所以魏军一时拿不定檀军的意图,竟然不敢出击,让檀道济安然退军。

文章图片10

不久,宋文帝加封檀道济为大司空,位列三公。然而檀道济威名愈来愈大,终于引起了宋文帝的猜忌,当时有人对他说:“安知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

436年,刘义隆患病时,忌檀道济威名,召还杀之。檀被逮时,脱帻投地,怒云:“乃坏汝万里长城!”

450年,北魏霸主拓跋焘带兵打到了长江边的瓜步山,刘义隆在石头城登楼相望,见魏军气势极盛,吓得屎尿齐流,等侍从为他更衣之后,他竟瘫坐在龙椅之上,悲叹道:“若道济在,何至于此!”

三、晋文公“以德退兵”

大家都知道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当初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晋国,流亡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有一次,楚成王大宴,问重耳道:“公子若回国,如何报答寡人?”

重耳先客套一番,最后说道:“若两国交战,晋军当退避三舍。”

文章图片11

不想重耳此话却惹恼了楚国重臣子玉,事后他找到楚成王不满道:“重耳出言不逊,楚、晋若交锋,何用晋军退避三舍。”

当然楚成王并没有怪罪重耳,始终厚待他和一干追随者,只有子玉等几个楚国贵族对晋国君臣,欲除之而后快。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登上大位,是为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文章图片12

前634年,楚国的势力不断膨胀,想继续北上来奠定它中原的霸主地位,因此它借口宋国投靠晋国为由,出兵攻打宋国。

于是,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听取狐偃的建议,围魏救赵,出兵攻打楚国的两个附庸国曹、卫,但是楚国不为所动,仍然攻打宋国。

当时晋国的实力和楚国无法比,没有获胜的可能,于是晋文公采纳元帅先轸的建议,贿赂齐秦两国,让他们劝楚国退兵。最终楚国拒绝了齐秦的建议,于是两国选择站在晋国一边。

楚成王得知宋、晋、齐、秦四国联合来对付楚国,便选择撤兵,但是他的统帅子玉不听他的劝告,一意孤行,请求楚成王增兵让他去攻打晋国,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了一部分兵给子玉。

文章图片13

于是,公元前632年春天,陈兵在外一年的子玉,率兵车一千多乘,八万大军北上寻找晋军主力决战。晋文公以先轸为元帅,兵车七百乘,五万兵力,集结在曹国南部防范楚军。

晋文公认为,以晋国的兵力实在难有胜算,但他对楚军主帅子玉知之甚深,再加上以前“退避三舍”的承诺,于是主动后撤九十里,以骄其心。

果然,子玉见晋军后撤,更加肆无忌惮,他公开声称:“日必无晋矣!”不久楚军一日急行,赶到城濮。

文章图片14

城濮这个地方,地形开阔,一马平川,非常适合兵车冲锋。楚军刚刚抵达,先轸就利用对方人马疲敝、队形不整,率先向楚军左右两翼发起了冲锋,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楚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型更加混乱,于是先轸又命中军出击,最终大败楚军。

不过,子玉倒也是英雄人物,他领败军撤回楚境,便引咎自杀,一了百了。

城濮之战,晋文公主动退避三舍“以德退兵”,利用楚兵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可谓是撤退中寻找战机的经典案例。此战,楚国十万大军伤亡十之八九,以至于楚国用了好几年才恢复元气。

四、李陵的退却作战

李陵被俘是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也是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文章图片15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被授为骑都尉,隶属于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统辖。李广利是一个嫉才妒贤又心胸狭窄的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

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兵攻击匈奴,以李陵的才能,本应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但李广利却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谙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他对汉武帝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可力虎豹,射矢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

汉武帝却说:“没有马匹拨给你。”

文章图片16

李陵就说:“我愿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击单于王庭。”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发,行进三十天后与单于三万骑兵遭遇。李陵指挥若定,凭借辎重车组成的车城和弓弩手迎敌,杀敌二千。第二天,又杀敌三千。单于看到李陵军勇猛,以为是汉军主力,于是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

老虎也怕群狼,李陵逐渐陷入重围,这时原定的援军也迟迟未到,于是李陵选择撤退,由于匈奴在机动性上的绝对优势,汉军只能且战且走,撤退了将近一千余里,才在一个山谷被对方围困,最后在放尽所有箭矢,杀死数千敌军之后,李陵叹息“无面目报陛下”,选择了投降。

文章图片17

不管李陵是真降还是假降,他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他的祖父飞将军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难以封侯;他的叔叔李敢壮年就被霍去病射死;自己拼命死战却换来汉武帝无一丝救援之心,投降对得起大汉。

但汉武帝没有理解,群臣也没有理解,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话,“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歼灭敌人的战绩也足以傲视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时机来报效朝廷。”

文章图片18

后来李陵遇到苏武时也说,他本想挟持单于归汉,但是汉武帝杀他全家,使这种可能再无可能。李陵也因此无法回到汉朝,最后病死他乡。

李陵的撤退虽然是失败的,但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佳的选择,他用车城与弓箭配合击杀了数倍的敌人,从这一方面讲,这也是一次完美的撤退。

五、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此次撤退也被称为现代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撤退行动”。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法比荷盟军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行动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马奇诺防线上。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

文章图片19

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当时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极易遭受轰炸机和炮火的连续攻击。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英国政府制定了代号为“发电机计划”、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它动员大批船员、市民、农场主,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内,救出了三十三万六千人,远超计划的三万人。

文章图片20

或许敦刻尔克大撤退会有大量的军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因为此次撤退不仅将所有重型装备都弃之不顾,而且相当于几乎放弃了整个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都落入德国之手。

但有的时候,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辉煌的胜利。正是这一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21

六、红军长征

1933年10月,国民党政府动员近100万军队围剿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在前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由于实施了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博古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结果瑞金陷落,红军死伤一万多人。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撤退。

文章图片22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冲破四道封火线,然后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于1936年10月成功抵达甘肃会宁,与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

文章图片23

此次战略撤退跨越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锻炼和保存了工农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而且在长征期间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确立以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所以,这是一次成功的、卓越的、伟大的战略撤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