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流浪地球2》热映, 国内网友们在讨论中惊叹: “中国的逆袭太疯狂了, 我感觉自己的每个毛孔都是炸裂的!” 国外网友怎么看? 他们说:“中国也许不是崛起, 而是她回来了。” 国家影响力, 一定是建立在综合硬实力基础上的, 如何能“疯狂”逆袭? 在《流浪地球2》中, 有一种贯穿全剧的“黑科技”: 量子计算机550W, 备受观众瞩目。 在极少有人工参与的情况下, 利用量子计算机, 建成了3座卫星发动机, 和近7000座行星发动机, 但这不是科幻,而是现实。 一位网友说: “如果中国没有量子计算机, 你看到《流浪地球2》中, 刘德华研究数字生命时会觉得假, ![]() 在全球率先提出量子避错编码, 在量子信息理论领域, 这一成就被世界称为“段—郭”界限, 他的名字,排在导师前面。 27岁, 他就是世界物理学顶级学术周刊: 《物理评论快报》特邀审稿人, 28岁,成为中科大最年轻的教授。 美国斯隆研究奖, 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敲门砖”, 段路明是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当中, 第一位获得斯隆研究奖的科学家。 美国的终身教职通常是年过半百、 著作等身的教授才有机会获得, 段路明在美学习四年,年仅35岁, 就能成为别人穷极一生无法成为的, 美国终身正教授, 为什么? 因为他在国际上, 掀起了量子领域的狂澜, 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 拿下了多个世界第一: 他的研究, 使现有的原子钟精度提升1000倍, (原子钟,一种达到每两千万年, 只误差1秒的计时装置); 他刷新了量子存储容量的国际记录, 第一次提出量子机器学习生成算法。 他已经是世界级科学家, 美国为了留住他, 给他以教职人员的最高荣誉: 讲席教授称号, 可清华一通电话, 段路明还是选择回了国。 2022年5月,段路明研究组, 在离子阱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突破了两个世界第一, 让我国迈出了, 通向未来大规模离子阱量子计算、 量子模拟的重要一步。 如今,研究理论的他, 和研究实验的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 都是公认的业内领军人物。 20年前, 中国的量子实验室简陋到只有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椅子还坏了, 大家都是站着做研究。 20年后,中国量子, 我国首个包括月球在内的多目标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让中国成为, 首个一次登月就成功的国家。 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 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 人类探月史上, 五星红旗成为唯一一面, 飘扬在月球背面的旗帜。 2020年12月, “嫦娥五号”成功采回1.7公斤月球样品。 作为牵头人, 吴伟仁荣光满身: 被评为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获得世界航天最高奖, 这是国际宇航成立70年来, 第一次把该奖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 英国皇家航空学会, 授予他2019年度唯一团队金奖, 这是该学会成立153年来, 第一次给中国项目颁发该奖项。 月球基地只是开始, 2024年嫦娥六号,2028年嫦娥八号, 吴伟仁这样描绘2030年: 中国人会在月球上刷视频,玩手机。 “嫦娥”“鹊桥”“天宫”, 这些承载了, 中华民族浪漫期望的太空梦想, 才刚刚启航! 实行单舱56只元器件国产化。 他当过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天宫一号总设计师; 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的, 载人飞船设计、试验和发射任务; 主持了天宫一号研制技术攻关, 天宫空间站研制, 研制成功天和核心舱...... 如今,梦天实验舱顺利发射, 国家太空实验室建设即将大功告成, 并且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 中国“天宫”很有可能成为, 世界上唯一在役的空间站。 “如果现实中中国没有大规模基建能力, 你去拍一万个行星发动机建设、 月球发动机建设那就很假。” 当《流浪地球》系列, 问世震惊众人,未来改变世界, 所有基于现实的科幻镜头, 都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 而强大中国的背后, 是一群仰望星空,奔向宇宙的, 时代奋斗者。 身临碧海,心栖苍梧, 脚踏大地,逐梦世界, 量子领军段路明, 追星逐月吴伟仁, 载人航天杨宏, 中华民族, 正因有无数这样热血的科研领路人, 才能从遍地荒芜中奔向星辰大海! 今天, 让我们一起向这些托举者, 致以深深的敬意! 未来的华夏儿女, 必将用星星之火, 点燃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