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续中医抗病毒原理解析(精制糖的危害)

 昵称0UxVb 2023-02-05 发布于浙江

引言:精制糖作妖,天然糖“躺枪”,这背后是现代营养学、消化理论和药理学的重大认知局限。

前文说到甘味的糖类与正气的产生密切相关,这与现代人士的恐糖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的分析表明,糖的负作用主要来自精制糖,天然糖与精制糖的效果迥然不同,将天然糖加工为精制糖的过程,会丢失大量重要的营养素,使糖分无法被人体顺利吸收,造成体内环境的恶化和营养结构的失衡,并以多种机制损害肠道菌群,使营养结构的失衡扩大化和持续化,时间长了会造成过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多种慢性病,这是人们对糖的副作用日益恐惧的原因。

错误的食品加工与现代营养学、消化理论的认知局限有很大关系。现代营养学主要关注五大营养素的作用,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对第六大营养素“膳食纤维”和第七大营养素“生化素”关注和了解甚少。事实上,人体组织细胞和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仅摄取基础营养无法满足需求,时间长了会造成人体的营养不良、机能失调和肠道菌群的受损,进而衍生多种疾病,并降低人体的免疫力。

本文将分析从天然糖加工为“精制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解析现代营养学和消化理论的认知局限,以及“糖”的负作用清单,希望引起医学界、营养学界和食品加工行业对营养失衡的关注,并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发挥有更深刻的理解。

  西医对“糖”的妖魔化

有西方学者对糖的负面作用列出了一长串的清单,包括:

——使体内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干扰钙和镁的吸收,可导致铬和铜的缺乏;

——为癌细胞提供营养;

——会引起许多胃肠道问题,包括消化道酸性增加、消化不良、增加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等;

——会增加痛风的风险;

——可能诱导细胞死亡;

——会导致早衰;

——会增加阿尔兹海默病风险;

——可降低维生素E水平;

——会破坏DNA的结构;

——会引起食物过敏;

——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

——可导致肾脏病变;

——会损害胰腺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可引起头痛和偏头痛;

——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引起糖尿病;

——会导致牙龈疾病;

——可引起关节炎、哮喘和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会降低酶的功能;

——可改变胶原蛋白的结构使皮肤老化;

——可诱发异常代谢过程,促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会导致肥胖人群血压升高;

——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和儿童湿疹;

——可引起肺气肿等等(【01】,P45-46)。

这些负面清单的每一项自然都是有证据的。“糖”有如此多副作用,可谓是堪比毒品了。然而,传统中医和我国民间使用粗制红糖补益气血已有数千年历史,从未听说有上述副作用。以下的分析表明,糖的负作用主要来自精制糖,是糖的精制加工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正是精制糖作妖,天然糖“躺枪”。

   “精制糖”的四大变化

糖和盐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欧美国家没有食用红糖的习惯,在饮料、甜品和糕点中添加的多是白糖或甜味剂。白糖是蔗糖的精制品,全世界每年生产约1.8亿吨,70%来自甘蔗,30%来自甜菜。

从甘蔗、甜菜中提炼出白糖的精加工过程,会带来糖分的浓缩,并丢掉一些重要的营养成分,比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等,这会造成体内营养结构的失衡和高糖湿气的环境,使糖分难以被组织细胞利用,并对肠道菌群造成损伤,时间长了会引发多种疾病。

丢失了维生素和矿物质

无论是甜菜还是甘蔗,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资料显示,每100克甜菜中大约含有2μg维生素A31μg维生素B140μg维生素B2334μg维生素B3200μg维生素B567μg维生素B6109μg维生素B94.9mg维生素C16mg钙、325mg钾、23mg镁、40mg磷、400μg锌、100μg铜、0.7μg硒、300μg锰,然而甜菜制成的白糖几乎不含有任何维生素和矿物质(【06】,P60)。

甘蔗除了含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糖类成分,也含有很多矿物质,包括铁、锌、钙、磷、锰等,其中铁的含量很高,居水果之冠,故甘蔗有补血果之称。甘蔗中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有益的多种维生素、有机酸。中医认为,蔗汁性平味甘,能助脾和中、生津止渴,是清热解毒、滋阴润燥和胃的佳品,有“天生复脉汤”的美称。对阴液不足的口干、大便秘结,服用甘蔗汁可改善症状。

甘蔗经榨汁和简单处理后浓缩而成的红糖,保留了甘蔗的绝大多数营养成分,包括许多维生素和矿物质。喝红糖水有很好的补益作用,且性味平和,一般没有负作用,对产后的妇女、老年体弱者、大病初愈的人尤其适用;对受寒腹痛者,民间常用红糖姜汤水调治。红糖对血管硬化也有治疗作用,且不易诱发龋齿。在我国使用红糖的大量案例中,从未听说有引发龋齿之弊。

而丢失了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白砂糖,却容易引发龋齿。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激活酶的活性有重要的作用。缺少了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导致组织细胞活性降低,对“糖分”难以运化。例如,矿物质钾和镁都参与糖的运化,糖原的合成、糖的氧化和ATP的产生都需要钾的参与,胰岛素的作用就是促使钾进入细胞内,以增加细胞的活性,提升对葡萄糖的代谢力;体内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的激活(如各种ATP酶)都需要镁的参与。钾和镁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细胞内,人体98%的钾和99%的镁存在于细胞内液(【07】,P60129),故以自然动植物为食通常是不会缺乏钾和镁的。然而,食物的精加工却会使钾和镁大量流失,当我们摄入缺乏钾和镁的精制糖时,细胞就可能失去对糖分的运化能力。胰岛素的作用是帮助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当血液中的钾离子不足时,胰岛素也爱莫能助,如此就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的过剩,出现高血糖现象。

当我们从甘蔗中摄取糖分时,一般不容易感到肚子胀,而吃含精制糖的甜食却容易胀肚子,这与精制糖不容易消化有关。大量摄入精制糖时,容易患肥胖症和龋齿病;而发展中国家大量咀嚼甘蔗的儿童,却不会因此患肥胖症和龋齿病,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同时摄入了维生素和矿物质。

丢失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无论是甘蔗、甜菜等含蔗糖高的植物,还是小麦、玉米、稻谷等含淀粉量高的作物,或其他含糖的自然动植物,除了糖类成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外,也都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即营养学所谓的生化素。在精制提炼的加工过程中,大量生物活性成分会被破坏、丢失。

天然糖被加工成精制糖的过程,也会丢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生化素),比如多酚、多糖等。一个小小的番茄就含有上万种有机化合物,几片小小的茶叶就含有2000多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多是有生物活性的。迄今为止,现代医学、生物学和营养学界对生物活性成分的认知还存在很多的空白,这很大程度源于对人体营养需求多样性的认知不足。

人体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众多,目前发现细胞的种类多达200多种,不同细胞执行着不同的功能,仅肝脏的生理功能就多达1500多项甚至可能更多,如此多的细胞类别和生理功能,必然对营养物质产生大量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肠道的菌群数以十万亿计,种类可能多达数千种,这些菌群也会产生多样化的营养需求。如果细胞和菌群的生存和发展仅仅依赖葡萄糖、氨基酸、甘油三酯等通用的基础营养来支撑,运行的效率势必很低,大量微观个体可能处于营养不足的境地。在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都很充分,人们还会经常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剂,然而这些国家广泛流行的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疾病和慢性病说明机体的营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肠道菌群也普遍受损。

结肠是肠道菌群富集的场所,肠道菌群的生存状态改善时,结肠上皮细胞的营养和能量供应也会改善;反之,如果肠道菌群受损,结肠上皮细胞的生存条件也会恶化,严重时会导致结肠癌。所以,那些能降低结肠癌风险的食物通常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的生存状态。有资料显示,每天喝1-2杯绿茶可使结肠癌的风险降低44%(【04】,P103),这说明茶叶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显著改善肠道菌群和肠上皮细胞的生存状态。除了茶叶,还有很多食物能降低结肠癌的风险,本人查阅手头资料发现主要有几类,即:全谷物、蔬果、坚果、鱼类和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这些食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经过工业化的精制过程,维生素、矿物质和生化素很大程度保留了下来。这或许说明营养全面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的生存状况,也间接说明了肠道菌群对营养诉求的多样性。

组织细胞和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需求的多样性,可能远远超出了现代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的认知。除了通用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外,细胞和菌群可能还需要大量专用、特殊的营养素。这好比社会众多主体对钢铁的需求,除了需要通用的板材和型材外,还需要大量的专用钢、特种钢和各种定制的钢器具。组织细胞和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是如此,动植物的生物化学物质,很多是有着生物活性的专用、特殊营养素,比如生物碱、黄酮、醌类、甾体、香豆素、木脂素、酸、萜类、鞣酸、吲哚、多糖等。目前,科学界对生物化学成分认知主要侧重化学结构,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比较有限。在介绍动植物的营养价值时,主要罗列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大量的生物化合物通常忽略不计或只作个别说明。

事实上,生物化合物的种类数量是极其庞大的,而且多与生理调节功能有关,故在营养学中被纳入功能因子的范畴。

比如,生物碱是最大的一类生物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除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维生素B以外含氮化合物的总称,迄今为止从动植物中分离出了1万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大多具有生物活性,比如鸦片中能镇痛的吗啡、麻黄中能抗哮喘的麻黄碱、黄连中能抗菌消炎的黄连素、金鸡纳树皮中能治疟疾的奎宁、咖啡豆中能兴奋神经和利尿强心的咖啡碱、香菇中能降血脂的香菇嘌呤、乌头中能强心止痛的乌头碱、雷公藤中能抗菌抗炎和活血化瘀的雷公藤碱等(【10】,P58-69)。

黄酮类化合物是在植物中分布最广的生物化合物,几乎每种植物体内都有,且存在于植物的所有部位,包括根、茎、叶、皮、花和果实中。常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联接位置及联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组成黄酮苷的糖类有单糖、双糖、三糖和酰化糖。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中多有酚羟基,故显酸性,结构上可以分为黄酮、异黄酮、黄酮醇、花色素等十五个类别。芹菜中的芹菜素、甘草中的甘草素、陈皮中的橙皮苷、葛根中的葛根素、黄芩中的黄芩苷、苹果中的槲皮素、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等都属于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能显著提升机体免疫力,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有抗菌、抗真菌、抗氧化的作用,有的能护肝、解肝毒和治疗急慢性肝炎。黄酮类化合物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良药,有强心、扩张冠状血管、抗心律失常、降压、降血脂、降低血管的脆性,防治脑溢血和心绞痛等作用。许多黄酮类成分还具有抗癌作用(【10】,P83)。

醌类化合物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生物化合物,多有酚羟基而有一定的酸性,几乎有生命的地方都存在醌类化合物,尤其是在被子植物、菌类和地衣中。醌类化合物具有多样化的生物活性,大多数醌类化合物都有抗菌活性,有的能致泻,有的能抗炎,还有的能抗氧化、抗抑郁、抗真菌,抗银屑病、杀原虫、诱变等。抗肿瘤是醌类化合物的一个主要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一些醌类成分能抑制多种癌细胞(【09】,P2-3)。

多酚是一组植物化合物的统称,由具有多个酚基团而得名,包括类黄酮、芬酸、单宁、木酚素等。多酚主要存在于食物的果皮中,目前科学界已经分离鉴定出八千多种多酚类物质,我们熟悉的花青素、儿茶素和姜黄素都是多酚类生化素。多酚化合物的共同特性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与维生素C、维生素E等一起清除有害的自由基。在可可豆、茶叶、大豆、红酒、蔬菜和水果中都有多酚类物质,茶叶和可可豆的多酚成分特别高。葡萄酒中含有的白藜芦醇和多种类黄酮都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其对冠心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儿茶酚可使Na+K+ATP酶的活性增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这与胰岛素的作用相似。

单宁又名鞣质或鞣酸,是植物界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酚,大多数中草药都含有一定的鞣质成分。鞣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收敛作用、抗菌、抗病毒、解毒作用、降压作用、驱虫作用等。收敛作用是鞣质成分的典型功能,鞣质可以使表面渗出物中的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可以治疗胃肠道出血和促进伤口的创面愈合。常用中药五倍子、石榴皮和诃子,都是富含鞣质的中药,均具有很强的收敛功能(【10】,P154-155)。

香豆素类成分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在豆科、芸香科、菊科、茄科和伞形科更多,秦皮、白芷、补骨脂、独活、茵陈、蛇床子等中药里都含有香豆素成分,其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菌、消炎、抗凝血、抗癌、扩张冠状动脉、治疗肝炎及白癜风等作用(【10】,P138)。

木脂素成分也较为广泛地分布在植物界,目前已从松科、樟科、胡椒科、肉豆蔻科、五味子科、菊科、瑞香科等上百个科的植物中发现了上千个结构多样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在松柏纲植物中最为多见。木脂素成分的生物活性也十分广泛,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炎、肝保护和免疫抑制等(【11】,P62)。

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挥发油、树脂、橡胶和类胡萝卜素的组分多属于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按异戊二烯单位的数量分为单萜、二萜、三萜、四萜、多萜等。很多萜类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例如单萜是精油的主要成分之一,有些可缓解皮肤瘙痒、神经痛和昆虫刺伤;二萜化合物雷公藤内酯有抗白血病的作用;女贞子中的三萜化合物齐墩果酸具有降转氨酶的作用;四萜化合物番茄红素有抗癌作用等(【10】,P85-105)。

甾体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包括甾醇、载体激素、胆汁酸、甾体皂苷、强心苷等。甾体类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主要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例如调节性功能和生育的性激素,调节水盐代谢和糖平衡的皮质激素等。胆固醇是最早发现的甾体类化合物,在动物所有组织细胞中都存在,尤其是中枢神经细胞及皮脂和肾脏内。猪油、黄油、动物内脏、鹌鹑蛋、墨鱼、鱿鱼籽中都含有较高的胆固醇。胆固醇是人体组织结构、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包括参与细胞膜的构成、是生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的基本原料,以及支持免疫系统的运作等。如果体内的胆固醇过低,会造成身体机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精神状态不稳定和血管壁变脆等。强心苷是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类化合物,在百合科、十字花科、豆科、桑科、玄参科、大戟科等科的植物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成,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病(【10】,P106-124)。

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微生物的细胞壁中,有广泛的生理调节作用,有的参与免疫调节,有的能抗病毒、抗肿瘤,有的还能降血糖。被称为玻尿酸的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分布于人体各部位,在结缔组织和皮肤中含量尤其丰富。透明质酸有诸多的生理功能,能够润滑关节、调节血管壁的通透性、调节蛋白质和促进创伤愈合,还可以改善皮肤营养代谢,使皮肤变得柔嫩、光滑、有弹性。肝素也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在动物的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肝素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还能阻止血小板的凝集和破坏,具有较好的抗凝血作用(【05】,P100-101)。

自然界气味芳香者往往含有吲哚类生物化合物。吲哚是一种典型的杂环芳烃化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被认为是具有多功能的种间及跨界信号分子。中医谓“芳香醒脾”,认为气味芳香者能提振脾的功能,目前看来这或与吲哚有关。吲哚在人体肠道和免疫系统中含量很高,对微生物膜的形成、运动能力、毒性、质粒稳定性和抗生素抗性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吲哚能够调节大肠杆菌的质粒稳定性,增强大肠杆菌的抗生素抗性,降低大肠杆菌的毒性,并能影响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吲哚已被证实具有提升肠道上皮细胞的功能,降低肠道炎症的发生,还能调节肠促胰岛素分泌,有助于保持动物的青春活力(【08】)。由此看来,吲哚确实能改善肠道菌群和肠道的功能,达到“醒脾”的效果。

中医数千年的治疗实践表明,天然动植物的生物化合物对人体运作确能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有的可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运作,有的可能被分解或代谢后其产物能成为合成生理调节物质的前体。

根据中医药理,在数量极其庞大的天然药物宝库中,能够入血分者是极少的,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动植物活性成分并不经肝脏的处理和血液的运输来发挥作用。中药负作用小,大多数中药不会产生肝、肾毒性与此不无关系。与之相比,几乎所有西药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这是西药普遍有肝肾毒性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人体的皮肤和胃肠道之外的黏膜也是有吸收功能的。皮肤不分泌消化液,但是能直接吸收生物大分子,这是外敷药、熏蒸法能够起效,内服药物泡脚也能起效的重要原因。细胞生物学研究表明,真核细胞普遍能通过胞吞作用将细胞外的生物大分子摄取到细胞内,这表明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并发挥生理调节作用,而并不是都要分解为精微物质才能被人体利用。许多医学人士囿于现有消化理论的局限,误以为人体对于营养物质只有在胃肠道分解吸收一种途径,忽视了还有直接吸收的途径,这种认知的局限需要纠正。

试想一下,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果都由人体自身合成,那将是何等的低效,高度智慧的人体怎会如此运作?事实上人体是善用大自然能量的,不会自己搞光合作用合成基础的营养素,而是充分利用动植物的营养,确有必要时才转化、合成自身的营养。对必不可少的生理调节物质,也会遵循这样的原理,即部分从动植物食物中摄入,部分由人体自身合成。

例如,胆固醇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既可从外部摄入的食物中获取,也可由机体的细胞合成。动物内脏、奶油、蛋黄等食物富含胆固醇,人体摄入这些食物可以在体内堆积一定量的胆固醇。而如果外部的摄入不足,体内的胆固醇含量过低,人体也可利用乙酰辅酶A在细胞内合成胆固醇。乙酰辅酶A可以来源于糖的有氧氧化,也可来源于脂肪、氨基酸和酮体的分解代谢,可以说只要食物不缺乏,乙酰辅酶A的来源就有保证。然而人体合成胆固醇是要消耗能量的,故除非胆固醇的外部摄入严重不足,否则人体一般不会把细胞合成作为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途径。所以,从节省能量消耗的角度,让一些外部摄入的生物活性物质直接发挥生理调节功能是必要的,这是人体高效运作的现实需要。

那些大分子生物化合物多有特定的糖结构,而糖结构是信息的载体,可提供生物识别功能,将这些生化大分子指向特定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细胞的特殊阶段,以发挥特异性调节作用或营养功能。而那些入血分的小分子生物化合物,通常会经过肝脏的处理。肝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合成血浆蛋白来运送营养物质,其中白蛋白是唯一由肝脏合成的蛋白,主要运送通用的营养物质,而其他血浆蛋白均为糖蛋白。这意味着由肝脏处理后的小分子生物化合物,经过血浆糖蛋白的运输,也可以通过糖结构精准定位于特定的组织细胞以发挥特异性调节和营养功能。

丢失菌群食物膳食纤维

精制提炼过程通常也会丢掉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称为“第六大营养素”,也被称为肠道菌群的食物。膳食纤维主要是淀粉以外的多糖,包括纤维素、果胶、树胶、半纤维素、甲壳素等,其可以清洁肠道,改善便秘,还可被肠道菌群分解,释放及合成出短链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膳食纤维是不易被人体消化的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多糖结构,其中不仅有多种糖类,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成分。肠道菌群是拆解膳食纤维的小能手,尤其擅长分解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和肝都是脾系统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协同而功能有别。肠道菌群的消化是一个“去结构化”的过程,通过分解动植物的结构,把固化在特定结构中的营养成分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很像汽车的拆解,一个汽车的独立零部件有1万多个甚至数万个,用到众多的材料,有钢铁、铝、镁等大金属,有镍、钼、铬等小金属,有铂、银、铑、钯等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还有陶瓷、塑料、油脂、复合材料等。有些材料含量很少,但是对汽车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铂、铑、钯在汽车中的含量很少,却是制造三元催化器不可缺少的。去结构化的拆解可以把材料从特定的结构中释放出来回收利用。肠道菌群拆解动植物结构释放出的营养素,可以供人体使用,对肠道菌群也可能是有用的营养。肠道菌群的种类多达数千种,不同菌株可能擅长不同的结构拆解和材料回收。有些营养成分数量稀少,但是对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汽车中的钯一样。

肝的作用很大程度是一个“重组结构”的过程,相当于把拆解废旧汽车回收的材料重新制成零部件组装成汽车,如将部分营养成分重新结构化供人体使用,合成运载蛋白把特定的营养物质运送到特定的组织细胞供使用等。

糖的精制过程也是一个“去结构化”的过程,但其不是释放营养,而是丢掉营养,不仅造成大量营养素的流失,也基本去除了膳食纤维,使肠道菌群缺乏可用的动植物原料,面临“失业”和失去营养的境地,人体也因此缺乏由肠道菌群合成的营养,营养的结构性失衡会进一步加剧和持续。

缺少来自肠道菌群的营养后果是严重的,举个例子,对人体运行至关重要的血清素90%在肠道里合成,肠道菌群受损会直接影响血清素的合成。血清素可以调节人体的食欲、睡眠、性欲、心理和情绪,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且是维持胃肠道功能的重要激素。血清素缺乏会导致人出现睡眠障碍、情绪焦虑、易发脾气、食欲和性欲降低等不良症状。前文《“土生金”的秘密》说过,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受损密切相关,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中,比较普遍地有精神的异常,如出现抑郁、自闭、狂躁等症状,这或与血清素的缺乏有关。

肠道菌群的种类繁多,与膳食纤维的多样性及其所含营养成分的多样性有关,不同的菌种可能擅长拆解不同的结构和回收不同的营养成分,同时可能被不同的营养成分所滋养。如果没有多样化的膳食纤维,肠道菌群的生态多样化便可能受损,一些菌种可能数量减少乃至消失。

导致高糖和湿气的环境

糖在精制后浓度变得很高,又丢失了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营养结构严重失衡,过量食用会带来诸多的负作用。

一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本质是结构性营养失衡导致的代谢水平低下

摄入精制糖时没有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的同步摄入,就会使葡萄糖无法充分运化,造成基础代谢低下而能量不足,人体各项机能的运转都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疲劳、虚弱、乏力等“气虚“的现象。人体的大脑对葡萄糖的消耗量和依赖度都很高,大脑细胞却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时,就会与低血糖类似的症状,表现出头晕、视力模糊等。营养不良对皮肤的影响会很明显,会使皮肤变得干燥、瘙痒。时间长了,全身各处的组织器官都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大脑、眼睛、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病变。

这种营养不良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营养摄入不足,而是结构性营养失衡导致的代谢水平低下,摄入的葡萄糖不能被身体所用而过剩,故而同时可能出现厌食、肥胖和肠道的不适等症状。

如果只是短暂地、较少地摄入精制糖,人体尚可动用储备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缓解营养的结构性失衡;倘若是大量、持续地摄入精制糖,营养结构性失衡的危害就会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

二是导致肠道菌群的受损,包括肠道菌群生态的受损和菌群功能的受损

当大量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利用而停留在血液中时,人体的组织细胞就像是长时间“泡在糖水”里,这必然会造成组织器官的伤害。

我们知道,把梨等水果切开放在糖水里浸泡是不容易腐败的,因为细菌在高糖的环境里难以生存繁殖。当年上海滩的黑帮老大杜月笙是靠卖莱阳梨起家的,他从市场中搜集被扔掉的烂梨,削去腐败部分,把好的部分切成片放在糖水中卖,结果大受欢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生活经验表明,大多数细菌在高糖、高盐的环境里是不能生存的,果脯、腌菜的制作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原理并不复杂,盐和糖可以通过简单的渗透作用,造成微生物脱水,而一定的水分含量是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含水量不足会使绝大多数细菌停止生长和繁殖。该原理同样适用于人体的组织细胞,高浓度的盐和糖同样会使细胞产生失水现象,严重时可使细胞死亡。血糖高的人易出现严重的干渴,这是细胞失水发出的求救信号。同时由于细胞中的水分过多地流向组织液,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增多而显得湿气重、身体沉重。

当血液里所含的葡萄糖成分太高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水平必然会下降,时间长了也会使肠道菌群陷入高糖的环境中。也就是说,经常较大量地摄入精制糖不仅会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也会损害肠道菌群和脾胃功能。绿茶中的茶多酚可以起到类似胰岛素的效果,能改善高糖的环境,经常喝绿茶能显著降低结肠癌风险,说明高糖的环境改善后对肠道菌群也是有益的。

同样是甘味的食物,红糖、麦芽糖、大枣等能健脾,而精制糖却会损害脾胃,两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效果。除了精制糖,若人体摄入的其他营养物质如不能被人体及时吸收利用,也可能产生类似情况。中医强调不可暴饮暴食,认为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提倡吃饭七分饱。现在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当人体摄入的营养过剩时,肠道菌群分解产生的营养如不能及时被人体吸收而在肠道中积留下来,会导致肠道黏液的浓度升高,使肠道菌群面临失水的威胁,时间长了可能使肠道菌群受损。所以,精制糖的摄入和过剩的营养摄入,都可能造成渗透压的异常而损伤肠道菌群,这或是糖尿病的深层机理。

由此可见,膳食纤维的缺乏会让肠道菌群饿死,高糖环境会让肠道菌群渴死。精制糖的摄入,可能同时从两方面损伤肠道菌群。

——导致水液代谢的异常,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功能运行的异常

当大量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无法被机体吸收利用,就会产生类似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效应,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会变得黏稠,流动变得缓慢,营养、氧气的输送和代谢垃圾的清理都会增加难度。

在浓稠的血液中,血小板容易黏在一起,阻碍血浆成分透过毛细血管,影响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的供给。如果血液过于粘稠,大脑、心脏乃至整个身体都会面临氧气和营养的不足,此时就会出现中医所谓“湿气过重”,人会感到身体沉重、头昏眼花、疲倦乏力、心慌心悸等。

组织液和淋巴液也会受到影响。淋巴液源于血浆,血浆通过微血管壁与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混合。正常情况下细胞从组织液中带走营养,并将代谢后的废弃物排入组织液中,大部分组织液会回到血液中重新变成血浆,小部分组织液会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中含有除二氧化碳外的几乎所有细胞代谢后的废弃物,还包括病原体、未被处理的蛋白质和癌细胞等。淋巴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清除组织液中的有害物质,给组织细胞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当组织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被细胞利用,就会像代谢废物一样变得有害,它们会在组织液中聚集,使稀薄的组织液逐渐变成奖状,并影响组织细胞的水分代谢。负载过多组织液有害物质的组织液会增加淋巴系统的清理负担,如果淋巴液不能及时带走并清除组织液中的垃圾,就会使细胞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并阻碍氧气和养分运送到细胞,时间长了会使细胞变得虚弱和受损,严重时可能诱发癌变。

当细胞处于富含葡萄糖而缺乏氧气的环境时,就容易转变成癌细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对葡萄糖的代谢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于缺乏氧气,癌细胞对葡萄糖采取的是无氧代谢模式,即通过酵解葡萄糖来获取能量,这种模式获取能量的效率仅为有氧代谢的十几分之一,但其能维持细胞的生存。在美国,1900年时只有八千分之一的人会得癌症,现在每两个人之间就有一位可能会有癌症(【02】,P63),这与精制糖的大量摄入不无关系。

淋巴系统负担过重就容易出现堵塞,国外有医学专家指出,“每一种癌症发生之前,都有一个重大且持续的淋巴阻塞的情况。淋巴流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是癌化肿瘤会最先出现的地方(【02】,P78-79)”。

  对糖副作用清单的解析

精制糖的上述变化,会带来诸多的疾病和问题。

一是使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疾病和问题,包括可能引起许多胃肠道问题,如消化道酸性增加、消化不良、增加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等。

二是使营养结构失衡引发的疾病和问题,包括使体内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干扰钙和镁的吸收,可导致铬和铜的缺乏,可降低维生素E水平,会导致牙龈疾病,会降低酶的功能,可诱发异常代谢过程,会破坏DNA的结构等。

三是上两项因素叠加引发的疾病和问题,包括导致早衰,增加阿尔兹海默病风险,增加痛风的风险,可引起肺气肿和食物过敏,促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可引起关节炎、哮喘和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四是使血糖水平过高引发的疾病和问题,包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可导致肾脏病变,会损害胰腺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引起糖尿病,为癌细胞提供营养,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病和儿童湿疹,会导致肥胖人群血压升高等。

五是上述多种原因共同引发的疾病和问题,包括引起头痛和偏头痛,可改变胶原蛋白的结构使皮肤老化,可能诱导细胞死亡等。以偏头痛为例,中医认为是肝阳上亢,其根源是肝阴不足,这与肠道菌群失调和营养结构失衡可能都有关系。

这里稍微需要解释一下的是破坏DNA的结构,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气虚”的结果,而气虚是营养的结构性失衡导致基础代谢水平低下所致。

由此看来,所谓“糖”的副作用清单,实质上是“精制糖”的副作用清单,是精制糖的加工过程破坏了自然的营养结构带来的后果。

综上所述,精制糖会造成人体营养结构的失衡和运行环境的恶化,并可能会“饿死”和“渴死”肠道菌群,使营养结构失衡变得扩大化和持续化。

事实上营养的结构性失衡不只是精制糖的问题,过度加工食品普遍有这样的问题。在美国,食品工业生产超过4万种不同的食品,高度处理、精制、被“改善”的、提高营养、防腐、加味、预先烹调、基因改造、充气的、辐射、微波加热,以及经过其他形式改变的食物,都是严重缺乏营养的(【02】,P87),其所缺乏的营养,主要是维生素、矿物质、生化素和膳食纤维。

美国食品和药品普遍被过度加工,对脂肪、蛋白质也是如此,例如牛奶的去脂肪、谷物的去黏蛋白。在工业化的加工过程中,天然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化素普遍被去除了,同时会加入化学添加剂,包括人工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合成香料。再加上工厂化养殖、工业化种植,以及化肥、抗生素、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的伤害,美式饮食的结构性营养失衡可谓是严重和普遍的,过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的盛行正是其结果。

造成这种局面与几个认知局限有关,一是现代营养学的认知局限,即对五大营养素之外的膳食纤维、生化素的营养功能认知不足;二是消化理论认知不足,即对消化吸收之外的直接吸收功能认知不足;三是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局限,即误认为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必定要入血分和经过肝的代谢,对不入血分的药理关注不足。错误的药理研究导致了对生物化合物功能的严重低估,须知把生物化合物提纯后静脉注射入人体产生的生理调节功能,与人口服摄入产生的生理调节是有显著差异的,前者经过肝的代谢后不仅可能产生毒性,还可能使原有的调节功能丧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投入了大量资源从海量的生物化合物中筛选能够抗癌者,结果所获寥寥,这与其方法论的错误有关。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01】   《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扭转自身免疫性疾病》,[美]汤姆·奥布赖恩著,黄红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2月第1版,20215月第4次印刷;

【02】   《癌症不是病》,安德烈·莫瑞兹著,皮海蒂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5月第1版,20206月第5次印刷;

【03】   《生物膜与医学》,程时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12月第3版第1次印刷;

【04】   《吃出自愈力》,[]威廉·李(William W·Li,MD)著,路旦俊、蔡志强译,海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5】   《天然糖化学》,屠鹏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1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06】   《原始饮食》,[]莎拉·巴兰坦(Sarah Ballantyne)著,郑璐、邓源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07】   《体液代谢的平衡与紊乱》,朱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月第1版第2次印刷;

【08】   “吲哚的微生物代谢及其作为新型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李严、戴春晓、杨冰玉等,《微生物学通报》2020.Vol.4711),网上资讯;

【09】   《醌类化学》,陆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月第1版第2次印刷;

【10】   《天然产物化学》,刘湘、汪秋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9月第2版第14次印刷;

【11】   《木脂素化学》,石建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2】   《图解远离疾病的营养学》,[]百鸟早奈英主编,林燕燕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8月北京第1版第6次印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