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送 年

 冬歌文苑 2023-02-06 发布于北京

送   年

白锦刚||青海

迎来送往,大道使然,年也不例外。

有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有疫情的原因,也有自家儿孙一堂不便的原因。可在内心里,家乡并未因父母的离去而成故乡,因兄弟姐妹在,乡亲在,童年的美好记忆在,家乡就在,老家就在。年在电话、视频的连线中过完了,但年味仍萦绕,年并未走远,儿时送年的虔诚与热烈挥之不去。

国人是很看重仪式感的,虽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泱泱传统文化却是民族的根脉,遂捡拾老家送年的几朵浪花,以慰藉多有不干的心灵。

送先人

送先人,即送走除夕请到家里过年的已故先辈。自古就有“死者为大”一说,是指办丧事的时候,死人是最大最尊贵的,其它与之无关的事情都要让路。又所谓“人命关天”,把死放到了“天”的高度,可见死在个人乃至人类社会都是重大的事。人皆向死而生,送先人,既是一种传统孝义风俗,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正月初三晚饭后,是送先人的时刻,因三天大年已过完。饭前准备好纸钱、香火、小炮仗、泼撒(音译,供品,有菜饭酒),饭后子孙一人或多人携带以上物品,到自家巷道口,面对祖坟方向蹲下,主事一人用左手中指在地上画出大半圆(圆顶部留有出口)、圆中间画出十字,其他人围半圆而蹲,齐将纸钱放于十字上点燃,再点着三支线香、一根香烟,敬洒泼撒和酒,燃放鸣锣开道的炮仗,同时口中念叨“先人们,年过完了,你们就请回吧,清明了再来看你们”等话语,恍惚间先人的音容笑貌出现在眼前,好似在与活人告别。送走先人回家后,收起上堂桌上所供祖先牌位、饭食、烟酒、碗筷,送先人仪式告罄。

小时候,这些仪式都是父母在做。父亲准备纸钱香表,母亲准备泼撒,晚饭后父亲自己或带领大孩子们送先人。每每此时,也无论接送,虔诚和敬重写在父母脸上,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无论我旁观或做助手,一种崇敬感都会油然而生。薪火相传,传世化人,虔诚加持仪式,一则敬畏生命,再则更显孝道文化和人间烟火味。

请先人是除夕中午前后到坟上去请,掌灯时分由子孙从路口烧纸钱接到家中(因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故要等天黑以后进行),名曰接先人或迎先人,送先人只送到路口。虽说与故人阴阳两隔,但这些规则还是与人间颇为相似。

送穷污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即“送穷”“破除”“泼污”。“破五”,普遍认为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状态。正月初五也是贺年活动的小结,人们要接财神,传说这天是财神生日。这天大清早,炮仗声此起披伏,似乎炮仗放得越多越长越响,就能:“送穷”“穷”到末路,“破除”“除”得彻底,“泼污”“污”净财来。

正月初五是一个具有多重习俗含义的重要日子,但其宗旨均意在“破除”。一即此日为“送穷土”日,人们要将“穷娘娘”(犄角旮旯的土)扫地出门。二为禁忌解除日,如不能做新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之前的一些过年禁忌,至此可以消除或有所放松。三为“泼污”,即将大年除夕夜开始存留的污水、垃圾,全部清除倒掉(也有初三“泼污”的)。

另据《封神榜》言,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讨嫌了。所以人们就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马上回去。

按照旧的习惯初五这天要吃“水饺”或“包子”,俗称“捏小人嘴”。这天的馅料没有任何特别,馅子要使劲剁,寓意为“剁小人”;包饺子或包子时,要求捏得特别紧,心中呈现“小人”的形象,防止他们在一年中乱说乱道、惹是生非。相传,这样还可以免霉运。此外,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人们的美好愿景总是这样言简易行、接地气。

送火把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热烈喜庆的传统节日之一,除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外,老家的送火把、跳火堆也极有底蕴和气势,既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又有辞旧迎新、生活越来越红火的好意头。

正月十五下午,家家户户的人们就选用既硬朗又有油性的胡麻杆儿扎起了火把。火把共扎成七节,胳膊粗细、一米多长,有时为确保其硬度和持久性,中间可放一直溜粗于手指的树枝或葵花杆儿,还有的在火把里面卷上鞭炮。扎好后,供放在当堂院中。待夜幕降临时,由家里男主人从堂屋的香炉清油灯上点燃火把,并举火把在房屋内绕燎一圈,再依序到其它房内绕燎一圈,尔后点燃事先在院里地上放好的、在一条线上、间距二三米的三堆麦秸草,与相跟的全家人逐一跳过火堆,出大门又依次点燃三堆草,欢声笑语中一一跳过,就沿巷道、村道送到就近的山上,孩子们都会跟随看热闹,直至燃尽火熄后返回。

老家村庄形似盆地、四面环山,在退耕还林前,不是黄土的坡地就是黄土的山崖,冬天更是光秃秃的了无生息,自然条件的严酷恰好为送火把提供了便捷和安全保障。周边几座山,就成了各村各家送火把的不二选择。送火把的队伍,一伙跟着一伙,在无数条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上,似一条条火龙蜿蜒盘旋、向山顶游荡,嬉笑声喊叫声鞭炮声随着火把响彻夜空,映红了半边天,给幽静的苍穹平添了几分喜气,给远观的人们带来了无尽欢乐。

记得第一次跳火堆,既欣喜又胆怯,好在有大人的鼓励呵护才勉强完成,那憋红着脸战战兢兢、扭扭捏捏、趔趔趄趄跳跃的模样,现在思来仍忍俊不禁,尤其扭捏时一不留神踩在火堆上的大嘴一咧,似魂魄惊飞出了身外。跳火堆,孩子们要连续跳三个来回,跳的喜庆有余,跳的满脸桃花。跳过火堆,除瘟消灾,百病消散,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神灵保佑,事事如意,平平安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火把绕燎屋院,饱含燎去污浊邪恶之气、还其朗朗清明之意,火把送的越远越吉庆、越高越祥瑞。送火把时,老人们会盯着观望,通过火把燃烧的旺盛颜色来判断来年庄稼的好坏。如火把特别红旺,则预示这年小麦、胡麻丰收。假如在十五晚上点火把时,偶然下雪的话,则有“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庄稼太平”的说法。送火把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年节真正收关了。

老辈们常说:年好过,日子难过。是啊,年就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可日子要三百五十余天,老话道出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无论食不果腹的过去,还是温保小康的当下,日子都要一天天过,前方的路都要一步步走,唯付出艰辛方能得遂所愿。

写到这里,想起了歌曲《甘肃老家》的几句歌词:甘肃老家啊/我的甘肃老家/平平凡凡的日子/总有那牵牵挂挂/想你的心/瘦成了祁连的月牙……

2023年正月于西宁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1959年8月出生,甘肃兰州榆中人,从戎23载,就职于青海一知名文化产业22春秋,长期从事政工和党务工作。青海诗词学会会员,西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冬歌文苑”文学顾问。居西宁。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