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十二经称谓谈经络气化

 图书 馆员 2023-02-06 发布于内蒙古
摘自2022-3-23中国中医药报
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
手太阴肺经经络缝隙的诊察方法及常见异常表
·王居易将经脉内部对气血的调控,以及经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对人体气血的整体调节控制作用,称为“经络气化”。
·经络气化理论关于人体气血转输的途径与规律,以及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总结和概括,是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运用经络辨证的重要理论依据。
本文要讨论的是经络气化的概念,以及经络气化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经络气化的含义
经络中运行着丰富的气血津液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对生命状态提供营养(阴精)、能量(阳气)输送,也对脏腑器官的各种物质代谢进行调节。王居易教授将这种经脉内部对气血的调控以及经脉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对人体气血的整体调节控制作用,称之为“经络气化”。经络气化主要是在气血渗灌的脏腑、器官,以及循行经过四肢百骸的过程中,通过膜原、三焦通道的气化综合完成。此过程也伴随着能量消耗所产生的废物,其能量代谢的形式分为“同化”和“异化”两种类型。
同化是指外界向人体提供的供生命代谢所消耗的物质,人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时,以同化形式为主。异化是人体代谢、衰败以及不能吸收的物质向体外输送、排泄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二便、皮肤、肺等渠道。
这些生理代谢过程时刻都在经络系统的调控下进行,当人体同化、异化不及或二者之间失去平衡时,即产生疾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中,我们认识到“经络气化”在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刻理解经络气化的概念、内涵以及规律,对于全面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解决临证实际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络气化的四个方面
经络气化是经络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如何正确理解经络气化所包含的内容,如何掌握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都需要从中医理论经典中找寻答案。王居易教授从《灵枢·经脉》中古人对十二经脉的称谓受到启发,对此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在《内经》时代,古人对十二经脉的称谓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在《内经》中分别被称为“肺手太阴之脉”和“大肠手阳明之脉”。而每一条经络气化的影响范围恰好可以从每条经络名称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进行梳理总结,以便读者对十二经气化有一个全面认识和掌握。
经络所联系的脏腑及其功能
经脉所联系的脏腑,为经络气化提供精微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经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征。《灵枢·经脉》记载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肺经所联系的脏腑主要有肺、胃、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病理相互影响。肺主呼吸之气,既吸入清气,又呼出浊气,肺气需要宣发肃降,才能保证呼吸调畅。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又可促进大肠的气化功能正常,从而使大肠发挥正常功能,利于糟粕的排出。此外肺与胃借膈膜相邻,肺主呼吸的通畅程度也受胃主受纳、主通降功能的影响。肺与大肠、胃之间的联系以及功能协调,是手太阴肺经气化功能的核心内容,在临床治疗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案:男童,4岁,2014年12月28日初诊。主诉“感冒后咳嗽3日”。患儿3日前洗澡后受寒,鼻塞、流涕、咳嗽3天,前日咳症加重,咳后即吐,整晚未眠。刻下:患儿体型较胖,体重50斤,饮食量大,喜肉食,咳嗽剧烈影响睡眠,大便干燥,舌苔白、稍厚,舌尖红。
经络诊察:手太阴经尺泽穴处有较大结块,手足阳明经均有较多结块。背部第3胸椎部位明显压痛。
辨经选经:患儿身体盛壮,食欲旺盛,属阳明经燥热蕴结,太阴经失宣。取太阴经、阳明经调理。
治疗:选择手太阴经前臂以及阳明经前臂及小腿部循行路线,重点推揉手太阴与阳明经10遍,足阳明经20遍,以指力透达经络缝隙为度,并点揉尺泽、足三里、上巨虚等穴,揉腹5分钟。同时由上向下重捏脊,肺俞、身柱挤痧。
12月29日二诊:昨日诊后咳症大减,几乎已不咳。继以初诊方法治疗。两天后家长反馈,孩子咳嗽已痊愈。
按 患儿身体盛壮,食欲旺盛,根据经络诊察所见经脉异常可以判断该患儿属于饮食积滞,郁生内热,外感寒邪而致病。胃肠积热上传于肺,又感受外邪,外内合邪而发咳疾,即所谓“寒包火”的病机。通过该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肺与大肠、胃之间的联系,临床多见此类患儿,多表现为近期饮食量大,复感寒凉外邪,初始鼻流清涕、微咳,后逐渐加重,多有咳声粗重、痰涕转为黄稠之症,同时可见舌苔厚腻、大便干等症。在治疗时可以根据临证表现以手太阴肺经为主经,协同大肠经、胃经等相关经脉进行配合,提高疗效。
经络循行联系的器官、肌肉、筋骨组织功能
经络在循行路线上会联系相应的器官、肌肉、筋骨等,使人体内外、上下、官窍相互协调完成特定的生理活动。手太阴肺经所联系的器官、肌肉筋骨组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主皮毛 手太阴肺经与皮肤毫毛有重要关系。皮肤结构很复杂,其中很重要的是汗腺,也是人体呼吸的重要器官之一。当肺的呼吸功能有障碍时,皮肤会进行微量的呼吸代偿。反过来,如果皮肤出现问题,会对肺的正常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在临床上,很多皮肤病选用尺泽穴配合阴陵泉穴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开窍于鼻 肺与鼻关系密切,鼻孔是清气和浊气的出入之道,乃肺之窍。鼻呼吸的通畅、嗅觉的正常必须依靠肺气的作用,其与肺的宣发肃降密切相关。临证可见因呼吸道疾患造成的嗅觉丧失,可取手太阴经为主进行治疗。
肺经联系的组织 手太阴肺经外行于中府至少商的皮脉肉筋骨等组织构成的缝隙内,分布于上肢屈面的桡侧,参与的肌肉组织主要有肱桡肌、肱二头肌、肱肌、旋前圆肌和桡侧腕屈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以及周围的筋膜、骨膜等软组织等。病理状态下,手太阴肺经的气化功能减弱、外感寒邪或外伤劳损,可致肘外侧疼痛,前臂酸痛、无力,大指疼痛废用等经筋病症。临证治疗中后期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障碍明显,痛点位置于肩前部位较突出者,经络诊察多可发现前臂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内肌肉肌腱僵硬、弹性差,太渊穴处松软、凹陷,说明手太阴肺经气化功能低下,致使循行路线上的组织结构失去气血濡养而变性。同时循行路线所联系的组织功能低下也会影响手太阴肺经整体气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此时,选取肺经原穴太渊进行艾灸可激发肺经整体气化功能,改善肩部气血循环,显著改善患者肩部运动障碍。经络气化对经络循行经过之处组织器官的作用,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是主病”的含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经脉的阴阳属性以及层次
经脉的阴阳属性表示阴阳气的多少,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多少及表里层次。《素问·阴阳离合论》中阐述太阴为阴气最盛,居三阴之表,生理功能特点为“开”,少阴次之,居三阴之半表半里,生理功能特点为“枢”,厥阴为阴气最少,居三阴之里,生理功能特点为“阖”;阳明为阳气最盛,居三阳之里,生理功能特点为“阖”,太阳次之,居三阳之表,生理功能特点为“开”,少阳阳气最少,居三阳之半表半里,生理功能特点为“枢”。十二经脉三阴三阳的划分与生理功能相互联系,“开”“阖”“枢”正是对十二经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体到“太阴”经脉气化特点而言,太阴经主湿,通过与脾、肺相连,一下一上主人体水湿运行和水液代谢。湿气太过则肿满伤脾,不足则液枯伤肺。太阴经承接和化解湿气的变化和伤害,这种气化功能不仅需要脾气的运化,还需要肺气的调节,同时相表里的阳明经对湿气的吸纳起协助作用。因此诸湿肿满、气机不畅,临床上皆可见喘咳胸满、足跗肿胀、小便频数不畅,以及某些皮肤疾病如湿疹、荨麻疹等,临床皆可取手足太阴经配合治疗。
经脉缝隙空间的气血运行状态
经络“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其循行路线分为体腔与体表两部分。体腔部分的经络缝隙由胸腔、腹腔内壁和脏腑表面的浆膜构成。体表部分的经络缝隙则是由皮、脉、肉、筋、骨等组织之间的筋膜间隙构成。这些体表基本组织及其构成的特定缝隙结构与脏腑气血津液的运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医生通过审、切、循、扪、按等操作可以感知到经络缝隙空间内出现结节、结块、结络、压痛等阳性变化,据此可以判断出相应经络的气化状态,这也是王居易教授创立经络气化理论的重要依据。以手太阴肺经为例,经脉缝隙内空间异常的诊察方法见文末《手太阴肺经经络缝隙的诊察方法及常见异常表》。
医案:某男,52岁,2016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右侧肺大泡病变2年。刻下:慢性咳嗽,痰多色灰白,易咳出。医院胸片显示右肺多处肺大泡样改变。30年烟酒史。饮食、二便、睡眠等未有明显异常,舌暗淡、苔灰白腻,脉沉弦。
经络诊察:右侧手太阴肺经尺泽穴下有黄豆大小气泡状异常2个,双侧手太阴经缝隙(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内瘀结严重。
治疗:沿手太阴肺经前臂部缝隙循推按揉,重点取穴尺泽、孔最、太渊,配合中府、云门、肺俞、身柱穴点压、拨揉治疗8次后,咳嗽痰多症状明显减轻,面色变得有光泽,舌象也有明显好转,经络诊察尺泽穴下黄豆大小气泡状异常消失,患者做胸片复查,右肺叶大泡样病变明显好转。
按 患者长期嗜烟酒,伤及肺及气道,导致手太阴经气化功能下降,宣发精微与清肃呼吸道异物功能均不足。痰浊阻肺而致肺及呼吸道失畅,出现呼吸道和肺部大泡病变。通过经络推拿改善肺经气化功能的同时,肺脏的功能也同时得以调整,发生在经脉缝隙空间的异常自然消失。可见在临证中,医者需要对经脉缝隙空间的气血状态通过详细的诊察发现其异常,而且往往与患者的主要症候相呼应,这就为治疗提供了精准的治疗方向和客观依据。故《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综上,人体十二正经中每一条经都能够反映与其相联系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的生理状态,故经络气化功能比脏腑生理功能的涵盖范围更广。正因为有经络系统网络周身,运行气血,才形成人体脏腑、器官、四肢百骸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整体联系,这正是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内容。

经络气化理论关于人体气血转输的途径与规律,以及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总结和概括,是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运用经络辨证的重要理论依据

人体 气、血、津液 的中医详解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津液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气、血、津液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整个人体生命过程,这些物质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化生和补充。这中间,气、血、津液布到全身,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而经络本身也需要气、血、津液的营养。由此可见,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此外,“精”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狭义之精,即指藏之于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这已在本章第一节“肾”中论述,此外不再重复。
   (一)气的概念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被引起医学领域,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概括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运动表现。总而言之,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动的物质,而物质的运动即为气,由此而产生各种功能。
    (二)气的功能
    气是一种的变化着的物质,气的这种运动变化过程就称为“气化”。由于气化作用,而产生如下四方面的生理效能:
    1、推动作用  气的活动能力很强,生机勃勃,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所以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养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说明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所以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机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所以气虚患者易患感冒等。
    4、固摄作用,称为“气能摄血”。此外,汗液、尿液、精液的正常排泄而不致过多,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
  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时,又常引起气虚、气滞等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为元气不足等。气滞则是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的病理现象,有时也称为“气郁”。由于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不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纳差等。
  (三)气的生成和分布
    气的生成,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肾中之精气、(主要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由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气),以及经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气在人体分布丰富,以及脾、肺、肾等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气在人体分布的部位和作用、来源的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归结起来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来源于先天,是先天精气所化,所以叫做“元气”。但它需要后天摄入的营养不断补充和培植,才能保持充足而不断发挥作用。元气根于肾,由肾分布到全身各处,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元气是人体生化的原动力,在人身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元气充沛,则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机体强健而少病。
    2、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宗气积聚之处称为“膻中”,为气之海。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持肺的功能活动,推动呼吸: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协助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  营气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较有营养的部分。营气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所以称为“营气”。正由于营气是血液的组成成份,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因而习惯上往往营血并称。又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4、卫气  卫气也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雄厚强捍的部分,其性“剽疾滑利”,活力甚强,运动迅速。因而不受脉管约束,运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卫气有温养皮肤、肌肉、脏腑,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发挥了保卫肌表、抵御外邪的防卫机能,所以叫做“卫气”。又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此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不同名称的气,它们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分布、作用于该处,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生理活动。
气散布于全身,流行于各处,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其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养的,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旦气的升降出入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二、血
    (一)血的生成和功能
    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具体来说,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化,化生营气和津液等营养成分,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转化为血,再注之于脉,运行到全身。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之于脉,乃化而为血。”《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此外,肾精的转化为血,也是血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难经.二十二难》说: “血主濡之”, 故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滋润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由血液供给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此,血虚而血的滋养作用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心悸、面色不华或萎黄、肢体麻木等证候。
    (二)血液的循行
    血液生成后,有规则地在脉道中周流不息。血液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而且与肺、肝、脾也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血液依靠心的动力,通过脉道循行于全身;肺主气,而朝会百脉,肺气贯注心脉,协助心脏,推进血液运行;肝藏血,以调节全身的血流量,使血液的供给更符合生理的需要;脾统血,使血液循行脉而行,不致逸出于脉外。所以,血液的运行和调节,主要是由心、肺、肝、脾等脏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功能失调,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涕、泪、唾液等。但津和液之间又间又略有区别,较清稀的水液称为“津”,较浓稠的称“液”,不过津液本同一体,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津液来源于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它布散于全身,其中津渗透浸润于肌肤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流行浸润于骨节、脏腑、脑髓间,以滑利关节、润血脉的津液,则是血液的基本成份。
 (二)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有关。脾脏运化,把吸收来的水液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散作用外达皮毛,然后带着废料通过皮肤为汗而排出;另一部分水液,则又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经过三焦通道,下送达肾,通过肾的蒸化,分清泌浊,清者重行吸收再度利用,剩余部分带着废料通过膀胱为尿而排出体外。肺、脾、肾等脏腑密切协作,互相调节,不断地进行津液的吸收、输布和潘泄,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由于汗和津液都是津液的代谢产物,因此,有时将汗、尿也笼统地称为津液。
    津液代谢是维持人体内水液平衡的重要环节。因此当津液缺乏时,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唇燥裂、口渴、鼻干等津液不足的症状;内脏津液不足,也可引起各种津伤化燥的病证,如肺燥干咳、胃燥口渴、肠燥便秘等。反之,如果津液运行障碍,代谢的废物不能正常排泄,就会造成体内水液潴留,发生水肿、痰饮等病变。这是津液发生病变的两种基本病理现象。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尽管各自有不同的生成过程和生理功能,但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同时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产物。因此,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和血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紧密联系。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脏腑的气化;血液的运行,要依靠气的推动;控制血液在经脉之中循环,必须有气的固摄,,所以说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概括起来,则是“气为血之帅”。另一方面,气的生成和发挥作用,需要血的充分供给营养,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血旺则气足;反之,如果大量出血,就可导致气的走脱而衰微,所以说“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因而在病理方面,气血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也能引起气虚;气滞可以导致血淤,血淤也能引起气滞,两者互为因果。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之间也互相影响,有着密切联系。津液的生成、输布乃至排泄,无一不是脏腑气化作用的结果,气旺则津液充足,所以有“气能生津”的说法。如果气不化水,将会影响津液的代谢,导致水液停留,发生痰饮、水肿等疾病;若因气虚不能固摄,可造成津液的大量流失,发生漏汗、多尿等病证。另一方面,气也要依附于津液而存在,这叫做“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病变也会来气的一些病理变化。例如:津液的大量丢失,气往往会随津液而散脱,这叫做“气随液脱”。如果水液在体内积聚,又能阻碍气机的流通,影响脏腑的气化活动。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液和血都属于阴,都具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津液存在于血脉的内外,在脉中的津液是血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由脾胃化生吸收后上输到肺,与脉中的营气相结合,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为血液,运行于全身;而血中的水液部分渗出脉外,也就成为脉外的津液。津与血之间相互渗透和转化,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说。 在病理情况下,也互相影响。 津液亏损常可导致血虚,而营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不足。如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会使血液耗伤,引起心悸等症,这是津伤而导致血少,心失所养的例证。另一方面,如大量失血后,可出现口渴、舌面干燥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贵乏的症状。因此,《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为临床亡血者不可发汗,津夺者不宜动血之诫。
   小结
    人体的结构主要由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三大部分所组成。它们在机体虽然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脏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的基本功能是贮藏精气,特点是“藏而不泻”。其生命的主宰。肝主藏血,并调结血流量;又主疏泄,对调整全身气机重要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都由此获得给养,故获“后天之本”之称,并能统血,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肺主一身之气,司宣肃而行呼吸,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肾主一身之水液,藏精,主骨髓通于脑,肾中的阴阳是全身的根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有密切关系,所以被称为“先天之本”。 腑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饮食物, 吸收营养, 排泄糟粕,特点是“泻而不藏”。脏与腑之间互为表里。此外,还有奇恒之腑,功能大多与五脏六腑有关。
    经络是人体各部分之间联系的通路。它由经脉、络脉两部分组成。经脉之中有正经和奇经,正经即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与相应的脏腑有络属关系 ,其循行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经气注于其间,气血通行其中,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奇经即任、督、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八脉,错综交叉于十二经脉间,起到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经络在生理状态下,有运行气血,联系周身,转导感应,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病邪也可循经出入,而反映各种病变。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的联系,可以察知疾病的病变所在,进而指导治疗。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气是一种能动变化的精微物质,具有多种形式和生理功能。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而最基本的是元气。在气化运动中,气表现为推动、温养、防御、固摄四方面的基本功能。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并可从肾精转化而来,循行于周身而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布散于全身,滋润组织器官,它还是血液的组织成份。 气、血、津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的网络联结,联系形体组织(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以气、血、津液等为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构成一个即各有其生理活动特性,又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生命活动整体。

气的主要来源
1,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无形而不断运动的特性。
2,生命活动的动力。
气的主要来源
1、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
3,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又称谷气。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分类
(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功能(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1)走息道而司呼吸--助肺呼吸,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2)贯心脉而行气血--助心行血。(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化生。功能(1)化和血液。(2)营养全身。
(四)卫气:行于脉外。生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功能:(1)温养作用,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2)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3)防御作用,机体抗御外邪的首要屏障。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源于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与肾中精气。根据气所在的脏腑经络称之为某脏腑之气或某经之气。如:心气,肾气等。这里的气指的是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生理功能和运动方式。故脏腑经络之气的虚实,不是指其形态器质的损伤如何,而是指其生理功能的异常。
另外,气还有多种含义,如正气,邪气,中药中的四气等。
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2、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温煦作用
1、维持人体的体温
2、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循行
(三)防御作用
1、可以抵御外邪入侵。2、驱邪外出。
(四)固摄作用
1、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和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4、固摄脏腑,使其位于恒定的位置
(五)气化作用
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六)营养作用
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主要是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血是运行于脉中具有很强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的生成: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
功能:血具有很强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运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在美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有华、感觉活动灵活自如等。如果血液生成不足或过度耗损导致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弱时,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指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皮肤干燥、头发枯焦等一系列血虚失于濡养的症状。
    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
津液的新陈代谢过程是通过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相互配合完成的。津液的生成源于饮食水谷,经胃的受纳、腐熟、消化,精微部分下传小肠,经小肠分别清浊,吸收其中有营养的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脾,脾将胃肠输送来的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通道,把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内注脏腑,以濡润营养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代谢废物下归于膀胱,经肾脏的气化作用,再将代谢废物中有营养作用的清的部分上升到肺,输布全身,将代谢废物中无营养作用的浊的部分从膀胱以尿、从汗孔以汗排出体外,推陈纳新,维持人体体液的相对平衡。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津液以水为主体,有很强的滋润作用;含多种营养物质,有营养功能。分布于体表的津液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窍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窍滋润;流入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液能充养骨髓和脑髓;进入血脉的津液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血液充足,环流不息。
津液在美容中期极其重要的作用。皮肤的水嫩程度,弹性,光泽,以至于皱纹的生成,都和津液代谢是否正常密切相关。
精是人体内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有益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秉受父母精血以成,所谓"人始生,先成精'"。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不断补充消耗的精气。
功能
(一)繁衍生殖
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二)生长发育
人之生始于精,人出生之后,赖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精直接关系到人的寿命长短和体质强弱。
(三)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可化血,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所以,精气充足则容貌靓丽,神清体健。
气血津液
来源:大众医药网 

导读: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1、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由气构成的。故内经指出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精气是生命的基础
古代哲学认为精气是气的精粹部分,是形成天地万和人类的精微物质。中医进一步发展精气学说,认为精气不仅指人的生殖之精,而且泛指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故曰人始生先成精。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人体一方面要不断摄取自然物质并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使之转变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生命活动又不断消耗自己,产生废物,通过汗尿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2、精神活动要以五脏精气做为物质基础。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主要来源
1、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气——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又称天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又称谷气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肺为气之主
      自然界的清气——肺吸清呼浊——参与人体的代谢
    肺主要生成宗气,其聚于膻中,具有行呼吸,行气血的作用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全身
3、肾为生气之源
    肾中精气——先天之精气:构成人的原始物质,生命的基础
            ——后天之精气:供给脏腑代谢消耗后剩余的部分
三、气的运动
(一)气机的含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
1、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
气的运动是脏腑功能的具有体现
五脏: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
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
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脾主升,胃主降。
六脏:以通为用,宜降。
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失去了升降出入的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
        ——气滞: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瘀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
        ——不降:下降运动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运动太过
        ——气结、气郁: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
        ——气闭:出入运动不及甚者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1、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2、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温煦作用
温煦作用表现在:1、维持人体的体温
                2、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循行
温煦作用的气——阳气——多则热,少则寒——气有余便是火
(三)防御作用
表现在:1、可以抵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四)固摄作用
表现在:1、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和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3、固摄
精液,防止妄泄
        4、固摄脏腑,使其位于恒定的位置
(五)气化作用
气化: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六)营养作用
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主要是指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五、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元气
气                 水谷精气      营气、卫气
      后天之精气
                   自然清气          宗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和元阳。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乃肾精所化生的肾气,统称肾中精气。
     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又赖后于水谷之气的培育
(2)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脏,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3、主要功能
(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2)推动、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二)宗气
1、基本含义
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宗气所聚之处——上气海,又名膻中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组成
(2)分布:
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上行者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下行者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于足;其贯心者,经心脏入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
3、功能
(1)走息道而司呼吸——助肺呼吸
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肺气不足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助心行血
通过 虚里(心尖搏动处)的搏动状况,推测宗气的旺衰。
(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三)营气
1、基本含义
是行于脉动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营气。
因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与血不可分离,常称营血
与卫气相对而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外为阳,内为阴,故又称营阴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部分化生
(2)分布: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3、主要功能
(1)化和血液
(2)营养全身
(四)卫气
1、基本含义
卫,卫护、保卫。
与营气相对而言,又称卫阳。
特性:PIAO疾滑利,流动迅速。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分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具体路线,说法不一:
①营卫并行,阴阳相随。
《灵枢·营卫生会》“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
《难经·三十难》“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在黎明开始,当眼睛睁开的时候,卫气从目内眦上行头部,循手足太阳、手足少阳和手足阳明经,至四肢末端,再通过四肢的阴面上至目,是为一周。每一白天,卫气环行阳分二十五周次。从入夜到黎明,则从肾开始,依次由肾,心,肺,肝,脾五脏,又返回肾,一夜之中,卫气往复环转于阴分,亦二十五周次,昼夜合为五十周次。
③散行于全身
外达皮肤之中,筋骨分肉之间;内至胸,腹,脏腑,育膜等处。
3、主要功能
(1)温养作用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
(2)调节作用
司汗孔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3)防御作用
卫气自身有防御作用,另外肌肤腠理为机体抗御外邪的首要屏障,通过卫气的充养可使皮肤柔润,肌肉壮实,腠理致密,使其抗邪能力增强。
(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脏腑经络之气与其他气的来源相同,源于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水谷精气与肾中精气。
根据气所在的脏腑经络称之为某脏腑之气或某经之气。
脏腑经络之气的意义不在于其组成成分,物质实体如何,而在于脏腑经络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生理功能和运动方式。故脏腑经络之气的虚实,不是指其形态器质的损伤如何,而是指其生理功能的异常。
另外,气还有多种含义,如正气,邪气,中药中的四气等。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运行的通道,称为血府
血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由津液和营气化合而成。
(二)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脾胃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心    心主血脉,一方面主行血,另一方面主生血。
3、肝    肝五行中属木,应春之生发之气,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
4、肾    一方面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化血;另一方面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血,即精血可以互化,故称精血同源。
三、血的循行
(一)血液的循行方式
沿十四经循行:肺——肝——任——督——肺
(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
1、心主血脉
血信赖心气的推动
2、肺朝百脉
肺主一身之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助心行血。
3、脾主统血
脾气旺盛可固摄血液,防止其溢出脉外。
4、肝主藏血
一方面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使循环血量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防止出血;另一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利于血液的正常循行。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各利,精神乃居。”
心血虚、肝血虚——惊悸、
失眠、多梦
失血——烦躁、恍惚、昏迷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定义: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
     换言之,体内除血液外,其它所有正常液体都属于津液。
  2、津液不但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这是由于:津液存在于形体内,起滋润作用
          津液载气,保证气发挥防御、固摄、化生等功能活动
          津液可化血,营养周身
3、津与液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性状            功能            分布
  津   性质清稀流动性大     滋润    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
  液   性质稠厚流动性小     濡养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联系: 同属于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在运行、代谢过程中互相补充,相互转化,病变过程中又相互影响。
     一般常津液并称,只是在伤津和脱液时有不同。伤津未必脱液,脱液一定伤津。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一)津液的生成
  1、脾胃的运化
  2、小肠主液
  3、大肠主津
(二)津液的输布
与肺、脾、肾、肝、三焦诸脏腑有关。
  1、脾气散精
               津液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于全身
脾的转输作用
直接布散全身,即“灌溉四旁”或“脾为胃行其津液”
 
  2、肺主行水
     宣发——人体上部、体表

     肃降——肾、膀胱及人体下部
  3、肾主津液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   胃的游溢精气的源动力
                                   脾的散精
肾主津液                           肺的通调水道
                                   小肠主液
            肾将肺输布的津液   清者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于全身
                               浊者排入膀胱
  4、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津行——有利于津液的输布
  5、三焦决渎
     三焦可作为津液运行的通道
(三)津液的排泄
与肺、脾、肾有关
  1、汗、呼气
  肺宣发——津液——皮毛——汗
  肺呼气——津液——体外
  2、尿
  肾、膀胱的气化作用——津液——尿
  3、粪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濡养
  濡:粘湿、润泽。
  在肌表——滋养肌肤毛发
  在孔窍——滋养、润泽孔窍
  在骨髓脏腑——滋润内脏,充养脑、骨、脊髓
  在关节——润滑关节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见书
(四)排泄代谢产物
(五)运载全身之气
  大汗亡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气和血的关系
气   阳   主动主温煦
血   阴   主静主濡润     气与血同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
气与血在生成与输布方面关系密切,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对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饮食——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血液
1、气能生血            气化——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出来
              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
 
              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贯心脉以行血
2、气能行血
              气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如:妇女
闭经、行气活血
3、气能摄血
   摄,统摄。这主要指脾能统血
(二)血对气的关系
            血能生气——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存在于血中,赖血面运载而达全身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饮食——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津液
                           气的推动和激发
2、气能行津   气的升降出入——肺脾肾升降出入——津液在体内输布、排泄
3、气能摄津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
津液可化气
津液可载气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渗于脉外——津液
    血液不足——瘀血:脉外津液减少,致肌肤干燥、粗糙、甚则甲错
                失血过多:口渴、尿少、皮肤干燥
夺血者无汗。
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二)津液对血的关系
津液、血同为水谷精微所化——津血同源
汗为津液所化——血汗同源
    津液大损——脉内津液不足
                甚至脉内津液渗于脉外——血脉空虚、津枯血燥
    夺汗者无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