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境尴尬的杀菌剂,主治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粉唑醇还有救吗?

 佰秀农业 2023-02-06 发布于安徽

01

同属于三唑类杀菌剂

粉唑醇主治锈病和白粉病,为啥没名气

在三唑类杀菌剂中,无论是老一代的三唑酮、三环唑,还是中生代的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己唑醇,又或者是新一代的氟环唑、氟硅唑、戊菌唑、四氟醚唑,无论哪一种,在杀菌剂市场上都属于响当当的一员。

每一种三唑类杀菌剂,都拥有过属于他们的闪光时代。

但有一种三唑类杀菌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发并上市以来,至今依然存在,但却不为人所熟知。

虽然对禾谷类白粉病、锈病防效优秀,近年来更是获得小麦赤霉病的登记,尤其在2010年前后,国内生产企业也进行了大力推广,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未能在市场上激起一丝波澜。

它就是粉唑醇,一个比较直接(名称),却又尴尬到无人问津的三唑类杀菌剂。

粉唑醇具有三唑类杀菌剂的诸多特点,对担子菌和子囊菌引发的病害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和其它三唑类杀菌剂所不同的是,粉唑醇具有较好的由下向上传导的能力,却不具有由上向下及植物体横向传导的能力。

在佰秀农业看来,这种缺陷,在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时,如果施药不透彻,则很容易导致病菌残留,从而无法完成彻底杀灭病菌的目的。

如果说内吸传导渠道单一是粉唑醇致命缺陷的话,但还不是它不被人熟知的根本原因。

02

粉唑醇不被市场熟知的3种原因

①出身原因

在诸多杀菌剂大家族中,三唑类杀菌剂可谓是“群星荟萃”,即便是极具年代感的老一代三唑酮、三环唑,至今也没有被市场淘汰,在小麦、水稻等作物病害防治上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个个有本事,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就愈发激烈,综合能力稍逊的成员,就容易在激烈竞争中被淹没。

粉唑醇就是如此,从上市之初,虽然定位清晰,同时也具备三唑类杀菌剂的诸多优势,但由于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经过多番努力,还是没能冲出重围。

不但在国内,即便放眼国际,粉唑醇的市场应用也没其它三唑类杀菌剂醒目。

②缺乏“陪跑者”

一种新型杀菌剂上市,一般都是由国外公司前期下大力度推广,当完成市场布局,并充分享受市场红利后,前期申请的专利保护到期,再由国内农药生产企业跟进“陪跑”。

如今年专利保护到期的氯虫苯甲酰胺,国内企业可谓是蜂拥而上,这样的产品,即便已经应用多年,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市场空间。

而粉唑醇既缺乏前期由国外巨头公司花重金“砸市场”的行为,又缺乏国内企业集体造势的行为,即便有几家想重金打造,但缺乏同行的“陪跑”,孤独的前行,在偌大的市场里,根本激不起一丝水花。

③尴尬的定位

一款产品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空间,而获得市场青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高价位、高效果、高费用(推广费用)的“三高”策略,目前各种爆款农资均是采取这种方式。

二是高效果、低价位、低费用的策略,这种策略常被应用于过气老产品或企业促销产品。

但这两点策略,粉唑醇都不具备,据佰秀农业了解,当前粉唑醇原药价格依然在20万/吨上下,远远领先于第一代及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仅次于氟环唑和氟硅唑等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

这种不上不下、悬在半空的定位,使粉唑醇既不接地气,又达不到高大上的级别。

03

粉唑醇在国内的登记规模及应用

据佰秀农业统计,当前在我国农业农村部获得登记的粉唑醇证件为43个,其中原药证件10个、单剂30个、混配剂3个。

登记防治对象主要有小麦白粉病、草莓白粉病、烟草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等。

混配剂有水稻纹枯病及水稻稻曲病登记。

登记剂型主要以悬浮剂为主,另有2个可湿性粉剂和1个颗粒剂登记。

以250克/升粉唑醇悬浮剂举例,用于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亩用药20-40毫升,兑水60斤稀释后均匀喷雾。

为达到较好防治效果,在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时,建议和嘧菌酯及醚菌酯混配;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和咪鲜胺。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

总结

定位的失败,是导致粉唑醇处于尴尬的境地的根本原因,而粉唑醇若想在未来获取一定的市场地位,降价是唯一的出路。

佰秀农业认为,若把市场定位与苯醚甲环唑及戊唑醇等第二梯队的三唑类杀菌剂靠近,那么,以粉唑醇自身特性及尚未产生抗性的特性,且精准定位禾本科作物,想在当下赢得一片市场,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