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 | 平遥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兰州家长 2023-02-06 发布于甘肃

平遥古城的古建筑、古街道、古民风、古文化令世人非常迷恋。“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平遥古城的评价。自有郡县制以来,平遥就作为“县治”而存在。古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及其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活标本。城内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展现了传统而优秀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平遥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古往今来,这块黄土地上孕育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其辛劳和智慧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平遥古城不愧为“中华大地上的瑰宝”。

千年平遥

平遥县,古陶地,帝尧初封于此。虞舜时属并州;大禹治水后属冀州;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汉始称平陶,兼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并属太原郡;三国时归魏,属西河郡;西晋时属太原国;北魏始光元年(424)因避太武帝名讳改“陶”为“遥”,遂为“平遥”,历经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平遥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处。

古建遗风

平遥古城气势雄健、规模宏大的古城墙,中国最珍贵的古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重建于金的、国内现存极少的文庙大成殿,建于唐显庆二年(675)的清虚观,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双林寺,遍布城内外大大小小庙宇内的1000余道碑刻,距今最古的金庄文庙中的孔子塑像……无一不令人惊叹、神往。平遥还有保存完好的汉族民居建筑群。民居以砖木结构和窑洞式建筑为主,外观十分讲究,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华丽的彩绘、照壁、石狮、垂花楼、神龛烟囱、拴马柱,比比皆是。置身平遥,走在恍如隔代的古街道,不知能否唤醒这里千年的沉梦。

古城墙

一道古城墙,仿佛隔开了历史与今天,隔开了古典与现代,青苔遍布的城砖经历了多少宋雨清风?平遥古城墙始建于西周,由尹吉甫将军出于军事目的而建。明洪武三年(1370)扩建,明朝中、晚期有过修缮,现在基本保持着明初城墙建筑的形制结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城墙平面呈方形,全长约6000米,高约6~12米,宽约5~10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顶部铺砖作排水之用。环周每隔50米有一个城台,台上筑堞楼,共71座,还有魁星楼1座,垛口3000个,传说为孔子72贤人、3000弟子的象征。

城墙四周筑有角楼,6道城门均有里外门向外突出,呈瓮形。鸟瞰古城,似一巨大的神龟,头南尾北,静卧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如龟背上的寿纹。因此,平遥古城一向有“龟城”之称,在我国现存的4座历史文化古城中,保护得最为完好。

双林寺

双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双林寺坐落于古城西南6000米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其建筑年代至今尚难确考,但据寺内现存北宋《姑姑之碑》所记,应该不晚于北魏,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双林寺坐北朝南,建在3米高的土台上,禅院在东,寺院居西,现有大小殿宇10座,组成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前端的天王殿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前院有释迦殿、罗汉殿、阎罗殿、武圣殿和土地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菩萨殿,其中大雄宝殿是明初在焚毁的七层楼阁台基上重修的;后院是重建于明正德年间的五楹娘娘殿和贞义祠。整个建筑规模适中,布局紧凑。各寺庙殿堂内的彩塑以红泥塑成、黑琉璃点睛,用表情手势来表情达意,塑造性格。寺内现存彩塑2000多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它们造型生动、形神兼备、色彩艳丽,艺术价值极高,凝聚了我国彩塑艺术的精华。

双林寺于1965年5月24日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8月7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正式成立;1988年1月13日双林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大会通过决议,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双林寺为其中一项。

镇国寺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北15千米的郝洞村,初建于五代北汉,后经清代重建。现存寺内建筑多为明代重构,唯万佛殿及其内塑像仍是五代遗物,虽经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补葺,五代原状依然如故,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建筑分前后两院,前院南隅山门三楹,内塑四天王像,亦称天王殿;前院正面是万佛殿,形制古朴;后院东西两隅配以观音、地藏二殿。除观音殿外,各殿塑像俱存,三佛楼内还保存有明代壁画。“千年瑰宝”万佛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平面近正方形,殿身设檐柱一周,殿顶歇山式,举折较平缓。整体建筑设计巧妙、用料合理、结构简练、工艺精良。殿内佛坛宽大,平面凹字形,束腰叠涩座。坛上佛、弟子、菩萨、金刚等像11尊,显然是唐末五代风韵。院内龙爪槐两株,形如伞盖,盘曲错结,饶有古趣。

县衙

“县衙”是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基层单位,源于春秋末季。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属罕见,除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霍州署以及内乡县衙外,平遥县衙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这座古县衙位于平遥城内西南部,坐北朝南。始建年代无考,据旧县志载,明清时期都曾有过大规模的增建与改筑,始成后来的规模。衙门建筑主从有序,符合封建时代官府衙门前朝后寝的格局特点。

其中大堂也叫公堂、正堂,是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为整个县衙中的主要建筑物;大堂矗立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之上,显得雄伟壮观。二堂在明代叫退思堂,也叫思补堂。这里主要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小憩或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内堂亦称内宅,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的案件也在此审理。这座古县衙的主要建筑均有楹联,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清虚观

清虚观原名太平崇圣宫,始建于唐显庆年间,宋治平元年(1064)改为清虚观,是平遥古城最大的道观。“清虚仙迹”为古城八景之一。清虚观为前后三进院落,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排列于中轴线上。观院门牌楼上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题“清虚仙迹”的匾额,背面书“古陶胜境”。龙虎殿为元代建筑,采用“悬梁吊柱”的奇特结构,十分少见。三清殿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上起五脊六兽歇山顶,殿宇高大壮观。整个道观气氛祥和,充分体现了道教文化的内涵。

观内除现存古建筑和几组彩塑外,还保留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大小碑碣20余通,颇具研究价值。藏于观内的28箱纱阁戏人为清代艺人许立廷所作,以传统戏曲为创作题材,用草秸、泥和纸等原料制成戏剧人物,是平遥独特的民间艺术珍品。纱阁戏人在国内没有同类作品,属中华一绝,弥足珍贵。

日升昌票号

“票号”是清代出现的一种金融机构,而开办最早的票号是日升昌票号,其财东是山西平遥县达蒲村李氏,首任经理是大名鼎鼎的雷履泰。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嘉庆末年,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埠际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由于过去的“起镖运银”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间试行汇兑办法,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道光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为日升昌票号,专营汇兑。票号是很能赚银两的生意,估计从道光到同治年间50余年的时间内,财东李氏从日升昌票号分红达白银200万两以上。1914年农历9月,在金融界活跃90余年的日升昌票号倒闭,该号之倒闭“于全国金融影响甚大”。

日升昌票号占地1400平方米,有建筑21座。正院沿南北轴线,由三进式穿堂楼院组成。前院设置柜户、信房、财房等营业用房,后院为客房与客厅,前后两院由过厅连接,既相连又独立。内部环境幽深静谧,外部轮廓起伏跌宕,富有韵律美。与其他传统民居不同,日升昌的大门、照壁、门窗等的装修,少见浮华讲究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而是十分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如今的日升昌已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每年都有许多访客来这里探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