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道家黑科技:来自7000年前的仿生学,现在的技术无法复制

 yzhkl 2023-02-06 发布于云南

屈原大名鼎鼎的《离骚》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离骚》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的部分里,有这样一句:“何方圆之能周兮”。这句话的意思是,方的东西和圆的东西怎么能相吻合。

不知道读书时大家会不会有疑问,这里的“方”和“圆”指的究竟是什么呢?与屈原一样处于楚国的文学家宋玉给出了答案。他在《九辨》中写道:“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

文章图片1

原来“方”和“圆”指的是方枘和圆凿,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榫头和卯眼。屈原的“方圆”、宋玉的“圆凿方枘”说的是方形的榫头和圆形的卯眼。

或许小伙伴看到这里会有疑问,这和我们的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个失落的道家黑科技,今天的技术无法复刻的来自7000年前的仿生学就是平平无奇的榫头卯眼吗?没错,我们说的正是中国古代神奇的榫卯结构。

文章图片2

神奇的榫卯结构

上图就是我国古代常见的榫卯结构,或许会有小伙伴觉得图中的榫卯除了格外复杂,好像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我们说到榫卯结构的神奇,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这就要从一场2017年所举行的一场测试古建筑强度的实验开始说起了。

大家都听说过几级地震的说法,地震的规模、大小不同,定级也不同。评价地震规模的标准就是里氏震级,又被称为黎克特制震级。这一尺度下的地震等级,每级之间所差的能量大约是31.7倍,造成的振幅也有10倍差距。

文章图片3

我们不难想象,1级2级地震之间相差可能不大,地震等级越高、每级之间相差的也就越大。那我们上面所说的实验中,古建筑能承受多大的地震等级呢?答案是直到10.1级,古建筑都一直没有坍塌。

要知道,很多地区的地震仅仅只是7级、8级就几乎没有房子不坍塌了。千年前一座的“形销骨立”的古建筑却能在8级地震中巍然挺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4

答案恐怕令大家意外,正是榫卯结构。我国很多古建筑在建造时所使用的连接方式都是榫卯结构,因此太和殿才能在数次地震后屹立,实验中的古建筑也才没有在地震中坍塌。

要知道,榫卯结构几乎都是木质,没有金属的钢钉,也没有现在的混凝土。它的连接全靠结构内部力与力之间的平衡,不废一钉一销却带来了如此的高稳固性和高抗震性,榫卯该是多么神奇的黑科技啊!

文章图片5

榫卯结构可以说是将道家刚柔并济的思想运用在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首先体现这一思想的就是它的结构形式。

榫卯结构是木料之间的连接,用的完全是各种木。并不使用现代建筑中、家具制造业中常见的混凝土,或是各种钢钉、螺丝、螺帽,更没有各种胶水。榫卯结构能够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完全是靠榫头卯眼之间达成的力量的动态平衡。

文章图片6

区区木质材料做成的结构稳固程度却媲美现代工业的钢筋混凝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凭这一点就已经够神奇了。不知你是否有过好奇,如此神奇的榫卯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榫卯结构的用途

我国最早发现的榫卯结构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与榫卯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存在拼接痕迹的野兽骨骼组织。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榫卯结构应当是模仿野兽骨骼而来。

从古至今,榫卯结构都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赫赫有名的古建筑都使用了榫卯结构,如著名的山西悬空寺,有如蓟县的观音殿。

文章图片7

说起悬空寺的大名,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熟悉。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建在半山腰,一面倚着峭壁,寺体的部分只有几根岌岌可危的柱子支撑。倘若你去摸一摸柱子,会发现这些支撑了大半寺庙的柱子居然是活动着的。

在当地有居俗语曰“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说的就是悬空寺的奇与险。它面临深渊,位于峭壁,拥有着40多间楼阁殿宇,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文章图片8

看照片就能感受到悬空寺的奇险,仿佛一阵风来就可以吹得它摇摇欲坠。这样的寺庙是怎样撑过风吹雨打、地震动荡,在千百年来保持稳定、经年不倒的呢?

其实,悬空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巧妙地利用了榫卯的原理。寺庙的最大受力点其实不是支撑它的那几根柱子,而是深深扎入山体中的粗大的横梁。这些横梁让寺庙得以在悬崖峭壁上建造,起到支撑的作用。

文章图片9

那悬空寺下的支柱呢?真的一点用也没有吗?当然不是的。悬空寺下的支柱所起的作用其实相当于一个弹簧,它们会在刮风下雨甚至是地震时摇晃,以此调整对寺庙的支撑,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怎么样,这样的动态平衡是不是很耳熟?悬空寺下的柱子就像几个和悬空寺一起构成的巨大的榫卯结构,为悬空寺减震,让悬空寺在千百年的风雨变幻中避免了坍塌,得以保存至今。

文章图片10

除了悬空寺,榫卯在建筑学中的运用还有一个典型案例,那就是天津独乐寺的观音殿。比起悬空寺,这是一个不那么为人所知的寺庙。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寺内观音殿的斗拱。

观音阁有三层,游客可以逐层而上,欣赏位于阁中的观音像。这座小楼一共有内外24种斗拱结构,没有任何地基,只是一层叠着一层的地坪。它经历过起码7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距今已经一千多年,始终屹立不倒。

文章图片11

这样一栋没有任何地基、只靠自身结构抗震的木制小楼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榫卯结构。斗拱是一种在我国古建筑中独有的承重的结构模式,正是观音阁内外的24种斗拱结构让它熬过地震和风雨,千年后仍然屹立不倒。

如果你去过故宫,会发现斗拱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太和殿还是乾清宫,无论是屋檐下还是柱子上,层层的斗拱是故宫挺过一次次地震的保障,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文章图片12

榫卯结构的介绍

看完了榫卯结构悠久的历史和结构的神奇之处,你是否想更了解一点这个从7000年前延续下来的智慧呢?你知道榫和卯具体指的是什么吗?你知道有多少种常用常见榫卯结构吗?我们一起来走近简单的榫卯结构,共同了解它吧。

榫卯是我国古代一种常用于建筑、家具等地方的一种非常神奇的结构模式,它利用框架结构上一凹陷、一凸出的结构契合所达成的力量平衡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牢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文章图片13

我们一般将凹陷之处称为榫眼或卯眼,凸出部分则是榫头,两者合一就是榫卯。这样说或许小伙伴们仍然会觉得有些抽象,哪就让我们走近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榫卯结构,进一步了解这个传承千年的老祖宗的智慧吧。

榫卯结构根据连接不同部件的榫头卯眼的形状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面与面或边与边的结合、点与点的结合、三个不同构件的结合。我们先相对来说最为简单的榫卯——面与面的接合开始了解。

文章图片14

面与面接合的榫卯结构有燕尾榫、企口榫、扎榫、穿带榫、平口榫等,我们今天就介绍燕尾榫、企口榫和扎榫这三种较为常见的榫卯结构。

燕尾榫这一名称可能很多小伙伴都会觉得陌生,小编如果拿出图中这种塑料泡沫版,大概许多人都会觉得十分亲切。

文章图片15

这是十多年前十分流行的一种用塑料泡沫制作的软垫,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泡沫垫拼接铺设成一大块,实惠便捷。这些泡沫板的板与板之间连接的方式是曲曲折折的梯台形折线,所利用的榫卯原理就是燕尾榫的变形。

燕尾榫因为头大、脚细,又有别称“银锭榫”,是举世公认的“万榫之母”。从箱盒柜橱的抽屉结构,器具中的串肖、挂肖、暗扣、明扣,到升、斗等度量工具的组合形式,无一没有燕尾榫的踪迹。

文章图片16

熟悉木工的朋友应该听过“企口”这一名词,“企口”其实指的就是企口榫。企口榫得名大概是因为结构实在很像企鹅的嘴巴部位。它是两块木板各自挖出不同的凹槽,然后拼接在一起形成。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抽象?别着急,小编找来了企口榫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图片17

怎么样,看着是不是很眼熟?如果把这个结构竖过来,再在其中一个上装上玻璃,是不是就和我们家庭中常用的平移式窗户、移门的结构很像?没错,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移门、窗户所采取的结构就是企口榫。

扎榫这一榫卯结构乍听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倘若看到图片或许就会有人想到,它的榫头上宽下窄、从上往下慢慢尖锐,这样一个小木橛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楔子”吗?没错,楔子的结构其实和扎榫有很大的联系。

文章图片18

点的接合的榫卯结构有格肩榫、双夹榫、双榫、半榫、勾挂榫等等模式,我们就将其中较为典型的格肩榫、勾挂榫拿出来进行简单介绍吧。

格肩榫常用于横的构件与竖的构件之间的接合,它需要在两个构件分别挖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凹凸结构然后拼合。格肩榫的特点是两边有榫肩、中间是榫头,听起来有点像企口榫,只是企口榫用于面与面、边与边的衔接,不同于格肩榫。

文章图片19

格肩榫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各种家具的拼合,如椅子、凳子、桌子等。它又根据尺寸分为大、小格肩榫,不易扭动、十分牢固,现在木匠工作时也常用到这种结构。

挂勾榫听起来便不难猜到它常用于日常生活中悬挂东西,命名也是由其用途决定的。它由一个弯钩形状的挂勾和一个挂勾所要悬挂的面组成,这个面可以是墙面、柱子甚至是桌子腿。

文章图片20

挂勾榫所挂的面会有一个竖着的梯台形的凹槽,向外的一面窄,越想内越宽。挂勾上的榫头部分则也是直角梯形的形状,榫头的下缘是直线形,上边是切合榫眼的斜边。这样,将榫头和榫眼接合在一起,它们的上部分就可以贴合。

或许有空间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小伙伴已经想问了,虽然上半部分贴合,挂钩榫的下半部分可是平着的,这样能挂得住东西吗?当然不能了。

挂钩榫还有一个至关紧要的小零件,那就是一个小小的木楔。将这个木楔扎入卯眼中的空隙,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挂勾榫了。没有木楔的榫卯结构会活动,一旦加入木楔,结构就会非常稳固。

文章图片21

最后一种榫卯的分类是三个不同结构的拼合,常见的有粽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等等。这一类的榫卯结构普遍较为复杂,还有些是由面与面、点与点之间的榫卯结构的组合、演变而来。今天我们就讲其中的一种:粽角榫。

粽角榫,一听这一名想必很多小伙伴都会想到端午节的粽子,粽角榫正得名于此。它由三个构件拼接而成的外形很像粽子的一角,于是被称为粽角榫。

文章图片22

粽角榫是在长短榫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三块构件之间都是同时具有榫头卯眼,彼此之间互相拼合,十分复杂又很牢固美观。

总结

道家的刚柔并济思想与墨家的木工技术被浓缩在小小的一个榫卯结构中,用在建筑中不起眼的角落。到这里,我们终于能明白,为什么榫卯结构以今天的技术仍然难以复刻,为什么榫卯结构会被称为“黑科技”。

这样抗震水平一流、至今仍然能运用在众多高科技领域、堪称神话传说的结构竟然在7000年前的远古时代就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并运用在生产生活中,老祖宗的智慧实在是令人叹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