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新年,忆旧年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3-02-06 发布于福建

本文作者:靳焕珍


每逢佳节倍思乡,又一次不自觉地在新年里忆起旧年。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的确大不相同,那时的年味年俗自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当年奉行的一些老规矩,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进入腊月,每家每户的饭桌丰盛起来了,院子里的味道香浓起来了,大人们忙碌的节奏快起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沸腾起来了。那时母亲每晚加班加点为我们赶制新衣。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只高度数的电灯泡、一位“匝匝弄机杼”的母亲、一堆细针密线缝制中的衣服,这样温馨的夜景成功点燃了我幼时关于年的感知和畅想!

腊月二十以后,便开始全家总动员,扫屋刷墙,擦玻璃贴窗花挂年画,喜气洋洋的氛围撩拨着每个人的心。接着蒸糕压粉炸麻花烧猪肉,把年的序曲推向高潮。二十八该腾出手来贴对联了,贴对联的日子应该是老祖宗选好的,乡亲们说:“二十八不贴对联的话,就只能等三十贴了,二十九贴对联家里会生九个闺女的。”那个年代的家庭普遍都有两三个孩子或者更多,经济压力已然不小,如若再生,别说总共变成九个,就是六七个,也怕是父母自找苦吃了吧。何况,在当时的主流意识中,与顶门立户传宗接代的男儿相比,闺女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一句老话,犹如铁律,不到万般无奈,没人选择二十九贴对联。

但是自家盆里栽种的大葱,即使长势喜人,也必须在二十九(或三十,总之年前)连根拔掉,如果实在心疼,就等过了年择日重新栽上便可。因为按老话说:如若盆里的大葱,从年前一直长到年后,就是让“穷根入了肚”,很难脱贫。原来,拔掉葱根,就是拔掉穷根。老话世世代代流传,乡亲年年岁岁照做,祖祖辈辈对发家致富的期望始终虔诚!

除夕零点接神,鞭炮齐鸣,烟花绽放,旺火冲天,夜空璀璨。当烟火阑珊,火红未央之时,父亲于旺火堆中点燃一束干柴,带回屋里,引燃新年里灶膛中的第一把火,待它燃得红红火火,父亲返身出来,走进牛棚,从牛头上细密的牛毛里摸得一粒种子,便快步走回家中,欣喜地向我们宣布,今年秋天将是哪种作物获得丰收。原来,这也是一则祖训:除夕夜里,接神之后,从牛头上摸出什么种子,就预示着当年什么作物会大获丰收。神圣的牛头,神奇的预言,不管灵验与否,都是世代为农的家乡人对于年丰岁稔的默默期许!

年来了!大年初一早晨,敲锣打鼓迎喜神。初二零点以后,鞭炮声中接财神。初五破五,找件有破损的衣服,缝补完好,叫做“补穷窟”;从墙角炕边收集些许尘土,带一枚鞭炮,一起拿到路边,放鞭扬尘,叫做“送穷土”。初十要吃莜面,做“十指”。十指,是用故乡特产莜面,搓成十个长条,每条上面点出一个小坑,整体看去,正如十指上面有了指甲。待到蒸熟,仔细观察,第几个坑里有水,就意味着几月份有雨——适时的雨水对于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简直比油还贵!元宵节前后共三天,每晚生旺火踩高跷扭秧歌,热闹非凡,仪式感满满,为的是请神送神,请的是财神,送的是瘟神。如此等等,喜庆的正月,蕴藏着说不完的老话。不过说来说去,都绕不开一个中心——祈福消灾,都是人们对于年节的敬畏,对新年的憧憬!

此外,从初一开始,有些日子忌针,有些日子忌剪子,有些日子忌针又忌剪子,意指在那些规定的日子里不能动针动剪刀,如果犯忌动了针或剪刀,据说会遭遇这样那样的灾祸。所以,正月里即使不巧遇上衣服掉了纽扣或脱了线这样的小问题,当天能不能解决,得看日子,看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我记不清具体哪一天禁忌什么,也记不清犯了什么忌,对应哪种灾祸。也许,记不清的根源在于不懂。年少时我不懂去琢磨,长大些,琢磨也还是不懂。后来,我在他乡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在那些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新年里,我总不自觉地忆起故乡正月忌针忌剪子的老规矩,当然,同时想起的还有当初母亲灯下繁忙的身影和她疲惫的神情。我终于明白:老祖宗留下的正月不许随便用针用剪的规矩,其实不是生硬的限制,而是一种温暖的体恤——体恤忙完了春夏秋三个农忙季之后,又在冬天紧锣密鼓备办年货、夜以继日赶制新衣的庄户人家的女儿们和媳妇们,希望她们能在年初岁首,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享受一段清闲时光。

同理,那些在什么日子必须吃什么美食的传统,不也是对风里雨里辛苦操劳一年的人们的犒劳和奖赏吗?那些关于走亲访友的礼节,不正是对人们孝老爱亲、郭亲睦族的提醒和勉励吗?

原来,那些陈年旧俗,看似繁文缛节,颇多讲究,其实,每一条讲究都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冰冷规则,而是一种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祖先们在漫长岁月里积淀下来的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对子孙后代淳朴的人文关怀!

随着时空变迁,许多旧时年俗也在悄悄蜕变,但无论老传统还是新风尚,都浓缩了我们对人生的尊崇与热爱,都蕴含着我们对未来的追求与期待!一年又一年,时俗在变,信念不变——新年胜旧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