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见,星云大师

 雨季不再来0v2s 2023-02-0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星云大师,原名李国深,法号悟彻。

他是临济宗第48代传人;他创建了世界知名的佛教圣地佛光山;他是人间佛教的践行者,弘法足迹遍布全球。

今日,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布公告,公元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下午五时),星云大师于佛光山圆寂,享耆寿97岁。

图片

也许再详细的话语,也描绘不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也许再细腻的笔触,也重现不了他那沧海桑田的经历。

这一次,且让我们通过星云大师的三个发愿、两盏明灯和一封遗书,来缅怀他如星云般多彩丰富的一生。


文|丫丁
编辑|齐乎巽
图|源于网络


三个发愿

“在苦难的时候,我们不要给苦难仇恨打倒,我自己有我心中的潜能,有我的愿力,就像皮球,越压它就弹得越高。”

这世间,难的并不是发愿,而是发愿之后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努力,风雨无阻地去实现心中的愿景。

图片


有的发愿,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初到台湾,人生地不熟,四处碰壁又无所依托的星云,不得不担任《人生》杂志的主编。

当时,创办杂志的法师看中了他的文笔和经验,找他担任主编,这一编就编了六年。在这期间,星云常常为了编务来回奔波。

有一次,这位法师跟星云说:“你在这一天前替我把杂志编好送过来。”

时间紧迫,星云紧赶慢赶,不敢误事,抓紧时间校对编印。杂志一印出,他立即背上100本赶往法藏寺,换了两趟车,走了两个小时,爬了数百级台阶终于如期送到。

隔天,法师喊星云帮他张罗请客的事,星云看到宴席有两桌,而且一桌刚好有空位,以为是要他招待这一桌客人,当他正准备就坐的时候,只见法师指着自己,冷冷地问道:“你怎么不到厨房去吃饭呢?”

星云一听才明白:“哎呦,原来我只配到厨房吃饭,这是客人请客,没有我的份……唉,算了……”

当时星云已经连着4顿饭没顾上吃了,但他走到厨房看到无人相识,也不好意思进去吃饭,于是默默离开,“好像每一步都踩在棉花上,踩在云端里,忘记了怎么下山的。”

辛苦一些不算什么,可是辛苦付出后不被认可反遭冷遇,换做是谁都会感到无比心寒。但即便如此,星云也没有怨恨他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中暗暗发愿:“我将来有办法,一定普门大开,要吃饭的人统统进来。”

这一声发愿,颇有几千年前杜甫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万千感慨。

二十年后,他做到了。他先后建立“普门精舍”与“普门寺”,每天设席两桌,普门大开,前来的人不用报姓名,就可以直接进去吃饭。

图片

有的发愿,是源于一个念头。

星云出生和成长在战争年代,兵荒马乱的日子与一贫如洗的家庭,都无法支撑他得到正规的教育。直到后来进入佛门,在焦山佛学院学习了两年多,才孕育了星云佛学思想的雏形。

二十一岁时,星云受托在宜兴祖庭大觉寺附近担任白塔国民小学的校长;

二十二岁时,星云随着“僧侣救护队”到了台湾后,自知五音不全,难以靠念经、梵呗来弘法,这时候“当一名佛教教师”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

二十五岁时,在当地“佛教讲习会”缺少师资时,他做了一年半的教务主任;

这三番五次的教育经验,让星云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走上佛教教育的道路。后来,屏东东山佛学院邀请星云去讲课,他欣然应允,双方本谈妥了日期,不料后面对方却失信于星云。“尽管如此,我并不气馁,下定决心自己办佛学院。”

办佛学院,可想而知并非易事,即便在很多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星云依旧一步一个脚印集众人之力,在高雄寿山公园里建了寿山寺,就这样办起了寿山佛学院。

但是,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小小的寿山佛学院已经容不下了,甚至占用了修行的地方,于是星云开始思量着再建一个道场……

图片

有的发愿,是源于身上的使命感。

“这个地方连鬼都不会来”

看到一大片荒野,跟星云同行来看寺院选址的人不禁脱口而出。大家看后都摇摇头,没人想再上山继续看。

星云见状,也不辩论,也不去说服,“各位不去看不要紧,我下(车)去看一下。”

走到山上,星云在一棵树下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忽觉通身凉快,也许就是那一刻,让他下定了决心。下山的时候,星云想:“你们说这地方连鬼都不来,鬼不来有什么关系,佛来就好了!将来我一定把佛请来这里!”

就这样,后来远近闻名的佛光山建设,开始了。

在开山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信众的需要,一方面要考虑道场的庄严,同时还要考虑办学和举办活动,诸多事务纷繁复杂,开支也很庞大,筹不到经费的愁事时有发生。

“但是,心里总觉得,为了佛教,我要有使命感,我一定要去完成。”正因为内心有了如此的发愿,再多的困难挡在眼前,也动摇不了星云的决心。

佛光山,简简单单三个字,却也是星云心中满满的寄托:山不在高,有佛就好,有佛光真好!愿佛光普照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

图片

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景,你愿意付出多少?

“我自己,敢跟各位说,我这一生啊,为了佛教下地狱我都甘愿啊。”这是星云的答案。

心中的愿力足够坚定,说出的话语便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星云本着“为了佛教”的初心,抱着“虽九死而无悔”的坚定信念,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两盏明灯

明灯,是行走在黑暗中的无限希望,是心灰意冷时鼓舞自己的强大力量。

回首星云大师的一生,所经历的动荡变局,所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多少个迷茫无助的时刻,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爬坡过坎,又是什么愈加坚定了他弘法利生的信心?

17岁那年,他的剃度恩师志开上人送来的半碗咸菜,成了激励他不断前行的一盏明灯。

当时星云罹患疟疾,高冷和发热轮番折磨着他的身体,令他感到万分痛苦。

他自知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眼疾、牙痛等大病小病不断,但都没有这次来得凶猛难忍,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恐怕命不久矣,“苦不堪言”,“好像死亡就要降临”。

就在星云到了意识模糊的时候,师父志开上人遣人送来了半碗咸菜。

半碗咸菜,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但在那个年代已实属难得,对于病痛中的星云来说更是无比珍贵和感动。星云眼含热泪,边吃边想着:“师父,您怎么知道我有病呢?您怎么送这么好吃的咸菜给我呢?我誓愿将来一定要做好出家人,弘法利生,报答您慈悲的恩惠。”

往后余生,几经周折,几番挣扎,那半碗咸菜依旧如明灯般,温暖着他。

在弘法的道路上,星云经历坎坷,但也助缘不断,既有来自师父别出心裁的教育方法,也有来自同门的鼓励和信众的支持。

“我难以忘记多少信徒对我的喜舍、对我的护持、多少同门的祝福,我也难以忘记刻骨铭心的助缘。我这一生所受到的佛恩、友谊,真是无比浩荡,我应该在人间活得很有价值。”

他将半碗咸菜的浓浓恩情时刻铭记于心,也对自己拥有的种种恩情铭感五内,“我愿生生世世为佛陀奉献,为大众服务,以此上报四重恩。”

图片

前进的路上荆棘遍布,幸好还有另一盏明灯在帮他克服气馁之心,指引着他向前走——既是前辈又是老乡的鉴真大师。

随着僧侣救护队去到中国台湾后,星云饥寒交迫过、被捕入狱过、被冷遇对待过,身心都遭受着重重痛苦,也许他当时也曾不止一次地叩问自己:“弘法怎么就那么难啊!”

每每这种时候,他的脑海里都会浮现鉴真大师的身影:遥想当年,鉴真大师面对着凶险无比的大海,面对着各方面的万般阻拦,一次次的失败和打击,在12年间一共六次东渡日本,即便双目失明也不改其传法之志。如今自己所面临的“能抵得上他的百分之一吗?”怎么能轻易退缩呢?

“是为法事,何惜身命?”一句跨越了时空的话语,仿佛又在他耳边响起,令他瞬间感到惭愧,又充满敬意,同时备受鼓舞。

图片

人生无常,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或生不逢时,或命运多舛,或怀才不遇,或飞来横祸……但只要心中的明灯一直亮着,便总能从一次次黑暗中找到一缕缕的光明,从困顿迷茫中走向自己的未来。

正如星云自己所感悟的:“一棵小草,在土堆里面只有一个种子,它也要经过力量,跟泥土抗争,开花结果。那么我一个人(更应如此)。”

一封遗书

92岁那年,星云大师公开了自己的遗书《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全文,文中字字句句,淡定而真诚,全面且细致。

究竟报以什么样的心境,让他如此从容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在贫僧出家七十多年中,经常讨论到生死的问题。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等于季节有“春夏秋冬”的循环,物质有“成住坏空”的还灭,人生当然有“老病死生”的轮回。

对于死亡,我从小就有一个不在乎的想法,数十年的人生岁月,在死亡的边缘来回也走过多次,如:枪林弹雨中流亡、监狱的蒙难、心脏的开刀,四、五十年的糖尿病,两次中风,骨头跌断,抽筋剥皮……,这许多苦难,贫僧都不计较。”

原来,对于自己的生死,他早在一次又一次生死徘徊的边缘渐渐参破;

原来,对于自己一手创建的佛光山的未来,他也早在日常一眼又一眼的观赏中了然于胸。

他事无巨细地跟弟子们交代佛光山的相关事务,大到人间佛教的事业,小到山上的老树和小花;

他嘱咐弟子们:“集体创作的精神,要永远的、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这是我一生的志愿。因为谁都不能单独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荣,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宁可以个人牺牲、忍耐,不要让常住和大众受到损失。”

他道出自己最后的心愿:“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佛教,时时奉行人间佛教,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怀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图片

一如他往常的开示,字里行间皆是欢喜,众人听后深感温暖和获益。

是什么让他的开示总能深入人心?

是什么让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将此身心奉给佛教”?

是他的人生观吧,“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的胸怀,助他在弘法的路上,明晰佛心所指,广结善缘;

是他坚守的道心吧,“我一生,以弘扬人间佛教为职志”的志向,令他时时感受到曼妙的法喜;

一次次发愿,让他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一盏盏明灯,帮助他渡过难关;而那一封早早立下并公开的遗书,足见他对自己所走道路的笃定,足见他弘法之事的重视。

图片

独特而闪耀的“星云”


星云之名,取星云团“宽广、浩大、无边”的意境。

当时那个懵懂又踌躇满志的少年,想必也希望自己能如星云团一般宽广、有力量,在弘法的路上用智慧的佛法惠及更多的人。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这是他所求的,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其实,与其说他希望自己如星云般浩大,不如说他将自己的人生遇到的种种,好的坏的,都用来造就一团独特而闪耀的星云。

“我虽曾失败,但从来没有失望;我虽曾伤心,但总能安然释怀;我虽曾受委屈,但知道世间的一切缘起缘灭;我虽曾经流过眼泪,但深信人生明天会更好。”

图片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纪录片《星云大师的梦想》、书籍《贫僧有话要说》、书籍《百年佛缘》


图片
星标关注《师父曰》公众号
品读最精彩的佛教人物故事

图片

↙↙↙点击原文 向师父提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