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壮美与秀美——颜真卿与赵孟頫书法赏析 颜真卿和赵孟頫

 纸上乾坤 2023-02-06 发布于重庆

壮美与秀美——颜真卿与赵孟頫书法赏析 颜真卿和赵孟頫

《多宝塔碑》 颜真卿


壮美与秀美

——颜真卿与赵孟頫书法赏析

刘苏莹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而逐渐发展演变至今的一门独立的艺术。从殷商的甲骨文到春秋战国的钟鼎铭文,从秦小篆到汉隶;再到唐楷、今草,可以说书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丰富璀璨的华夏文明不但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同时也使形形色色华夏儿女的个性透过书法艺术展现出来。中国地域辽阔,文化艺术历来有南北之论,书法亦不例外,北方人的性格大多直率豪爽,偏向于雄强、壮美,南方人则由于地域环境及历史文化的因素,他们的性格和书法偏向清秀之美,唐朝的颜真卿和元朝的赵孟頫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美的领军人物。

古人说:“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一个字写出来,立在纸上,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着我们,向我们展示着他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性格和风度。台湾著名美学家将勋说:“颜体字像平原上骑马,有一种开阔的壮观,学习颜体,似乎也在学习做人的大度与宽容。”我特别认同这句话。颜体楷书,笔画转折有棱有角,横细竖粗,笔力透纸背,结体刚健笃实,端庄伟岸,气度开张,一笔一划透露出男性的雄强、刚健之美。你看他的《颜勤礼碑》和《多宝塔》一股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来,让人平添几分力量和信心。再看看赵孟頫的《湖州妙严寺记》、《胆巴碑》,笔画圆转且均匀,结体秀美,温文尔雅,虽是楷体却有行书的意味,给人一种飘逸、典雅、圆润的审美感觉。又如一美少妇欲翩翩起舞,引人遐想,很是养眼。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赵孟頫书

纵观颜真卿、赵孟頫的人生阅历,不难看出他们的个性和气度直接渗透在书法的一笔一画中,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及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迥然不同的书法个性,那便是一个壮美,一个秀美。

颜真卿,这位顶天立地的山东大汉,在大唐面临的一场几乎要改变中国历史的时代灾难——“安史之乱”中,为捍卫大唐的尊严,舍生忘死,气拔山河。当时颜真卿守平原(今山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与敌人交锋的前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常山孤城被安禄山大军包围,颜杲卿坚持不投降,打了一段时间后,常山城还是被攻破,颜杲卿被俘,不肯投降。敌军以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的性命要挟,颜杲卿破口大骂叛军,结果被安禄山割了舌头,安禄山不但杀了颜杲卿父子,还残杀了颜家大大小小三十多口人。在这样一片腥风血雨中,颜真卿坚持反攻,两年后,收复常山,寻找到侄子颜季明的尸骸,写下了名垂千古和感人肺腑的《祭侄贴》。

《祭侄贴》收藏在台北故宫,是公认颜真卿传世墨迹书法最可靠的一件,被称为“天下第二大行书”仅次于《兰亭序》,但也有许多人称其为第一法帖,因《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在人间,传世的都是临摹复制版本,以真迹而论,《祭侄贴》可以说是“天下行书第一”。不管《祭侄贴》被世人称之第一或第二,不是因为颜真卿的伟大人格,才给“天下行书第二”的桂冠,而就《祭侄贴》作为书法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而论的,从来没有一件书法作品像《祭侄贴》这样,给人一种壮烈的、血泪斑斑的、撼人心魂的审美体验。当然,如果看惯了赵孟頫漂亮唯美的字体,一时根本无法找到欣赏《祭侄贴》的审美角度。初看上去,不但字体大大小小,而且内容涂涂改改,完全是一副未誊写的草稿。但是,正因为如此,真正面对第一手书法家的墨迹真本,才有可能领悟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体验。《祭侄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书法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使我们华夏儿女一代一代为之传承、倾倒和迷恋。



《祭侄贴》 颜真卿

《祭侄贴》是血泪斑斑的杰作,也是提高我们书法欣赏品质的最佳途径。颜真卿在面临一场大的时代灾难时所具有的伟大人格,都折射在他的《祭侄贴》中,颜真卿书法美学中的沉着厚重,大气磅礴的力度,尤其那种力透纸背的庄严,在《祭侄贴》中达到了巅峰,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他的书法亦如他的人格,让人立刻生出“敬畏”两个字。在远离唐代一千二百多年的今天,颜真卿的英烈事迹和他书法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赵孟頫,历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身宋朝皇室,由于性格上的软弱,做了蒙族元人的大臣。他生活在浙江湖州,有个令人艳羡的幸福家庭,夫人管道升是有名的才女,儿子也是当时有名的画家,赵孟頫本人不但通晓音律,善鉴定古玩,还精通诗词文赋,书画更是旁人所不及。元世祖初见赵孟頫时,惊为“神仙中人”,可见赵氏相貌是怎样的光彩照人、风度翩翩。有意文治的元仁宗对他更是倾倒,把他比作李白、苏轼,推崇备至,官至翰林学士,官居从一品,可谓:“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可以说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赵孟頫样样具备。但这一切终究是违背自己的心愿,古人常说:“书为心画”,书法最能直接表露心声,从赵孟頫书写的行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能找到这种对应,他的文学涵养,处事心态,一目了然,跃然纸上。他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也只能是欲罢不能,他做不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自首,更做不到他的堂弟赵孟坚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毅然决然,他这一生都在与世俗委屈妥协,所以他只能“圆融”,委曲求全,这种心态和性格表露在书法上就有太多拘谨、太多“唯美”、太多“姿态“的讲究,为形式而形式,为艺术而艺术,那就像有人认为的“做作”、“俗”了。现实生活的妥协导致他向往精神生活的超凡脱俗,人越是标榜追求的越是内心缺失的。他曾描述他的日常生活状态:“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所以他一遍一遍的临摹《兰亭序》,书写曹植的《洛神赋》,刘伶的《酒德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得出他对魏晋文人的洒脱放逸是何等的向往,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痛苦和煎熬,这里面既有作为前朝皇族而出仕新朝的尴尬,也有对难逃后人指摘的预见。这一点赵孟頫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经常书写陶渊明的诗,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通过书写陶诗洗刷内心的耻辱感。喜欢他的书法称赞“圆融”;“中庸”,不喜欢他的书法,称其“弄态作媚已渐入下乘了”(朱光潜先生语)。再看看他临的《兰亭序》,通篇气度优雅、结体端庄秀美、章法行云流水,得右军优雅、飘逸、妍媚书风,遗憾的是少点右军的刚健雄强风采。我想这是性格使然,正应了那句世人烂熟的话:“字如其人”。

颜真卿、赵孟頫都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影响深渊、彪炳千秋的人物,他们把自己的品格气质、美学理念、家国身世的情感全都融入了那一笔一划流动的线条里,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代后人。我们无可褒贬与谁,欢喜谁的和不欢喜谁的艺术,都是正常的,颜真卿的遒婉严整、刚健笃实、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赵孟頫的平稳宽博、均匀齐整、飘逸潇洒,灵动与飞扬,都为后人所推崇。他们一刚一柔,一个壮美,一个秀美,都达到美的极致。颜真卿的楷书是继欧阳询之后、一千年来影响华人生活最广最普遍的视觉艺术。我们从小学生的年龄就开始学写大字、描红,所临字帖也大多是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在学写字的同时、也间接吸收了颜体字所传达出的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的气质。凡华人居住的地区,不管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还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的唐人街,时至今日,只要看到汉字,满街招牌广告或匾牌字体,甚至我们举行各种赛事活动的横幅字体,也大多是颜真卿方正的正楷字,这种字体在平面设计中也经常用到。

赵孟頫的书法以“准确”、“形式美”赢得了中国书法不朽的地位,他书法的“优雅”、“唯美”和“姿态”的讲究,让后人称赞不已。赵孟頫的书法把魏晋文人——特别是王羲之唐摹本《兰亭序》的精神发展到极致。赵孟頫临的《兰亭序》(藏北京故宫)用笔工整研媚,已经把魏晋文人不刻意求工的潇洒变成一种形式美。他的形式美也一直影响到今天,尤其是江浙一带,甚至东渡到日本,日本的茶社匾牌大多是赵孟頫秀美风格。同是他还是诗书画集大成者,开创世界美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绘画视觉艺术相结合的先例。欢喜赵孟頫过于“姿媚”的还大有人在,因为赵孟頫把他的“妍媚”书风融到他的画里,反倒出现一种空灵悠远、超凡脱俗“逸”的境界。这是古今很多文人雅士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壮美与秀美两种书风在历史上,或齐头并进,或此起彼伏,但都因对方的存在而相得益彰。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实际上不存在谁胜谁负,因为两者都是美的,大多书家都欢喜他们各自不同风格的美,只是有所偏爱而已。当然,书法艺术还有更多的个性风格,可以说,有多少美就有多少艺术风格,美的创造无穷,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就无穷。正是这多姿多彩的风格流派滋润着、涵养着我们华夏儿女的性格,才使得我们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