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骂皇帝,哪个朝代的“猛士”最多?

 历史有话说 2023-02-06 发布于辽宁

帝王不但拥有皇权,还拥有宗教的神权、宗室的族权,是封建王朝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皇帝眼中,大臣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忠君爱国。不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只要敢对皇帝口出不逊,一旦被皇帝知晓,那就是要杀头的大罪过。所以,古代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关起门来骂皇帝”。这句俗语虽然比较“接地气”,但却很有道理。


生不逢时,遇到无道昏君,骂上一骂实属人之常情。当然,骂可以,但必须要“关起门来”,否则祸从口出,小命难保。不过,历朝历代都有不怕死的猛士,他们或站出来指着皇帝的鼻子骂,或写抨击皇帝的打油诗,编讽刺皇帝的剧本。千百年来,数唐、明两朝的“猛士”最多,骂皇帝的花样也是五花八门的。



说句玩笑话,李世民的统治生涯,有一大半时间被泡在了魏征的唾沫里。从军国大政到个人作风,魏征无所不骂:


李世民想要铺张一把,花点钱享受享受,魏征“顷年以来,意在纵奢”的折子隔天就会递到皇宫里;


李世民想修个宫殿景观,魏征又会送来“纵欲以劳人”的帽子;


李世民想出去转转,魏征那老头儿又会在朝堂上感慨“志在嬉游”。


魏征的话就像刀,一句句戳在李世民心窝子上,每次李世民都被气得暴跳如雷,最后还不是打碎了牙咽进肚子。


想来,这一切都是皇帝们自讨苦吃。在皇位上坐得久了,难免会皮痒,总得找人骂一骂,挠一挠,这才舒服。为了找到“痒痒挠”,皇帝在宫里设立了“言官”一职务,虽历朝历代的叫法不同,但言官大同小异,都是为了骂醒皇帝而存在的。


原本按照职能,言官中的“台官”负责监督官员,“谏官”负责监督皇帝,不过在大部分朝代里台官谏官都敢骂皇帝。所以,既然赋予了言官台谏的权力,哪怕言官骂得再狠,皇帝也得乖乖的听着。



唐朝还有一个皇帝过着和李世民差不多的日子,每天饱受言官的“摧残”,经常被喷一脸口水,他便是唐穆宗。


当时的言官叫郑覃,也是个直言不讳敢想敢说的贤臣。唐穆宗刚刚登基,郑覃就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陛下刚刚登基,应该一心一意把精力放在朝政上。然而,陛下却每天只顾着嬉戏,无休无止地饮宴作乐。”这就是在说唐穆宗不务正业,只知道鬼混荒废了朝政。放到商纣王那会,郑覃早就被拖出去油炸了,不过唐朝时期的台谏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皇帝不敢干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于是,唐穆宗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还得满脸笑容地夸郑覃说得对:“直接指出寡人的缺点,忠也!”


除了言官之外,还有一些敢骂皇帝的猛士。因为他们并未被皇帝赋予台谏的权力,所以他们的骂法比较委婉。像骆宾王、白居易、李商隐这些眼高于顶的文人,也非常喜欢骂皇帝。由于他们无法像言官一样每天出没于朝堂,无法让皇帝听到自己的心声,只能将自己的不满写进文字里。殊不知,文字不但比语言更有杀伤力,还能流传于后世,让皇帝丢脸丢到千年后。文人的笔杆子,有时就像鞭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抽向皇帝。


李商隐曾写过首诗,名为《骊山有感》:


“郦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那点隐私被李商隐跃然纸上,连去骊山洗个澡都不得安宁。李商隐也着实胆大,敢把皇帝的私生活拿出来批斗,连“乱伦”这么敏感的话题都不避讳。白居易的做法比李商隐绝多了,李隆基带着杨玉环去骊山游玩这件事,他用了长篇大论来论述,直写出一部《长恨歌》才罢休。什么“从此君王不早朝”,什么“春从春游夜专夜”,不但要骂李隆基懒政,还要骂李隆基荒政。



白居易于贞观年间及第,在开元时期担任过赞善大夫、忠州刺史。李商隐是开成进士,做过东川节度使判官。两人好歹也算是朝廷命官,竟敢在文字中如此直言不讳,真是猛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史料竟未见统治者惩处这两个胆大包天者。看来,皇帝再糊涂,对文人还是有一定忌惮的。


武则天上台后,骆宾王出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对女皇上位表示不满。骆宾王靠笔杆子吃饭,全身的本事都在笔上,所以他便将笔当作利剑,将锋芒直指武则天:“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如果说李商隐、白居易的用词还比较委婉,那么骆宾王这话说得未免太过直白刺耳了。这两句话,分明是在说女皇帝行为不端,是个“狐媚子”。


不过,武则天读到这首诗后的反应是怎样的?


纵容酷吏在全国营造恐怖气氛的她,会怎么收拾胆大包天的骆宾王呢?武则天只是笑了笑,根本没当回事。后来,武则天还派人请骆宾王入朝为官。



明朝也有不少敢骂皇帝的忠臣,海瑞就是其中之一。1564年,海瑞走马上任,入朝为官。当时嘉靖皇帝已年过六旬,开始像其他迷信皇帝一样研究起了长生不老之术。嘉靖的修炼走的是道教的路子,为了安排好道士,向天上的神仙们表现出自己的“诚意”,嘉靖大兴土木修建道观,耗费了不少民力财力。


而且,嘉靖这皇帝比较没谱,在修仙的路上越走越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治理国家都忽略了。于是,初出茅庐的海瑞站出来,将嘉靖的罪行列了长长一串,还不留情面地说:“陛下你太昏聩了,刚愎自用,自私自利,不但是个昏君,还是个暴君。你做不成一个好皇帝,也没有尽到好男人的责任。朝堂之外的民间,老百姓早就对你颇有微辞了。若陛下不能改掉这些臭毛病,国家危矣。”


海瑞的用词可能是历朝历代骂皇帝者中力度最大的,这件事在当时震惊朝野内外,成了当时大街小巷上的热门话题。有不少嚼舌头的老百姓,都开始猜测海瑞的死法,猜嘉靖究竟会将海瑞凌迟还是杀头。反观海瑞,倒也非常有自知之明,骂完皇帝之后直奔棺材铺,挑了一口木料考究的,摆在自家客厅里,随时等着皇帝派人杀掉自己。


不过,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海瑞活下来了。他不但活下来了,他的名字还被刻上功德碑,流芳千古。嘉靖读完了海瑞的奏章后,说道:“这家伙就像比干一样,有一颗赤诚之心,但朕绝不是商纣王。”嘉靖“绕殿而行”,念叨着:“可千万别让他跑了。”从这我们能看出,虽说嘉靖夸海瑞有“比干之心”,但他还是被海瑞的语言攻击气得直跳脚,在皇宫里打转,想要抓住这位“当朝比干”,虽说不能挖出他的心,但起码要收拾一顿以儆效尤。


负责文书的宫女站在旁边,小声说道:“他就是为了成就千古美名,怎么会逃跑呢?”嘉靖觉得很有道理,愈发觉得海瑞这刺头棘手,便找来黄中贵,与他研究对策。黄中贵说:“这人想要杀身成仁,如果除掉他,正合了他的意。臣以为应该将他关起来,让他自毙。”嘉靖觉得这办法不错,于是便将海瑞关了起来,谁知命大的海瑞被关了三年还没死。



万历年间,朝中的忠臣受张居正的影响,对皇帝进行了疾风骤雨般的口诛笔伐。例如,当时有个叫李三才的御史便在奏章中这样骂道:“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随后,李三才还搬出古往今来的昏君,将他们分别与万历皇帝做对比。“陛下迩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在古代,“季”的意思就是老末。


在李三才的上疏里,万历被贬得连六代昏君都不如。这还不算完,在奏章的最后李三才还不忘以一句骇人听闻的“天神共愤”收尾。李三才呈上这样一份奏章,不但没有被万历皇帝报复,反倒被树立成了朝野中的典型。根据《明实录》的记载,万历皇帝虽然经常抱怨大臣“讪言卖直”,就是打着“直言”的幌子乱说话,但他从未重罚过谏言的大臣。


可以说,终万历一朝,几乎没有出现大臣因谏言被皇帝杀掉的情况。以至于,这种情况,连主持修撰《明史》的清朝史官都看不下去了,称:“怀忠愤之士,宜其激昂抗辞以匡君失。然纳谏有方,务将以诚意。绞圩摩上,君子不为。谓忠厚之意薄,而炫沽之情胜也。”觉得为人臣子者,不该对皇帝出言不逊,并对前朝皇帝表示同情。


从商纣王杀比干被钉上耻辱柱以来,只要有点脑子的统治者,都不会干出杀言官的蠢事,所以言官们才敢有恃无恐地与皇帝对着干。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旧唐书》、《明实录》、《明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