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大型活动,竟同时吓退了多个国家,古代中国有多霸气?

 大果说历史 2023-02-06 发布于辽宁

中国史书中,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涂山会盟了。


《淮南子·原道训》中就说,从前,夏部落的首领鲧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大家都想离开他,其他部落对夏虎视眈眈。后来禹当了首领,拆毁城墙,填平护城河,把财产分给大家,毁掉了兵器,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于是大家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也愿意来归附。禹在涂山邀请诸侯会盟。


据说,在大会上,禹手下的人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而前来会盟的氏族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器和丝绸一类的贵重物品,表示对禹的臣服。涂山会盟中,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展示足以威慑诸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禹的行为,实际上也就是“阅兵”的雏形。



对于现代国家来说,阅兵的意义非比寻常。阅兵仪式既能对外彰显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能增进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军事行动。现今的世界强国,都曾举行过盛大的阅兵仪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数次令人振奋的大型阅兵仪式。


你知道吗?阅兵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在明朝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规模浩大的阅兵仪式,而这场阅兵的发起者正是永乐皇帝朱棣。



那么,永乐皇帝为什么搞阅兵?这还得从明朝初期的时局说起。


朱元璋推翻了蒙元统治,取元而代之。不过,蒙古经历代统治者数百年的经营,仍是北方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蒙古人虽然失去了中原土地,但由铁木真建立的“四大汗国”还剩三个。洪武二年,朱元璋发动天下兵力,兵分三路向北方推进,将退守北方的蒙元政权彻底打散,将残存的蒙元势力彻底变成最初的“游牧民族”。


不过,朱元璋并未考虑到蒙元旧贵族的影响力,这些曾在元朝担任要职的蒙古大员,为了逃避明朝的追杀潜逃到中亚、西亚诸国。这些企图光复蒙元的旧贵族拼命教唆所在国的国王,一时间中亚、西亚各国竟清一色地对明朝表示出敌视态度。公元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的权臣帖木儿发动叛乱,篡夺了西察合台汗国的政权,并将汗国更名为“帖木儿汗国”。为了稳定局势,帖木儿一鼓作气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站稳了脚跟。随后,帖木儿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远征大明,光复元统。


为了完成复元大业,帖木儿先后派出几十名探子潜入京城,进行间谍活动。在接待埃及使者的过程中,帖木儿还当众羞辱了被羁押多年的中国使者郭骥,公然挑衅大明。为了鼓动更多的蒙古人加入复元大计,帖木儿召集蒙古诸汗国,在撒马尔罕召开了蒙古人大会,打着“反明复元”的旗号拉拢其他汗国、部落。然而,当时的蒙古人内部并非铁桶一块,与帖木儿为敌的鞑靼人及瓦剌人非但没有加入帖木儿的蒙古联军,反而派出使者向南京通风报信,将帖木儿东征的意向转达给明室。



永乐四年,帖木儿终于凑齐了人手,发兵百万大举东征。我们知道,古人带兵打仗都有吹牛的毛病,这百万大军只是个虚数,是帖木儿为了虚张声势而“号称”出来的。结合史料中的细节来看,帖木儿手下的兵力充其量只有二十万。因为有鞑靼人和瓦剌人报信,所以明朝一早就收到了消息,在河间及哈密地区驻军,以逸待劳。然而,这场仗并没有打起来,帖木儿在东征的过程中身染恶疾,在行军途中一命呜呼,一场大战就这样戏剧性地结束了。


帖木儿过世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争夺统治权,帖木儿汗国陷入内乱中。此时的帖木儿汗国,彻底失去了东征的资本。反观明朝,朱棣上位后,派郑和与陈诚兵分两路,分别从海洋和陆地出使番邦,宣扬国威,震慑了西域及西洋诸国。没过多久,大明朝的威势便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帖木儿的继承人沙哈鲁听说大明的国力强盛如斯,不敢轻举妄动。为了弥补两国恶劣的外交关系,沙哈鲁主动放弃仇华政策,向明朝派遣使者示好,并承认大明与帖木儿帝国的宗藩关系。


不过,由于“山高皇帝远”的原因,中亚仍有许多国家对大明面服心不服。自中国开始与中亚、西亚开展外交活动以来,历朝历代中西亚国家都认同中原王朝的“天朝”地位。不过,明统建立未久,影响力不足,中、西亚各国虽然在表面上认同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实际上却并不了解明朝的真正国力。值此之际,郑和的第五次下西洋出了问题,船队抵达印度洋后不得不返航。



为什么郑和的行程受阻呢?


原来当时的埃及王马穆鲁克已控制了红海流域,马穆鲁克对明朝始终采取敌视的态度,因此埃及人禁止东方船队驶入红海。


介于这种原因,明朝统治者非常有必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向世界彰显大明朝的真正力量,让中、西亚诸国心甘情愿地对大明朝贡。宣示实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军事行动,不过穷兵黩武妄动干戈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于是阅兵就成了朱棣的首选手段。


永乐十六年,明朝使臣陈诚前往中、西亚诸国,向各国表达了明朝的意向。为了摸清明朝的底细,中、西亚诸国决定组建使团出使中国,打着朝拜的旗号探清明朝的实力。永乐十八年,一支云集了二十多个国家、人数多达六百的使团浩浩荡荡地来到嘉峪关。为了保护这些外国使者的安全,朱棣从京城调遣六千精兵前往嘉峪关护送。


既然使团来到了明朝的军事重镇,朱棣自然不会放向外国使者扬威的机会。于是,六千明朝骑兵带着使团“顺路”参观了明朝的九边军镇。为了促进双方交流,朱棣特地命令由军镇中的蒙古、回族军官接待中西亚来使,并向他们宣传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


起初,中西亚各国流传着明朝人虐待回族人和蒙古人的谣言,中西亚诸国之所以对明朝抱有怀疑态度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则谣言。如今,使者们见蒙古人、回族人不但在明朝受到平等对待,还能当上军事重镇的军官,谣言自然不攻自破。此外,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让各国来使大开眼界。



永乐十八年,使团抵达北京,朱棣在皇宫中召见了各国来使。按照明朝的规矩,使臣应该对大明天子三拜九叩,偏偏帖木儿帝国的使臣不遵守规矩,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拒绝下跪,只是鞠躬了事。对此,朱棣表现得十分大度,他并未怪罪帖木儿使者的失礼。


正式会晤结束后,朱棣为使团安排了一场“中国行”,规划了一条从山东河南至江苏的“观光线”,让外国使者领略中国的名胜古迹,见识中国繁华都市的富庶程度。使团在明朝大臣的带领下,一路吃喝玩乐,在受到礼遇的同时大开眼界,纷纷对繁华的大明刮目相看。


两个月后,朱棣派人传达使团,称自己要在京城进行一场“狩猎”,并邀请外国来使共同参加。外国使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根本不明白朱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然是来客,就要服从主人安排,使团来到京城观看朱棣的“狩猎”。


使团抵达怀来后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狩猎”,分明是一场大型阅兵。



参加阅兵仪式的明军共计十万人,这十万士兵无不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中的精锐。骑兵摆开两军对垒的阵势,进行操练,向外国使团展示了迂回包抄、步骑合击等战术。为了丰富阅兵的内容,朱棣还从西南地区调来土狼兵、白杆兵,操练了弩手射击、长枪刺杀等军事科目。显然,对于中、西亚的使者来说,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他们惊掉了下巴,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立国未久的大明王朝竟有如此恐怖的军事实力。


然而,更让使者们感到惊讶的是,朱棣还向他们展现了明朝的火器。在军官的命令下,神机营的士兵排成一列,依次操练了火力极强的火炮“虎威炮”、骑兵专用的火器“火龙枪”、步兵的火器“安南铳”、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炮“一窝蜂”、喷射火焰的战车“火龙车”等,这些“高科技”武器让各国使臣叹为观止。为了让使臣们加深印象,这场“狩猎”总共持续了一个月。阅兵结束后,朱棣别有用心地将使团召入土木堡,询问他们亲临“狩猎”的感受。


这一次,不可一世的帖木儿国使者竟一改此前的高傲态度,带头向朱棣磕头,“叩首触地”,将“我国无此风俗”抛诸脑后。帖木儿使臣换上一副谄谀的嘴脸,向朱棣献上了早年帖木儿的“御用坐骑”,并称这是帖木儿人对大明“最崇高的敬意”。



这一场“狩猎”,取得了朱棣预期的效果。实地观礼的使臣来自二十七个国家,这些使臣在回到祖国后,大明的军威之盛立即传遍了中、西亚,在诸国掀起轩然大波。从这以后,中、西亚国家始终保持着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双方的外交关系一直持续到明末。光是帖木儿帝国,就先后六十次派遣使者出使明朝,巩固外交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这次的“中国行”时说道:“我必须承认,大帝未能完成东征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连帖木儿使者都觉得,若帖木儿没有死在东征的路上,一定会败在大明手中,一世英名尽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