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莫为天下先 2023-02-06 发布于湖南

我对老子《道德经》二十三章的理解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 ;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为长 。夫唯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 诚,全归之。
  注释:

曲则全:因应弯曲的东西(不容易被折断),才能够得到保全。
  枉:弯曲的东西经过矫枉。
  敝则新:敝,破旧。破旧常常是更新的理由。

几语才 诚:这些话才是大实话。

全归之:是一个很全面的归纳概括。
圣人执一:执一,把握大道守一。探求把握宇宙逻辑规律(道)。
以为天下式:以理性治理天下。

矜:夸夸其谈。

译文:
 能因应弯曲的东西(不容易被折断)才能够得到保全;弯曲的东西经过矫枉就可以变直;低处的水坑容易充满;破旧东西常常是会更新;缺少往往更容易获得;得到太多失去用途就会困惑。

理性的圣人之所以探求把握宇宙逻辑规律(道)是为了以理性治理天下啊。因此,不夸耀自己才明智,不自我评价才清白,不自己夸功才有功,不夸夸其谈才能为领导(长者)。不执着去与别人争斗利益,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因应弯曲的东西不容易被折断,故能够得到保全'等这些话才是大实话,是一个很全面的归纳概括。

  感悟:

世界上一切事物演化、发展、变化都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规律,而事物在其发展变化结果也因应条件不同而变化指向的结果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因果关系。比如,古人就认识到能因应弯曲的东西,因为柔软不容易被折断,才能够得到保全;弯曲的东西经过捆绑矫枉就可以变直;低处的水坑因为水流向低处才容易充满;破旧东西因为否极泰来必然逻辑,其结果常常是会得到更新;缺少往往因为事物内在法则(道)有水的平衡或平等的督促作用,结果更容易获得;得到太多因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逻辑,结果反而是一种困境,等等这些自然逻辑现象。

还认识到一个很深的哲理:那些自我标榜,自吹自擂,自己经常表功的人,从内在的逻辑看往往不什么好人,甚至很低劣。他为什么要自我显露,大肆夸张自己的功劳,是因为他自己往往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干点什么有益于大众的事情,才用这些来掩饰自己缺点。反之,大凡不夸耀自己,不自我评价,不自己夸功,不夸夸其谈,默默做事情的人才是明智、清白的好人,才能为领导(长者)。这大概都是古人对现实生活中通过对自然法(道)的把握,以因果逻辑关系对社会生活中人和事的很全面的归纳概括。

图片

我对老子《道德经》二十四章的理解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释:
  希言:平淡无奇的常态。
  天地:上帝法则,自然法则。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相符合。遵循的社会伦理规则的人类的行为必须与大自然法则相符合。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遵守关于“德”的社会伦理规则的人类的行为,必须与自然万物的“德性”相符合更是恰到好处。
  译文:

  大自然的现象原本是平淡无奇的常态。因而,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有能力造就这样的呢?当然是自然法则啊。连大自然都不能脱离其法则而狂暴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人遵循的社会伦理规则的人的做事必须与大自然法则相符合。特别是所遵守关于“德”的社会伦理法则的人做事要与万物的“德性”相符合。

如果把大自然的短暂狂暴认定为“失”(短暂失去规律),那么,人类行为的过失也应该与大自然短暂失去规律相符合。如果遵循的社会规则的人类行为与大自然规律相符就会相得益彰,遵守关于“德”的社会伦理规则的人类做事与大自然万物的“德性”相符合更是恰到好处,当然,失也一样,与大自然一样的短暂的失也不为过,谁不犯错呢?怕只怕人类从头到尾失去大自然的诚信,才玩玩了!
感悟:

    广义上说,人类所遵循的社会规则源于宇宙自然规律的必然关系。从某种意义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规则,如同上帝也有他的法则。而且上帝的法则是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相符合,且能相得益彰。

  最重要的是,上帝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体现在它既是宇宙大自然的创造者又是它的保管者,他们共同产生的逻辑规律,或是按照的这些规律行事。

  应该说,我们看到的宇宙自然万物是由物质的运动而构成的,它在一个非智能的状态中永恒地生存着。它的物质运动必然具有某种固定的规律。当人类社会出现后,宇宙中就有了一个智能世界和一个物质世界,并且这两种世界一样也需要某种固定的规则,虽然说这两个世界的规则不能完全要求一样,(智能世界不能像物质世界那样永恒地遵守其规律,因为某些特殊的“智能存在物”囿于其本性而导致错误);但是,这两种世界的规则就性质而言是不可变化的,否则,对于智能世界的人类而言就是灾难。

按老子话说人类的行为方式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必须与大自然规律相符合,特别是所遵守关于“德”的社会伦理规则要与大自然万物的“德性”相符合。如果把大自然的短暂狂暴认定为“失”(短暂失去规律),那么,人类的行为过失也应该与大自然短暂失去规律相符合。如果人类遵循的社会规则与大自然规律相符,就会相得益彰,人类遵守关于“德”的社会伦理规则与大自然万物的“德性”相符合更是恰到好处,即使有失也只能是短暂的失,如果从头到尾的失,人类所在的智能世界就大难临头。

图片

我对老子《德道经》二十五章的理解: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

  太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太,天太,地太,人亦太。域中有四太,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独立而不改: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运动却永远不改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永不停息,也永远不会枯竭。

天地母:产生万事万物的出处。万物的本源。
  太:即以太。一种混沌状态的微观物质。即以太。宇宙空间磁场。  

道太:“道”是空间磁场(以太)构成。
  天太:“天”是 空间磁场(以太)构成。
  地太:“地” 是空间磁场(以太)构成。
  人亦太:人也是空间磁场(以太)构成。
  域中:宇宙中。
  人法地:人这样的生命体是由“地”这样的有形的三维粒子演变成的。
  地法天:地是天演变的。
  天法道:天是道演变的。
  道法自然:道属于是自然的存在。
  译文:

  有一种混沌状态物质,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是一种听不见、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物质,寂静而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运动却永远不改变,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永不停息,也永远不会枯竭。可以把它作为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不,应该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以太”(空间磁场)。

  混沌无形粒子的速度之快,倏忽之间可以到达遥远,又倏忽之间返回本原。所以说界定宇宙逻辑的道是“以太”(空间磁场)构成、广大的无形空间“天”是“以太”( 空间磁场)构成、像地球这样有形天体是“以太”( 空间磁场)构成、像人这样的具有生命结构的形体也是“以太”(空间磁场)构成。

  宇宙中这四种形体都是“以太”( 空间磁场)构成,而人这样的生命形体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他们演化的顺序应该是:人这样的生命是由“地”这样的有形的三维粒子演变成的,而像“地”这样的有形粒子又是由“天”这样的无形二维空间物质演变成的,无形的空间“天”是“以太”这样的上帝粒子遵循一定的规律“道”演变成的,故而道属于是自然的存在。
  感悟:
据说存在了138.2亿年的宇宙从起始,其空间无处不存在空间磁场的浩瀚海洋,而包括万物和人类在内的三维物体都在这其间生存,像地球这样的天体无以计算星球则是充满空间磁如同空间场的无边无际浩瀚宇宙海洋里游动的鱼儿。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宇宙无处不充斥着一种混沌状态的微观物质---二维空间磁场。而宇宙都由有形象的三维粒子(如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和无形无相的二维磁场(如太空磁场、原子空间磁场、原子核空间磁场等)构成。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本章中描述一样,一种叫“太“的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混沌物质充满着宇宙空间,连天、地、道、人都是它构成的。

毫无疑问,他就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微观物质形体,也是构成含有信息的人体的生命能量场。不单单是人体充满这种磁场,就连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之间的空隙也充满这种能量场,即空间信息场。其实,我们所见的世界是三维空间的物质(它是由弯曲成圆球形基本粒子构成);能够看见三维空间的物质世界四周都散发磁场的信息场。而这种信息场其实就是宇宙中万事万物各自散发的内在逻辑信息“道”。

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哲学和现代哲学都认为,宇宙是由 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组成的。物质当然指有形象有质量的物体(包括天体),而精神则是指无形象带能量的信息场。这样看来,哲学和科学都把宇宙分成有质量物体的和带能量的真空场二部分组成。

  可见哲学是灵性的逻辑思维推理,科学,包括物理、数学是缜密的逻辑实证,它们本来应该是密切联系的。目前,哲学的许多内容包括老子《道德经》中对天地万物形成所作出的推论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数学知识所证实,甚至还往往体现哲学推理的思维模式没有跟上物理学发展的步伐。

认识宇宙中的奥妙,本来应该以哲学的思维灵性同科学的实证思维相结合才有洞察力和开拓性。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微观物理、时空、系统、生命、信息、宇宙等多学科的知识范畴,展现跨学科融合的前沿性课题。以新思维的魅力感悟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和困惑后面对时空、宇宙、生命那豁然开朗的思维境界。以新思维的魅力不断扩展我们的思维力度、不断超越我们想象力的极限。在这一章里,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对于宇宙空间的洞察力是领先于当时的科学实证的,并被后世的科学所证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