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春假期,捋一捋藏品

 昵称50319000 2023-02-06 发布于河南
无论真膺,捋一捋,欣赏一遍,也是一种享受……
齐白石 贝叶草虫图
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
尺寸:纵134cm,横3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款:次溪仁弟清嘱,寄萍老人齐白石自钦州归后画
钤印:齐璜(白文)、白石翁(白文)、借山馆(朱文)
齐白石(1864-1957年)画贝叶草虫乃其一绝。此画为白石翁为其忘年挚友、文化名人张次溪所作。画面有数枝枝条自右上向左下倾泻而下,至画幅中央复向右下回摆,给人以随风摇曳之动感。枝上附青黄相间五片贝叶,因知为秋日景象。上部枝间栖一蝉,振翅鸣唱,引得一红色蜻蜓闻声飞来,彼此呼应,相映成趣。画面下部,树下草间一对草虫,正相向而斗,右上蝈蝈弓身曲肢,长须前挺,正欲纵身前扑;左下蝗虫须短不敌,目露怯意,似欲引身退却。
此幅贝叶草虫,可谓是白石同类画中最精的一幅。其中贝叶以轻重浓淡之变化来勾勒其繁复网纹,表现其若隐若现的质感,正如白石老人所言“画贝叶其细筋之细,宜画得欲寻不见”。而画中四只草虫,皆精细入微。其中蝉之双翼,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蝉翼遮住的蝉身部分,与前面未遮部分相比,以极淡的笔墨加以区分,将透而未透、“薄如蝉翼”的感觉把握得恰到好处。蜻蜓之双翼亦作透明状,上有细密网状纹,观之有振动感。最为特殊的是,此蜻蜓一侧之翼有残缺,不禁让人想起张次溪兄弟少时,常扑捉蜻蜓等昆虫,以作白石绘画之标本,此翼之残缺,或系次溪兄弟扑捉所致。其余蝈蝈、蝗虫,各自关节花纹皆栩栩如生,甚至虫足之毛刺也纤毫毕现。
齐白石把草虫画到最工、最细,徐悲鸿曾评价,“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上款人张次溪(1909-1968年),名涵锐,字次溪,号江裁。东莞篁村水围坊人。少时随父母移至北京生活,1923年考入世界语言专门学校,不久入孔教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先后应聘为《丙寅杂志》编辑、北京《民国日报》副刊编辑、河北高等法院兼《民报》编辑,是我国著名的文史学家、方志学家。一生有240种著述,其中包括《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和《齐白石的一生》等。
张次溪的父亲张伯祯(1877-1946年),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藏书家,号篁溪,广东东莞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居北京。1931年夏,齐白石因张伯祯之邀住进了张家的“张园”。“张园”在北京左安门内新西里,原是明朝袁崇焕的故居。这里风景优雅,房屋宽敞,远山近林,风景如画。齐白石非常感谢,随即写了一张“借山居”挂在屋里。那时,张家父子非常喜欢齐白石的虫草画,齐白石在“张园”“借山居”这段时间为张次溪父子画了许多贝叶草虫和鱼虾图,此画即为其中之一幅。
齐白石还是张次溪和妻子徐肇琼结婚时的证婚人,后徐肇琼又拜入齐白石门下学画。可见齐白石与张次溪一家的关系是何等亲密。因此,这件齐白石为张次溪所作贝叶草虫图显得格外精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此画的创作年代,题款中写“自钦州归后写”。齐白石于1906-1909年曾先后三次游历钦州,钦州时属广东,齐白石在此接触到贝叶、荔枝等岭南风物,并将其入画。因此,他后来画荔枝、贝叶类题材时,常题:“寄萍老人齐白石自钦州归后始画荔枝(贝叶)”。此画题款中有“次溪仁弟清嘱”,左下有“借山馆”朱文印,可知当系1931年齐白石入驻张次溪家的张园“借山居”之后所作,为白石老人七十岁左右巅峰期的代表作。
出版:“齐白石与张次溪”一文收录该图,载《中国艺术经典收藏》,中国艺术经典收藏杂志社,2017: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