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抢布洛芬时有多盲目,扔布洛芬时就有多软弱

 山阴张侯 2023-02-06 发布于河南

1

这些人当初囤积布洛芬时,曾是那么的充满骄傲。
这些受情绪驱动的人,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特别容易把自己的情绪传播给他人。
当初囤菜的时候,我不止一次问抢菜的人:“你们为什么抢菜?”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我也不知道,看别人都抢所以我自己也抢。”
恐慌,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
一旦我觉得你采取了什么对我不利或者让我恐慌的举措,我也只能不得不采取同样的举措。
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非理性。因为,情绪总比道理传递得要快。
用道理说服人的成本太高,用情绪煽动人的成本很低。
偶尔由于波动、情绪而产生的贪婪或恐惧,不应该成为我们调整对外关系的理由。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受情绪所驱使。
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情绪可以硬冲冲地来,却很难进行软着陆
对外关系上出现偶尔的波动,是正常的,但中美绝对不能脱钩。
情绪的尽头是无尽的牺牲,而且是无意义的牺牲。抢购布洛芬的行为,本身就折射出情绪驱动下,一个人内心的恐惧和敌意。
这是一种比自私更可怕的行为。自私很难影响别人,但恐惧和敌意却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染。
往往,它们比病毒传染得更快。
很多时候,我们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囚徒困境时的集体主义,每个人的安全边界都在摩肩擦踵、界限不清的交往中变得非常窄,特别容易彼此伤害、陷入内耗,
美国人虽然不注重集体主义,但却培育出了合作的精神。而我们,却是“集而不合”“群而不作”,缺乏自组织能力,看似面色红润、肌肉满满,实际上内心非常胆小、软弱,
这种心态一旦扩大到对外关系上,就是特别渴望生活在黑白对立的世界里,喜欢把怨气和仇恨的边界模糊化,本质上,是“无力打败敌人,只好不加分辨地迁怒所有人”的无能的体现。

2

我们切不可被一些受情绪驱动的人所带偏
最近重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伟大电影,里面安迪这个角色,就是一个从来不受情绪影响的人。
他平生唯一一次受情绪驱动,就是电影开头他坐在汽车里,喝完一瓶啤酒,拿着手枪,准备报复妻子时。
最终还是在理性的作用下,选择扔掉了子弹和手枪,
那是他平生唯一一次受情绪影响。
在肖申克监狱坐了19年牢之后,安迪彻底成为了一个抚平自己情绪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所谓的┌救赎┛,指的就是一个人要戒掉自己的情绪,
越狱后的安迪,洗涤掉了灵魂里的冲动化的情绪,彻底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人。
最让我震撼的是,准备越狱前,安迪和瑞德的对话。
那时候的安迪显得非常平静,完全不像一个即将逃离十九年的牢狱生活的人。
某种程度上,是安迪这种极端平静的情绪救了他,让监狱长和其他狱卒都完全没想到他已经准备好越狱了。
一个人在即将逃离巨大的苦难,迎来光明的生活的前夕,竟然不展现出丝毫的情绪波动。这是极其可贵的,几乎没有人能做到。
被安迪所救赎的瑞德也是一样。
安迪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清楚不要什么;十九年的救赎,使得他无比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瑞德则是一个一开始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不想要什么的人;他就像很多囤积布洛芬的人们,
觉得这种东西越多越好,省得用到时手头缺货,因此瑞德非常善于在监狱做小买卖,只要给他点钱,瑞德能帮你搞到几乎一切你所需的东西。
瑞德看待世界的视角,就和很多当下的中国人类似,
看似勤勉听话,但其实缺乏合作精神,总是受情绪而非理性驱动,
总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展开意志的较量(比如,赌一下看哪个新人最先撑不住),对生活没有长远规划,本质上是个弱者,待了将近四十年,对监狱的理解和参与度还没有安迪这个新来的年轻人多。
电影恰似一种隐喻。
瑞德就是中国,安迪就是美国
瑞德虽然年纪大,但思维固化、受情绪驱动、虽然受狱友欢迎但其实没有合作和开拓精神。他就算能混成狱友们里的“老大”,其实也无非是用自己勤勉本分的性格,帮大家搞到一些看似有用也没啥用的小东西
安迪虽然年纪轻、进肖申克监狱晚,但学习能力非常强,具有非同一般的创新意识。
安迪才是那个给肖申克监狱创造了秩序的人。在安迪之前,肖申克从来没有秩序。
秩序,从来不是靠鞭子打出来的,也不是暴力威胁出来的,是对于利益体系的优化,以及在一种强大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精神感召力
(就像美国,在全球化时代,不断对全球利益进行优化和再创造,不断填充全球化这个复杂的软件的BUG,并维持着在全球的巨大的文化影响力。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一点)
秩序,就意味着希望。
就像美国创造并维持着当今世界的秩序。哪怕这种秩序不是十全十美(就像安迪虽然头脑聪明但也有一些小毛病),但也比没有秩序好,
不要误把情绪的波动,当作意志的较量。
战争,是弱者用来逃避自己软弱的工具。
我们对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融入度还非常有限,全球化的时代离不开美国的引导,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情绪化的冲动,使得苏联牺牲了整整一代人,彻底打断了年轻人的脊梁
民族主义叙事的滥觞,在历史上造成了大量的灾难。
就像苏德战争期间那个“为卓娅报仇”的口号。
如果就事论事而言,找到残害卓娅的凶手,并予以打击就可以了。而不是彻底失去理性,对全部德军322步兵团展开不加分别的报复
超过界限的正当防卫,就不是正当防卫。
毕竟,不是所有德军都加害了卓娅。
如果实在不能放下仇恨,至少也不要将仇恨【抽象化】。
就像中美这样两个大国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党派、不同总统对华政策和态度都不一样,针对具体的事情,矛头只需要对准具体的人就行了。
美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不是所有人在对外关系上都持有同样的看法,
中美两个国家一旦脱钩,将对我们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很可能,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会不复存在。
中美之间需要合作,当然这种合作过程中,会有很多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也就是说,中美注定做不了朋友。
但这其实没什么,合作就是合作,是基于共同利益的行为,不需要加入太多感情因素。

3

不带感情的合作,才是最好的合作。
感情一旦介入公共事务,往往带来情绪化的非理性行为。就像当初封控期间,很多人都知道没必要囤积布洛芬,但看到周围人都在囤积,还有人在朋友圈炫耀,这些人有的跟自己关系还不错,主动关心自己说“你抢到布洛芬了吗?没抢到的话我给你送几盒。”
这样一来,你不抢几盒布洛芬都不好意思了,难道,非要等着别人给你送上来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就已经有不少分析认识指出,在2008年和220年,中国都进行了“联手”,虽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联手,不过是刚好在同一个时间点展开了恰好能够完美契合的措施罢了。而如今,中美很可能会迎来第三次“联手”。日前美国财长耶伦对华释放积极信号,双方展开了颇有建设性的会晤,另外,耶伦还表示希望能够尽快展开访华之行。
势头是好的,中间出现波折也很正常。
发展对外关系要稳健,不能狂飙,也不要狂飙
让一切在希望和秩序下,各归其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