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味中药(47)丨地黄——“药中四维”之“良相”

 松柏林光139 2023-02-06 发布于山东

每周一味中药(47)丨地黄——“药中四维”之“良相”

图片

地  黄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河南怀庆府所产最为道地,“四大怀药”之一,通常在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挖出的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原植物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型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别名】怀地黄、牛奶子、蜜罐子、山白菜、地髓,又名苄、芑等。

图片

鲜地黄

图片

【来源】本品为地黄的新鲜块根。

【药材鉴别】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之功效,外用有凉血散瘀,解毒止痛作用。用于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外用于乳痈,汤火伤、跌打瘀肿疼痛,暴赤眼痛,均可捣敷或取汁涂搽。

【注意事项】脾虚泄泻、胃寒便溏者脾虚泄泻、胃寒便溏者慎服。禁食猪血、芜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捣汁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涂搽。

【贮藏】埋在砂土中,防冻。

生地黄

图片
图片

【来源】本品为地黄的干燥块根。

【别名】生地、干地黄。

【药材鉴别】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等。生血脉,益精髓,聪明耳目,治骨蒸劳热,肾虚生热。

【注意事项】脾虚泄泻、胃寒便溏者忌服生地黄;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熟地黄。禁食猪血、芜荑。

【用法用量】9~30克。具体要视病情而定,比如广州黄仕沛老师多时用到120克,北京宋孝志前辈最多用到150克。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景岳全书》:“生地黄,味苦甘,气凉。气薄味浓,沉也,阴也。鲜者更凉,干者微凉。能生血补血,凉心火,退血热,去烦躁骨蒸,热痢下血,止呕血衄血,脾中湿热,或妇人血热而经枯,或上下三消而热渴。总之其性颇凉,若脾胃有寒者,用宜斟酌。”《本草新编》:“生地,味苦甘,气寒,沉也,阴也。入手少阴及手太阴。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亦君药也。其功专于凉血止血,又善疗金疮,安胎气,通经,止漏崩,俱有神功。但性寒,脾胃冷者不宜多用。夫生地既善凉血,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君,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路,又何热之不除而血之不止哉。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今人不知其故,惊生地止血之神,视为灵丹妙药,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太凉,必至泄泻,元气困顿,而血又重来。不悟生地用多,反疑生地用少,仍然更进,且有增其分两,至死而不悟者,亦可悲也夫。

    “或问生地与熟地同是一物,而寒温各别,入汤煎服,非生地变为熟地耶?曰∶“生地不先制为熟,则味苦,苦则凉。生地已制为熟,则味甘,甘则温,何可同日而语。譬如一人,先未陶淑,其性刚,后加涵养,其性柔,生熟地何独不然。“

    或问生地凉血以止血,是生地实救死妙药也。吾见世人服生地以止血,不敢再用,改用他药,而仍然吐血,一服生地而血又即止,安在生地之不宜久服乎?曰∶“服生地止血之后,改用他药,而仍吐血者,非不用生地之故,乃改用他药。不得其宜之故耳。夫止血之后,不可不补血,然而补血实难。补血之药,未有不温者,而吐血之后,又最忌温,恐温热之性引沸其血也。补血之药,又未有不动者,而吐血之后,又最忌动,恐浮动之气又催迫其血也。然则用生地止血,当用何药以善其后乎?六味地黄汤加五味、麦冬,则平而不热,静而不动,服之则水升火降,永无再犯之忧,又安在生地之必宜服哉。”

    或疑生地虽凉,要亦不甚,以治虚热之病,似应相宜,何禁用甚严也?不知生地之凉,不特沁入于胃,且沁入于脾,不特沁入于脾,又沁入于肾。故久服则脾肾俱伤,往往致大瘕之泻,不可不慎用也。

    或疑生地止血甚神,而泻中有补,似亦与元参之类可齐驱而并驾也。然而元参尚可重用,而生地断宜轻用也。盖生地沉阴之性,凉血是其所长,退火是其所短,不比元参既退浮游之火,而又滋枯涸之水也。生地凉血,则血虽止而不行。生地不能退火,则火欲炎而难静,久则火上腾而血亦随沸矣。

    或疑生地寒凉,可以止血,以血得寒而止乎。抑血得补而止乎?夫生地凉中有补,血得凉而止,亦得补而止也。盖血非凉则无以遏其上炎之势,非补亦无以投其既济之欢,故生地止血建功实神者,正以凉中有补也。

    或疑生地清肺肝之热,肺肝俱属阴,补阴即不能奏功之速,自宜久服之为得,安在生地只可暂用而不可常服耶?曰∶生地清肺肝之热,亦只清一时之热耳。肺肝之火,初起多实,久病多虚。生地清初起之热,则热变为寒;清久病之热,则热愈增热。盖实火得寒而势解,虚火得寒而焰起也。故生地只可一时暂用,而断断不可长用耳。

熟地黄

图片
图片

【来源】本品为是将生地黄佐以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而成。

【别名】熟地。

【药材鉴别】呈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有光泽,外表皱缩不平。断面泣润,中心部往往可看至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味甜。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滋阴补肾要药,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治阴虚发热,阴虚不纳气作喘,劳瘵咳嗽,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积成水肿,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

【注意事项】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服。禁食猪血、芜荑。

【用法用量】9~30克。具体要视病情而定,沪上裘沛然前辈说用以补肾纳气则用量必大,一般30到45克,多到90克及120克不等,量少无功,为其量大才能效专力宏。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味甘,寒。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景岳全书》:“熟地黄,味甘微苦,味浓气薄,沉也,阴中有阳。《本草》言其入手足厥、少阴经,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此虽泛得其概,亦岂足以尽是之妙。”

    《本草新编》:“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之最浓者也。其色黄,士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而曰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惟是生者性凉,脾胃喜暖,故脾阳不足者,所当慎用。至若熟则性平,禀至阴之德,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耶?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 术但可为之佐;补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但可为之佐。然在 、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人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凡诸真阴亏损者,有为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浓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阳生于下,而无复不成干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今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湿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有谓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者,则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内经》曰∶精化为气,得非阴亦生阳乎?孰谓阳之能生,而阴之不能长也。

    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

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阴之法不宜渗。

    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阳极喜滋。设不明此,则少爪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咽而废食也。嗟,嗟!熟地之功,其不申于时用者久矣,其有不可以笔楮尽者尚多也,予今特表而出之,尚祈明者之自悟焉。

    熟地,味甘,性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入肝肾二经。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

    真阴之气非此不生,虚火之焰非此不降。洵夺命之神品,延龄之妙味也。世人以其腻滞,弃而不用,亦未知其功效耳。夫肾有补而无泻,是肾必宜补矣。然而补肾之药,正苦无多。山茱萸、牛膝、杜仲、北五味之外,舍熟地又用何药哉。况山茱萸、牛膝不可为君,而杜仲又性过于温,可以补肾火之衰,而不可补肾水之乏。此熟地之必宜用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或谓熟地至阴之药,但其性甚滞,多用之而腻膈生痰,万一助痰以生喘,亦甚可危也。此正不知熟地之功力也。自神农尝草之后,将此味失谈,遂使后世不知其故。虽历代名医多有发明,而亦未尝言其秘奥。

    夫熟地岂特不生痰,且能消痰,岂特不滞气,且善行气,顾人用之何如耳。夫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批〕心火郁、肝气逆、肾水衰,皆能生痰,非熟地不能化也。)更有一种,朝夕之间,所吐皆白沫,日轻而夜重,甚则卧不能倒。用六味汤,大加熟地、山茱萸,一边数服,而痰即大减,再服数十剂,白沫尽消而卧亦甚安,又非熟地消痰之明验乎。熟地消痰而不生痰,又何疑哉。至于气之滞也,服地黄汤而消痰于顷刻,犹谓气之不行也可乎。(〔批〕熟地行气而不滞气,论实创开。)人生饮食,脾肾之气行,水谷入腹,不变痰而变精。惟其脾肾之虚也,水谷入腹,不化精而化痰矣。用地黄汤而痰消者,往往多能健饭,是熟地乃开胃之圣品也。其所以能开胃者何也?胃为肾之关,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故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肾气升而胃气亦升也。然则熟地行气而非滞气,不又可共信哉。气行痰消,乌能作喘,尤所不必疑者矣。(〔批〕阴虚之人胃气不开,用熟地反易饥而嗜食,胃中阴邪散而正气伸,故开胃。)

    或问熟地既是君药,亦可单用一味以奏功乎?夫熟地虽是君药,不可独用之以取胜。盖阳药可以奇用,而阴药必须耦用也。况熟地乃至阴之品,性又至纯,非佐之偏胜之药,断断不能成功,此四物汤补血所以必益之当归、白芍、川芎也。推之而与人参同用,可以补心肾之既济;与白术同用,可以补脾肾之有亏;与麦冬、五味同用,可以滋肺肾之将枯;与白芍同用,可以益肝肾之将绝;与肉桂同用,可以助命门之火衰。与枣仁同用,可以安膻中之火沸;

    与地榆同用,可以清大肠之血;与沙参同用,可以凉胃中之炎。与元参同用,可以泻阳明之焰。然必用至一两、二两为君,而加所佐之味,或五钱或八钱,自易取胜于万全也。倘熟地少用,其力不全,又何以取胜哉。内惟肉桂止可用一二钱,不可用至三钱之外,余则可与熟地多用而无忌者也。

    或问产前必用熟地以补血,不识产后亦可重用乎?曰∶产后正宜重用也。产妇血大亏,不用熟地以生新血,用何药乎?虽佛手散乃产后圣药,然能加入熟地,则生血尤奇。凡产后血晕诸病,同人参、当归并用,必建殊功,不特产后脐腹急痛者始可用之也。夫肾中元气,为后天之祖,熟地禀先天之气而生,产妇亏损血室,元气大耗,后天之血既不能速生,正藉先天之气以生之。用熟地以助后天,实有妙理,非泛论也。

    或问熟地腻膈生痰,世人以姜汁、砂仁制之可乎?顾熟地何尝腻膈也。熟地味甘而性温,味甘为脾胃所喜,性温为脾胃所宜,脾胃既不相忤,又何所忌而腻膈哉。况熟地乃阴分之药,不留胃中,即留肾中。胃为肾之关门,胃见肾经之味,有不引导至肾者乎,腻膈之说,起于不知医理之人,而不可惑深知医理之士也。虽姜汁开胃,砂仁苏脾,无碍于熟地,而终不可谓熟地之腻膈生痰耳。(【批】自腻膈生痰之说出,世人畏熟地而不敢用,今得远公阐发,可以破惑矣。)

    或谓熟地既不腻膈,何以六味地黄丸中加茯苓、山药、泽泻,非因其腻隔而用之乎?是以茯苓、山药、泽泻,为制熟地之品,亦何其轻视茯苓、山药、泽泻哉。肾宜补而不宜泻,既用熟地以补肾,岂可复用利药以泻肾,况又用利药以制补肾之药,使之有泻而无补乎,是熟地之不宜制也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药、泽泻之三味,非因制熟地也,亦明矣。熟地既不宜制,用茯苓、山药、泽泻之三味,非因熟地之腻膈也,抑又明矣。然则用三味之意谓何?因熟地但能滋阴而不能去湿,但能补水而不能生阳,用三味以助其成功,非用三味而掣其手足也。

    或问熟地既不腻膈,何以生痰,前人言之,岂无见而云然乎?曰∶熟地实消痰圣药,而世反没其功,此余所以坚欲辨之也。凡痰之生也,起于肾气之虚,而痰之成也,因于胃气之弱。

肾气不虚,则胃气亦不弱。肾不虚则痰无从生,胃不弱则痰无由成也。然则欲痰之不成,必须补胃,而欲痰之不生,必须补肾。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肾无痰而胃亦无痰。熟地虽是补肾之药,实亦补胃之药也。胃中津液原本于肾,补肾以生胃中之津液,是真水升于胃矣。真水升于胃,则胃中邪水自然难存,积滞化而痰涎消,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熟地消痰不信然乎,而可谓其腻膈而生痰乎。

    或问熟地补肾中之水,何必又用山药、山萸以相佐。盖肾水非得酸不能生,山茱萸味酸而性又温,佐熟地实有水乳之合。然而山茱萸味过于酸,非得熟地之甘温,山茱萸亦不能独生肾水也。配合相宜,如夫妇之好合,以成既济之功也。

    或问熟地入于八味地黄丸中,何独为君?盖八味丸补肾中之火也。然火不可以独补,必须于水中补之。补火既须补水,则补水之药必宜为君矣。方中诸药,惟熟地乃补水之圣药,故以之为君。有君则有臣,而山药、山茱佐之。有臣则有佐使,而丹皮、泽泻、茯苓从之。至于桂、附,反似宾客之象。盖桂附欲补火而无能自主,不得不推让熟地为君,补水以补火也。

    或问熟地可独用以治病乎?熟地亦可以独用者也。凡遇心肾不交之病,只消熟地二两,煎汤饥服,而心肾交于眉睫。人以为熟地乃肾经之药,谁知其能上通于心乎。夫心肾不交之病,多是心火太过而肾水大亏也。用熟地以滋其肾中之枯干,肾得水之滋,而肾之津即上济于心,心得肾之济,而心之气即下交于肾,又何黄连、肉桂之多事哉。

    或问熟地既可单用以成功,凡遇心肾不交之病,竟用熟地一味为丸,朝夕吞服之得乎?

    此则又不宜也。熟地单用,只可偶尔出奇,要必须辅之以茯神、山药,佐之以山茱、枣仁,始可久用以成功耳。

    或问熟地宜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宜,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日,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

    或疑熟地腻滞,补阴过多,终有相碍,未可单用一味以取胜,然前人亦有用一味以成功者何也?愚谓熟地单用以出奇,实偶然权宜之法,不若佐之他味,使两味以建功之更胜。如治心肾之亏也,加入龙眼肉;如肝肾之亏也,加入白芍;如治肺肾之亏也,加入麦冬。如治脾肾之亏也,加入人参,或加白芍。既无腻膈,更多捷效,是在人之权变耳。(〔批〕又开无数法门。)

    或疑肾虚者,宜用熟地,以阴补阴也,何以补胃者亦用之,补胆者亦用之耶?此固古人权宜之法,然亦至当之法也。夫胃为肾之关门,肾虚则胃亦虚,补肾正所以补胃也。胆虽附于肝,而胆之汁必得肾之液渗入,始无枯涸之忧。肾虚则胆亦虚,补肾正所以补胆也。倘见胃之虚而徒用补胃之药,则香燥之品,愈烁其肾水之干;见胆之虚而只用补胆之味,则酸涩之剂,愈耗其肾水之竭。肾水既虚,而胃胆愈弱矣。惟用熟地以补肾,而胃与胆取给于肾而有余,自然燥者不燥,而枯者不枯,谁谓阳症不宜补阴哉。

    或疑熟地至阴之药,多用之以滋肾宜也。然何以至阳之病,古人亦用以奏效,岂熟地亦阳分药乎?熟地非阳分药也。非阳分之药而偏用之以治阳病者,阳得阴而平也。阳非阴不伏,用熟地以摄至阳之气,则水升火降,阴阳有既济之美矣。

或疑熟地滋阴而不能开胃,孰知熟地正开胃之神药也。胃为肾之关门,肾中枯槁,全藉胃之关门,搬运水谷以济其困乏,岂有肾中所喜之物,而胃反拒绝之理。况肾虚无水,则胃中无非火气,亦望真阴之水以急救其干涸也。然则熟地正胃之所喜,不独肾之所喜也。安有所喜者投之,不亟为开关以延入者乎,所以肾虚之人。必用熟地以开胃耳。至于肾水不亏,胃中无火,一旦遽用熟地,未免少加胀闷,是不善用熟地也。谁谓熟地尽闭胃之物哉。

    《本草乘雅》:“地黄别名地髓,又名苄,名芑。苗不能高,生意在根,味甘色黄,沉重多汁,当入脾,为脾之肾药,以名髓多汁而气寒也。熟之则色黑,能入肾填髓,反为肾之脾药,以名苄名芑,味甘色黄,而填为土入之象,然土为水之用神,似土堤所以防水也。形如血脉,本经用逐血痹。盖血者,取中焦水谷之汁,变化赤色发行经隧,如中,如汁,如经隧,皆象其形。痹者,闭而不通,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如在目则赤,在齿则痛,在肉理则痈肿,在心则昏烦,在肺则咳血。壅遏而为身热,枯耗而为燥涩痿软,泛滥而为吐衄崩漏。血痹颇广,各以类推。逐者,俾其流通之义也。观其入土易生可知矣。须发为血脉之馀,血痹则黄赤易见,可使之黑者。痹而血华也,性惟润下,功力到时,二便通利,以为外徵。千金方黑膏,用治热积则骨髓不满,肌肉不长,筋脉断绝,均谓伤中。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所云寒热积聚,惟从痹字中生,第加一转语耳。因彼不通,所以积聚,若作五积六聚,用地黄以除之,未有不反益其积聚者。如寒中虚人,在所必忌。否则腻膈滑肠,中满减食矣。”

    苗叶布地,高不及尺,随地逶迤,生机偏向根核者也。根截入土,横穿直竖,绝不以坚碍妨活泼,真得色空者耳。其汁深黄,染手不落。其味甘美,着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颇贪狼,故种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先人判干者为脾之肾药,熟者为肾之脾药,明显的确。

    《本草崇原》:“地黄色黄,味甘性寒,禀太阴中土之专精,兼少阴寒水之气化。主治伤中者,味甘质润,补中焦之精汁也。血痹,犹脉痹。逐血痹者,横纹似络脉,通周身血之经络也。得少阴寒水之精,故填骨髓。得太阴中土之精,故长肌肉。地黄性唯下行,故字从苄。

    藉汤饮,则上行外达,故曰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积聚,上行也。除寒热,外达也。又曰除痹,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肉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生者尤良,谓生时多津汁而尤良,惜不能久贮远市也。后人蒸熟合丸,始有生地、熟地之分。熟地黄功力与生地黄相等,性稍减,补肾相宜,所以然者,蒸熟,则甘中之苦味尽除,故寒性稍减,蒸熟则黑,故补肾相宜。“

    《医学衷中参西录》:“熟地黄之性,入血分不入气分,而冯楚瞻谓其大补肾中元气,论者多訾其说。然亦未可厚非也。冯氏之说,非尽无凭。盖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熟)地黄大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

生地黄炭

图片

【来源】取鲜生地或生地黄,先用清水洗净,取出,切成1.5厘米长的筒片。用明火或烤箱烘烤,并随时翻动,使其均匀受烤,直至烤起泡,表面黑,内部老黄干燥,质地坚硬为止。取出后,摊冷。

【功能主治】长于止血,常用于热证之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等。 

【注意事项】禁食猪血、芜荑。

熟地黄炭

图片

【来源】本品为熟地为熟地黄烧炭存性而得。取熟地黄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发泡鼓起,内外焦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

【注意事项】禁食猪血、芜荑。

图片

附【名医验案】

    1.癸巳秋,应试都门,曾在一部郎家饮酒,其家有女仆年三十许,得温病十余日,势至垂危,将舁于外。同坐贾佩卿谓愚知医,主家延为诊视。其证昼夜泄泻,昏不知人,呼之不应,其脉数至七至,按之即无。遂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生杭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碗,趁温徐徐灌之,尽剂而愈。一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又治邻村泊庄高氏女,资禀素羸弱,得温病五六日,痰喘甚剧,投以《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喘顿止。时届晚八时,一夜安稳,至寅时喘复作,精神恍惚,心中怔忡。再诊其脉,如水上浮麻,按之即无,不分至数,此将脱之候也。急疏方用熟地黄四两,生山药一两,野台党参五钱,而近处药房无野台党参并他参亦鬻尽,遂单用熟地黄、生山药煎服,一日连进三剂,共用熟地黄十二两,其病竟愈。当时方中若有野台党参,功效未必更捷,至病愈之后,救脱之功将专归于野台党参矣。一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又邻村李边务李媪,年七旬,劳喘甚剧,十年未尝卧寝。俾每日用熟地黄煎汤当茶饮之,数日即安卧,其家人反惧甚,以为如此改常,恐非吉兆,而不知其病之愈也。一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又邻村龙潭张媪,年过七旬,孟夏病温,五六日间,身热燥渴,精神昏愦,舌似无苔,而舌皮数处作黑色,干而且缩,脉细数无力。当此高年,审证论脉,似在不治。踌躇再四,为疏两方,一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山药代粳米;一方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枸杞各一两,真阿胶五钱,煎汤后,调入生鸡子黄四枚。二方各煎汤一大碗,徐徐轮流温服,尽剂而愈。一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5.又奉天省长公署科长侯寿平之哲嗣,年五岁,因服凉泻之药太过,致成慢惊,胃寒吐泻,常常瘛疭,精神昏愦,目睛上泛,有危在倾刻之象。为处方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一两,干姜、附子、肉桂各二钱,净山茱萸、野台党参各三钱,煎汤一杯半,徐徐温饮下,吐泻瘛疭皆止,精神亦振,似有烦躁之意,遂去干姜加生杭白芍四钱,再服一剂痊愈。一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6.张与之令堂,久患痰嗽碍卧,素不投补药。孟英偶持其脉,曰∶非补不可。与大剂熟地药,一饮而睡。与之曰∶吾母有十七载不能服熟地矣,君何所见而重用颇投?孟英曰∶脉细痰咸,阴虚水泛,非此不为功。以前服之增病者,想必杂以参、术之助气。昔人云∶“勿执一药以论方”,故处方者,贵于用药能恰当病情,而取舍得宜也。一一王孟英《回春录》

    7.有一个窝居嘉定县里姓张的男性病人,患咳嗽痰喘甚剧, 病程已历半年,备尝中西药物都没见效。后来, 这个病人到某一医生处求治。初诊时病人主诉胸皖窒闷异常,腹胀不思进食,咳嗽频作,咯痰难出,痰质清稀而粘,唾出稍多则皖闷较舒,气逆喘急不平、患者面容憔悴、精神萎顿、舌上满布腻厚白苔,脉象沉缓,前医诊断都认为是土阜湿盛、酿痰阻肺、肺失肃降、气机壅滞,影响脾运之证。显然,按照我们现在一般所理解的病因病机的概念,这样的诊断应该说是可以成立的。然而通阳运脾、温肺肃降、理气祛痰、燥湿畅中之剂愈进而病愈剧,病者已经失去了治疗的信心。据患者自述,后来遇到一位医生,为处一方: 熟地用45克, 当归30克, 半夏、茯苓等各12克 ,陈皮、甘草各9克,本方仅服三剂,胸闷已觉渐宽颇思进食,服七剂后,咳减喘轻、胃纳大香、痰化而痞胀竟消。后仍照原方续进七服在第三次复诊时病人高兴地向医生欢呼,他已经上夜班工作了,缠绵痛疾、半月尽除。这个病例的治愈,可能是偶然的,然而偶然性中还蕴藏着必然性,这件事益发使我感觉到医理的深奥莫测,而张景岳对熟地一药的理解之深和运用之妙,确有突过前贤的成就,按照中医一般用药常规,中满者忌甘草,而况敢用熟地。晚清有些“名医” , 即使在无痞闷、胀满、胃纳不开的情况下, 用熟地数钱, 还得配上几分砂仁拌炒同用。像这个痞胀纳呆、痰多湿盛苔厚的病例,正是用熟地的禁忌症,然而实践为我们打开了这个禁区,也说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中医理论,恐怕有不少是人为的和机械的东西禁锢了我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说还只是管窥一斑而未见全貌吧!  

一一裘沛然《壶天散墨》

图片

附【拓展辨析】

    按照上述处方,为景岳新方八阵中的和阵第一方“金水六君煎”而加重其剂量者,景岳是用以肺肾虚寒、水泛为痰之证,长乐陈修园在他所著的《景岳新方碥》中对本方曾经大肆抨击,陈氏说: “若用当归、熟地之寒湿助其水饮,则阴纵四布,水势上凌,而气逆咳嗽之病日甚矣。燥、湿二气,若冰炭之反,景岳以骑墙之见杂凑成方,方下张大其说以欺人。”我们粗粗一读长乐的批评,似乎也很有道理。景岳的制方与修园的议论极为相左,究竟孰是孰非,自当以实践为判断的依据。从上述的病案分析,如果按照修园的治法则其病就很难说有痊愈的希望,而景岳却从水生万物、阳根于阴的原理,创用熟地、当归以补肾中精血,使精血得充而气化以振则水湿潜消。他这种别开生面的治法,竟能治愈用一般常法无从解决之症,且景岳对熟地的应用之广,又岂止局限于这些病症,诸如外感表证、呕吐、泄泻 、痢疾、水气、痰饮、肿胀、反胃等病,凡是一般医书上所认为熟地的禁忌症,而景岳则信手拈来、毫不避忌,虽然他在配伍上各有不同,而其用药路子,显然与众多医家相比,确有其独特之长。他不仅对真阴亏损所导致的诸症,理所当然地要用熟地,同时还认为:“或脾肾寒逆为呕吐, 或虚火载血 口鼻; 或水泛于皮肤 ; 或阴虚而泄利 ; 或阳浮而狂 ;或阴脱而仆地。” 凡此皆为熟地 用之药。他还说熟地具有收神散、降虚火、镇躁动、制水邪、导真气、厚肠胃的作用,并为发汗化源之资。说明这位医学大家对应用熟地确有他独到的经验,这是过去许多医家所不逮的。笔者亦曾在非常棘手的危重病症中应用了景岳新方而收奇功者不少。我在壮年行医时,对于张介宾的滥用熟地深表厌恶,后来阅历稍多,渐有“医之所患患方少”之感,而对景岳的偏用熟地的方剂亦稍稍试用,却往往收到可喜的良效,可见人体中所不知道的秘奥委实太多了。 

一一裘沛然《壶天散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