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卫东:小时候那些骗过我们的“规矩”

 九州好人 2023-02-06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岁月的年轮,总是刻在记忆的最深处。

对于乡下孩子们来说,童年永远是一首经典的老歌,他们一生都在歌声的陪伴中迎风而长。尽管那曾经的烂漫和童真,一次次在他们长大的路上走失,在迈向城镇的步伐中随风而去,渐行渐远。但有一样东西,他们无论如何也是忘不了的。那便是大人们制定的一些可笑而又可爱的“规矩”,虽然多数是骗人的,但绝大部分又都是善意的,它们更像陈年的老酒,甘甜可口,醇香醉人。

我自幼生长在随州的乡下,因而也从小受到各种乡下“规矩”的深深洗礼与熏陶。对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大人要求做什么事情都有“讲究”,而且这些穷讲究居然还特别地多。随着自己的慢慢长大,不仅慢慢地全盘接受了,甚至到了现在还改不掉,尽管我们早就知道那其实只是哄小孩子的把戏,也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后来到了城里,听说城里的同龄人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但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规矩远远没有乡下的多,更没有乡下的经典。

文章图片2

先从几个耳熟能详的“规矩”说起吧。你肯定听说过诸如“吃鱼籽(卵)不会认秤”、“站着吃饭长得高”、“屋里打伞(戴帽)不长个”、“晚上玩火会尿床”之类的。不错,这些似乎是大人们总结出的生活规律,也似乎是祖辈代代相传的经典格言,不管如何,从他们的口中说出来就永远是对的,谁要他们是大人呢。

后来我曾反复地琢磨过,究竟为什么吃了鱼籽就不会认秤?一位堂兄告诉我,是因为鱼籽大小和秤上的小星星(用星星标注的刻度)差不多,吃了鱼籽会跟星星们混淆,便不认得星星在哪里了!我还是觉得这种回答太过勉强。而站着吃饭长得高,应该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站着吃饭比坐着吃饭要吃得更多更饱一些。但事实上,这些都只是小孩子的劝导,一是要把好东西留给客人吃,二是教小孩子讲礼貌,不要上桌子(席间)吃饭。过去孩子多,食物少,特别是在待客的时候,小孩子确实是不能上桌子的,因而用这种善意的规则,来哄骗我们,也是在教我们一些待客的礼节罢了。

与吃相关的还有:“过年时不能吃鱼,否则来年会干旱”, “耳屎不能吃,不然会变哑巴”,“吃了鸡爪,写字会不好看”, “不能用筷子敲碗”, “饭洒在地上会遭雷劈”,“吃饭的时候不能唱歌,唱歌的是叫花子”,“烧糊了的锅巴可以治肚子疼”等等。这一类的规矩,多数是教小孩子遵守规则,讲究规矩,节约粮食,善待家里的物件等等。那时候物质不丰富,家里普遍很穷,用这种办法教小孩,也不失一种趣味和机智。

文章图片3

另一种便是教小孩子不要顽皮,要敬重神灵等等。如“晚上玩火会尿床”,“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会被割耳朵”,“打断了凌勾会刮风”(凌勾,是指屋檐结出的冰凌)等。我有时在想,为什么大人晚上可以玩火,而我们就不能呢,难道他们就不怕尿床吗?后来才知道,那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而有的“规矩”似乎还有一些道理,如“碰到狼,不要看它们的眼睛”,“不能挖鼻孔,会成朝天鼻”等等。当然也有诸如此类的:“小孩子没有腰”,“大人说话小娃子听,大人打屁小娃子闻”,则有些扯淡了。但据我所知,更多的“规矩”里都无疑充斥着一些迷信的色彩。

“没吃早饭前,不能说牙齿二字,不能讲自己做了梦”,“晚上不能照镜子”,“筷子不能插在碗上”,“不能用一根筷子吃饭”,这些多跟鬼神有关。而“晚上听见有陌生人叫你,不能随便答应”,这个规矩,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也曾经讲述过。看来,不光是我们随州,远在绍兴的小鲁迅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呢。

还有一种,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比如,换牙的时候,换掉的牙齿要扔过屋顶;小孩第一次穿衣的时候,先穿的左胳膊,就是左撇子;如果蛇立起了,必须捡一块石头,找不到石头就脱掉一只鞋,扔得比立起的蛇更高;不能跟别人比划蛇的样子,如果实在不小心比了它的长度,就要请一个人用手掌从中间“砍”一下,比了它的粗细,就要朝里面吐一口痰。而我最不理解的则是这个:

“正月不捡鹰打鸟,

二月不捡狗咬獐,

三月不捡烂衣裳,

四月不见人成双……”

这是大人给我们讲的禁忌之一,将正月到四月里不能做的事情用歌谣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当然因为那时候我们太小,由于“少儿不宜”的原因,大人们便将这个四月直接给省略了。

而我每每发现,虽然有些规矩连他们自己都不遵守,也是他们不需要遵守的,但凡只要带上一点迷信色彩,他们也不仅会严格遵守、更不会越雷池半步。比如“不能说死字,尤其是在腊月和正月里”,要是他们自己不小心说漏了嘴,还得轻轻打一下自己的嘴巴。如果小孩违反了这些“规矩”,也一定会受到更加严厉的责骂。

文章图片4

最难忘的是奶奶杀鸡时的口诀:“鸡,鸡,你莫怪,你本是阳间的一盘菜,今年早点去,明年早点来。”体现了老辈对自然的膜拜和对生命的敬畏。对遇到打雷、做恶梦等受到惊吓的孩子,他们会摸着小孩子的耳垂,说:“黑(吓)到不怕,早点回来哟。”一字字、一句句饱含着他们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意。

后来,我们自己也发明了许多“规律”,慢慢地也成了我们自己的“规矩”。如“治脚麻”:脚麻了 ,便找一根木棍插在鞋里。意思是脚麻的时候很像蚂蚁在脚上爬。插根棍后,蚂蚁就爬到棍上,脚便不再麻了。“天气预报”:脱一只鞋,扔出去,如果是正面朝上,明天就是晴天。如果是反面,那就会下雨。“劝牛喝水”:“喝水呀,打湿嘴呀;喝茶呀,打湿牙呀!”好像念了这些口诀之后,它们真变乖了一样。要不,我们又得强行按下牛的头,逼着它喝水。

文章图片5

我还发现,当时的这些规矩,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进化。小学的时候,老师也给我们定了一些规矩,如:写毛主席或者他的名字的时候,不能隔行,否则就是对他老人家的大不敬;写错了或删除领导的名字,是绝对不能打叉的……

想起多年来骗过我们的这些“自欺欺人”式的规矩,有时会觉得好笑,有时又觉得极度地温暖和可爱。这是祖辈们在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还处于非常模糊、肤浅阶段的一种朴素的“科学”,有些是对后代的教诲与期望,有些是对自然和神灵的膜拜与敬畏,更多的则是希望在当时极度落后的条件下得到好的运气,得到好的收成,祈望能够顺风顺水、健健康康地生活。

如果现在将这些“规矩”拿出来,管现在的小孩子,他们一定不会相信,可是我们当时确确实实是相信的。因为这是父辈口传身教给我们、肯定也是他们的父辈口传身教给他们的。有时我在想,如果我还生活在乡下,如果现在的生活还是和从前一样落后的样子,我会不会同样将这些“规矩”也传给我的后代?

文章图片6

事实上,每一个“规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的祖辈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生活都极度匮乏,他们只有靠那种近乎祈求的方式来求得幸福与平安。然而经过七十年的奋斗,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不同了,物质丰富了,科学也进步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也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在享受当今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自然而然也就不再相信那些“规矩”,只是把它当作童年美好的回忆罢了。

那些曾经骗过我们的“规矩”,是善意的谎言,是慈祥的叮嘱,是父亲殷切的希望和母亲无私的爱!它总是像歌声一样高高地扬起,洒向每一个温馨的、家的港湾,也陪着我们度过那段既酸楚而又幸福、快乐的童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