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法国内上映、差点被毁!却获奖无数,20年来最伟大的神作…

 江风秋月342 2023-02-06 发布于江西

2021年,时隔二十年,已经倒台的塔利班卷土重来,再次掌控了阿富汗的政权。

2年后,也就在不久前,塔利班宣布禁止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

奇怪的是,这种倒行逆施的政策,国际上的反应,似乎比阿富汗本土反应强烈得多。

文章图片1

图片源于网络

尤其是,在局势愈发动荡,恐怖袭击层出不穷,与邻国争端频发的情况下。

大多数阿富汗底层平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难题,根本无暇顾及自家闺女能否接受教育...

长年战乱,令这个国家全方位彻底倒退,甚至被打回了“石器时代”。

文章图片2

图片源于网络

而战争对这个国家的摧毁,早在20年前的一部电影,就已经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如今重看,依然心有戚戚,深深震撼:

《土地与尘埃》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黄沙漫天的泥路上,一辆卡车缓缓驶过,扬起大片尘土。

这辆卡车没有拉货,上面挤满一群神色疲惫的人。

稚嫩的孩童依偎在阿公身上,沉沉睡去,身体伴随着车子颠簸而左右晃动。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阿公叫达斯塔戈,孙子叫亚辛。

这一趟,阿公领着孙子,是去矿区寻找久未谋面的儿子。

临行前,他特意带了家里成熟的苹果。红彤彤的,又大又圆...

他几乎能想象到,儿子见到他们时,惊喜万分的模样...

然后,他不得不在那个最兴奋的时刻,用最狠最痛的话,狠狠地扎他一刀,扎得他鲜血淋漓,永难治愈...

文章图片7

阿公深知,这根本不是一次寻常的探亲。

越靠近矿区,他的心情就越沉重、越矛盾、越害怕,五味杂陈...

见到儿子的那一刻,他应该说些什么?

就说:家里一切安好,不要担心,快来尝尝我们辛苦收成的苹果...

文章图片8

不不。

家里不好。

就在几天前,炮火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村庄。

他亲眼目睹,昔日热闹的村庄,一夜化为灰烬。一片焦土、遍地残骸...

文章图片9

他的妻子和儿媳遇难,孙子被炸聋了耳朵。

一闭上眼睛,他就梦回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

他永远无法忘记,被侵犯的儿媳,毅然奔赴火海的悲愤和决绝...

他们,没有家了。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心碎的阿公牵着孙子的手,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

可战乱摧毁了这个国家的交通,去矿区的道路,困难重重。

就在刚刚,他们错过了今天唯一一班卡车。

文章图片12

无奈之下,阿公带着孙子去投奔亲家,也就是亚辛的外公家。

可是,还没来得及靠近,远远就见到许多逃难的人,拖家带口,仓皇而逃。

原来,这个村子也刚遭遇了炮火轰炸,亲家的家被炸成了废墟...

文章图片13

阿公手忙脚乱,终于在墓园里找到亲家公。

他发现,大受打击的亲家公,在亲手埋下全部亲人后,不吃不喝,久久发呆,已经讲不出话...

邻居告诉阿公:他的家人全部遇难,只剩下一个外嫁的女儿。

只有阿公知道真相:他那外嫁的女儿,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敌军侵犯,自焚而亡...

文章图片14

原本还想向他传达女儿死讯的阿公,犹豫半天,最终选择了隐瞒。

他牵着孙子的小手,再度启程,又一次踏上了漫长的征程。

黄土漫漫,残垣断壁,战争的阴霾无情地吞噬了他们萧瑟的身影...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电影《土地与尘埃》于2004年亮相戛纳电影节,豆瓣得分8.6分。

网友评论:贫瘠荒凉的不只是阿富汗的戈壁荒漠,更是被战争摧残凌虐过的死亡墓园。阿富汗失聪了,衰弱的他徘徊奔走在无谓的路上,他伤痕累累,不知道方向,在血泊里舔伤。黄沙漫漫,黑压压的历史灰尘遮蔽了阿富汗的大地...

还有人说:土地与尘埃,国家与人民。没有战争的画面实时出现,却哪里都跑不出战争的阴影。阿富汗这个国家真的承受了太多。导演没有很用力,很有技巧地淡淡地拍出了残忍与阴郁...

文章图片17

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阿富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发。

电影的故事背景架构于上世纪80年代,彼时阿富汗内忧外患,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武装动乱。

炮火点燃了这个国家,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文章图片18

这部电影,是阿富汗电影史上意义非凡的一部作品。

横扫影展,获奖无数,国际闻名。

在它诞生之前,长期动荡严重阻碍阿富汗的电影业。

自1996年,塔利班夺取政权后,限制更甚。

他们损毁包括电影在内的大量艺术作品,并禁止人们观看电影、电视、听音乐等一切娱乐项目。

直到2001年塔利班倒台后,电影业才隐约有了复苏的痕迹。

文章图片19

而这部电影,就是诞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多年流亡法国的本土知名电影人阿提克·拉希米,重返祖国,并执意要在阿富汗当地拍摄这部影片。

困难可想而知。

战争期间,阿富汗境内被埋下了上百万颗地雷。

拍摄期间,必须先雇人将拍摄地区的地雷,扫清干净。

更别提,当地仍有激进分子出没。有一次,一辆满载炸弹的坦克,就在他们拍摄地附近爆炸...

文章图片20

影片改编自导演阿提克·拉希米的同名小说。

在他当记者时,一次行军途中,他看见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无助又恐惧地坐在桥头。

他们无家可归。因为,炮火刚炸毁了他们的村庄。

两人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绝望之色,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

文章图片21

而电影很好地还原了,战争所带来的这种无助、恐惧、痛苦和压抑...

比如,阿公带着孙子,所到之处,满目疮痍,目之所及,荒凉萧瑟。

河道干涸,哨岗四面透风,连块遮头瓦都找不到。

无家可归的母女,为了遮阴,躲在废弃的坦克底下。

文章图片22

遍地黄沙,底下藏着数不清的地雷。

如果一阵巨响,就意味着又有一条生命消逝。

有人专门捡被地雷炸死的牲畜营生。

听到轰隆声,他们不是恐惧,而是欣喜:又有一份天赐的礼物!

他们忘了,地雷那头,也许不是一顿美味的晚餐,而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也许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也许是别人心心念念的爱人,也许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追风筝的人》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

正如亚辛,战争掠夺了他的家人,掠夺了他的听力。

可他懵懂无知,还以为是全世界的人都变哑了。

他拼命敲打坦克,希望坦克能把这个世界的声音还回来。

每当看见别人靠近坦克,他都会很认真地警告:不要靠近它,它会夺走你的生命、夺走你的声音...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天真的孩子依然活泼好动,这跟憔悴沧桑的老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亚辛的世界依然明媚,只有阿公才懂得他们遭遇了什么。

亚辛手舞足蹈地向路人介绍:阿公的声音没了,他再也不能骂我了。阿公将妈妈和阿嬷藏在了地底,不然她们都会变成哑巴...

路人听后久久沉默,晦暗的眼神暴露了一切。

他知道真相。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阿公说: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幸运。

那么,无知者,是不是也比知之者,拥有某种意义上的幸运?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战争扭曲了人们的心灵,摧毁了人们的信仰。

曾经善良的人变得冷酷无情。

就像站岗的警卫,每次阿公去问路,他都满脸不耐烦。

文章图片32

后来,他的朋友向阿公解释:你不要怪他,他人不坏,是战争让他满怀愤恨。

或许是见过太多的伤痛,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内心日渐坚硬、冰冷...

正如他朋友所言:伤痛要不化成眼泪从眼中流出,要不化成利刃从口中吐出,再不然就变成不定时炸弹,哪天突然爆炸!

文章图片33

战争残酷无比,却也有善良的人坚守本心,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传递出一丝温情。

比如,杂货摊主,主动给亚辛送零食。

而天真的亚辛,拿到摊主赠送的蚕豆后,立刻飞奔着给路边的小女孩送去。

爱意和温暖,就这样在陌生人之间,一点一滴地传递下去...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为了安慰绝望的阿公,杂货摊主讲述了自己的朋友,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

直到电影结尾,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口中所谓的“朋友”,就是他自己。

他剜出内心最深最痛的的伤疤,只为挑出仅剩的一点慰藉,赠予他人,疗愈他人...

文章图片36

同时,影片还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

一位现役士兵,因为杀了人被判死刑。

杂货摊主调侃:什么时候,杀人也成犯法的了?

看看这片民不聊生的土地,尸横遍野,随时都有士兵烧杀抢掠...

不止敌军,还有很多本土武装势力,为争夺权力和地盘而内战。

文章图片37

原来,这个年轻人奉命突袭自己的村子。

当他看见士兵射击同村村民时,他转过身,将枪头对准了下令的中士。

他不愿跟同胞自相残杀,他不愿杀害更多的人,于是,他被判了死刑...

比战场厮杀更恐怖的,是泯灭的人性,是无尽的贪婪,是人类沿用数千年的道德标准,一夜间彻底颠覆...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电影名字,《土地与尘埃》。

“土地”是阿富汗,“尘埃”是那反复掀起的战争、硝烟、炮火、灰烬...

这片古老的土地饱经风霜,它的子民忍着悲痛,在尘埃纷飞的道路上,坚强而倔强地前行...

文章图片40

它还有一个很温馨名字,叫做,《阿公带我回家》

可战争摧毁了一切,声音被坦克掠去,亲人被藏在地底,只余下数不清的地雷,在暗处蛰伏...

何以为家?

文章图片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